北京文学:如哨鸽般的无限诗意
2018-11-05 22:16 编辑:许冰露
北京是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当然也无可非议地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镇。北京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这个伟大的传统一直深刻地影响着将近百年的北京作家,他们内心强烈的国家民族关怀,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态度,使北京的文学气象宏大而高远;共和国成立初始,散居全国各地的大批优秀作家聚集北京,或从事专业创作或担任文学领导职务。丰厚的文学人才资源在北京构筑起了独特的文学气氛:所谓“文坛”,在北京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在这个专业领域内,竞争构成了一种危机也同时构成了一种真正的动力,特别是在当下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为数不多的随处可以畅谈文学的城市,这是北京的优越和骄傲。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开放的国内国际环境,使北京作家有了一种得天独厚的文学条件,各种文学信息在北京汇集,不同身份的文学家以文学的名义在北京相会,国内外的文学消息和文学家的彼此往来,使北京文坛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地方的视野和气氛。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的文学创作和批评,都因其对社会和现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和宽广视野,因其不同凡响的万千气象而备受瞩目。它引领着中国文学的发展,它制造潮流也反击潮流,它产生大师也颠覆大师,它造就文化英雄也批判文化英雄……北京是当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文学发动机和实验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就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小说创作,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北京文学地理的走势与变化。
昭示后来者的文学方向
改革开放40年来,北京先后涌现出了王蒙、汪曾祺、林斤澜、宗璞、邓友梅、刘绍棠、从维熙、谌容、李陀、张洁、霍达、凌力、张承志、陈建功、史铁生、郑万隆、刘恒等一大批文坛著名作家。他们的文学成就不仅写进了不同版本的文学史,重要的是他们仍有力地昭示后来者的文学方向:他们既是中国文学巨大的变革势力,他们又是中国文学的守成力量。正因为有了过去的他们,当下北京的文学地理才如此的纷繁和丰富。作协、高校、鲁迅文学院、北京老舍文学院、北京十月文学院以及文学专业研究机构、各大文学专业出版社、文学报刊、文学网站等,汇集了北京文学生产、评论的主要力量。
北京作协至今仍是全国实力最为雄厚的作协之一。张洁、陈祖芬、刘恒、曹文轩、张承志、叶广芩、邹静之、毕淑敏、刘庆邦、解玺璋、林白、宁肯、周晓枫等,都是北京作协的专业或签约作家。“大北京”的观念,极大地拓展了北京的文学疆域,它让那些在京的“外省”作家同样有归属感和依托感。这些作家的题材、体裁、人物和故事,其丰富性远远超越了北京的地域性;因此,近年来北京作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奖”,为北京文学界带来了殊荣。谢冕先生指出:在曹文轩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既有北大的独立思想,也有正义和善良。不管文坛风云如何变幻,他始终不为潮流所动,一直坚持自己对文学的信念,并且身体力行。曹文轩教授用自己的努力,自己的坚持,数十年磨一剑,以唯美的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法,不断地挑战自己的写作高度,今天终于结出了硕果,这是对曹文轩老师勤奋的奖赏,也是对中国文学的奖赏”;叶广芩、林白等加盟北京作协,提高了北京文学的综合实力创作题材及样貌的多样性;解玺璋的《梁启超传》在学界和读书界引起极大反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解玺璋写《梁启超传》,显然也是面对当下的社会问题。他说:“在这本书里能看到梁启超对子女人格的培养,对改良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从而反思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宁肯的非虚构文学《中关村笔记》,以陈康、柳传志、王志东、王选、王永民等科技各领域的先行者为主角,展现了中关村锐意求新,解放思想,创造历史,重塑价值的进程,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他将小说创作的经验移植到非虚构写作中,为非虚构人物和中国故事的书写积累了新的经验。
青年作家写作引起广泛关注
作家进高校是新世纪文学的一大景观。包括莫言、余华、格非、刘震云、阎连科、苏童、梁晓声、欧阳江河、西川、张悦然等著名作家,先后入驻或调入了清华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这些作家入驻大学,不仅为大学带来了浓重的文学气氛,同时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多种可能性。张清华教授认为:“驻校作家不是走形式,更不是让驻校作家为高校脸上贴金,而是要推动原有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教育要素的结构性变化,使写作技能的培养成为一种习惯和机制,以此推动教育本身的变革。”入驻高校的作家大多是国内外著名作家,他们在高校的存在,不止是一个象征,而是一个真实和巨大的影响;在北京各大文学机构任职的作家,是北京文学重要的力量。他们虽然业余写作,但他们因自己的创作影响奠定了在文学界的地位。徐坤、李洱、邱华栋、温亚军、徐则臣、付秀莹、石一枫等,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文学的中坚力量;文学批评是北京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文学馆在京的历届客座研究员李云雷、杨庆祥、岳雯、霍俊明、饶翔、刘大先等,形成了北京文学批评的新势力,当然也是中国文学批评新势力的一部分。他们以新的批评视野和新的文体形式表达着他们对当下中国文学新的理解。
近年来,特别值得提及的是青年作家石一枫的小说创作。石一枫引起文学界广泛注意,是他近年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尤其是几部中篇小说。这几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当下中国社会巨变背景下的道德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塑造了这个时代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我们知道,道德问题,应该是文学作品主要表达的对象。同时,历史的道德化,社会批判的道德化、人物评价的道德化等,是经常引起诟病的思想方法。当然,那也确实是靠不住的思想方法。那么,文学如何进入思想道德领域,如何让我们面对的道德困境能够在文学范畴内得到有效表达,就使这一问题从时代的精神难题变成了一道文学难题。因此我们说,石一枫的小说是敢于正面强攻的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甫一发表文坛震动。在没有人物的时代,小说塑造了陈金芳这个典型人物,在没有青春的时代,小说讲述了青春的故事,在浪漫主义凋零的时代,它将微茫的诗意幻化为一股潜流在小说中涓涓流淌。这是一篇直面当下中国精神困境和难题的小说,是一篇耳熟能详险象环生又绝处逢生的小说。小说中的陈金芳,是这个时代的“女高加林”,青年女性冒险家。此后,石一枫一发不可收。他每一部中、长篇小说的发表,都会在文坛引起反响。近期北大中文系举办的“五大文学期刊主编对话石一枫”活动,就是他影响力的一个表征。
多元化的文学格局
上世纪80年代北京文坛是个群星璀璨的年代,各种文学潮流都有领袖人物和代表性作品,北京文学在国内的地位可见一斑。90年代,文学的语境发生了变化,但这个变化并没有影响北京作家对文学试图重新理解和书写的努力,因此它作为文学生产、传播以及评论的中心地位并没有被颠覆。不同的是,在这个真正的文学领域,那种单一的社会历史叙事,正被代之以具体的、个性的、丰富的、复杂的、以及宏大和边缘等共同构成的多样文学景观。多样化或多元化的文学格局,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是已经成为一种现实。他们共同面对当下中国的生活,共同享用来自不同方面的艺术资源,但由于个人阅历、知识背景、取资范围以及对文学理解等因素的差异,他们的作品所呈现出来的面貌可以说是千姿百态各有风骚。社会生活的急速变化,使北京作家普遍放低了观察和想象视角,对日常生活、特别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变革时代心灵苦难的关注,成为一种创作的常态。
这些年轻或不年轻的作家游弋于广袤的历史、文化空间,沐浴着现代性暧昧的晨风,散兵游勇似地各行其是。但当我集中地阅读他们之后,却发现自己也身置其间,我们不能解释现代性的历史真相,却真实地体验了现代性的历史馈赠。北京作家来自四面八方,他们带着个人不同的记忆和情感原乡编织着熟悉而陌生的故事。这个“文学地理”只是北京作家近年来创作的一部分,但它却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北京作家近年来的创作实绩。在我看来,这些作品既有北京作家擅长的宏大叙事的依托和立场,也有对具体人性的描摹和体验;既有对遥远历史的想象和虚构,也有对当下现实的洞察和追问。总体说来,北京作家诚实的思考和写作,使他们成为当代中国最积极和健康的文学力量。文学在社会生活结构中的地位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燃烧不熄的文学之火,在北京的文学天空中就这样构成了一道动人的风景,这是北京乃至中国文学辉煌的历史和再度复兴的希望之光。今天的北京,已经成为像彼得堡、巴黎、伦敦、布拉格一样的文学之城,她因文学而闪烁的浩渺、博大和无限诗意,犹如哨鸽弥漫在北京的清晨黄昏,使千年古都风韵犹存魅力无边。
(作者为北京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王怡婷)
查看更多>>
上一篇:日月不出,爝火何熄——《... 下一篇:莫让阅读失其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