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韬,被遗忘的中国报纸之父

2019-05-24 10:10 编辑:寇冰彤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王紫铨太守别号天南遯叟,生平足迹曾绕地球一周,著述不下百余种,名重中西。久为格致书院山长,培植人材,卓有成就。小隐淞滨,置遯窟于怀仁里,琴书四壁,梅鹤一家。另辟别墅于西门红栏杆桥,颜曰畏人小筑。与昔渊明诗云‘亦在尘埃中,人远地自褊(音同扁,意为狭小)’,襟怀洒落,古今同一致也。校文之暇,偕幼铨令孙散步沪北,评花载酒,以娱晚年,白发青衫,风流照耀。余时得桮(同杯)堤杖履,长聆清谈。拒料黄杨厄闰,夺我诗人,鲁殿灵光,一朝凋谢,特缀挽联,以志哀思。”

1897年5月26日(原报仅标阴历,是四月二十五日),《申报》广告中刊出“新安江干独钓客孙瑞镜湖甫拜撰”的《挽联联志》。发广告的孙瑞是上海名医,文中王紫铨即晚清杰出思想家王韬。

王韬曾主编《循环日报》,是我国最早自办成功的中文日报,并创“王韬体”(新闻报章政论),被林语堂赞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胡适先生曾说:“如果他(指王韬)是日本统治阶级中的一员,他可能轻而易举地成为伊藤、大久保、大隈,至少也是西乡。”

王韬在时评、小说、诗词、翻译上均有成就,负“人中之龙,文中之虎”之誉,可惜晚景萧条,盛名散尽,以致卒年不详,令人唏嘘。直到学者邬国义先生发现前引史料,方抹去这一空白。

天生聪慧却是科举废才

王韬本名王利宾,字子九,一字仲衡,号兰卿、嬾(音同懒)今、紫铨、天南遯叟、蘅花馆主等,1828年生于苏州城外。

据王韬自称:“本出昆山王氏,有明时巨族也,族中多有位于朝,明末兵事起,吾家阖门殉国难,始祖必宪甫在垂省,逸出存一线……居昆凡四世,并读书习儒业。”

王韬的父亲王昌桂,“邃于经学,九岁尽十三经,背诵如流,有神童之誉”,以开馆授徒为业。1847年,因生计所迫,到上海“卖身事夷”,在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开设的墨海书馆协助译事,即将传教士口译整理成文稿,因学识深厚,被西人赞为“活字典”。

王韬的三个哥哥出生不久便因痘疾去世(王韬的弟弟因吸食鸦片,27岁去世),故他自小得父母关注,“少承庭训,自九岁以迄成童,毕读群经,旁涉诸史,一生学业悉基于此”,王韬“少时好学,资赋颖敏,迥异凡儿,读书数行俱下,一展卷即终生不忘”。

13岁起,王韬拜在名儒兼名医顾惺门下。顾善饮,王韬亦受影响。

1844年,16岁的王韬首次县试失败,但因“文有奇气”而“以第一入县学”,第二年他考中秀才,可19岁时乡试失败,致大病一场,梦中“遍历幻境”,自称绝意科举,要“屏弃帖括(即八股文),肆力于经史,思欲上抉圣贤之精微,下悉古今之繁变,期以读书十年,然后出而用世”。

其实,王韬并没闭门读书,而是和他父亲一样“卖身事夷”,1856年和1859年,王韬又两次参加乡试,均未成功。

给洋人打工心情郁闷

1848年,王韬去上海看望父亲,麦都思邀他加入墨海书馆,却遭拒绝。

初入十里洋场,王韬给予负面评价,即:“此邦氛浊之场,肩毂摩击,腥膻萃附,鸦雀之声,喧訇通衢,金银之气,熏灼白日。聆于耳者,异方之乐,接于目者,獶杂之形。”

40年后,王韬再忆当年,却成:“一入黄歇浦中,气象顿异。从舟中遥望之,烟水苍茫,帆樯历乱,浦滨一带,率皆西人舍宇,楼阁峥嵘,缥缈云外,飞甍画栋,碧槛珠帘。此中有人,呼欲出;然几如海外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也。”

学者王宏志先生认为,反差如此惊人,体现出王韬早年颇有“华夷之辨”心结。

1849年6月,王韬父亲病逝,正逢江南暴雨,“江村成巨浸,远近起哀音”,为了谋生,王韬只好投靠墨海书馆,一干就是13年。麦都思非常欣赏王韬,他在报告中写道:“他(指王韬的父亲)的继任人选也颇难觅。据说他才成年的儿子天资非凡,虽不如父亲之广博,而灵敏活用则有过之,文采优雅而论断允当,于是雇用之,并深庆得人。他不仅受到其他年长同事的敬重,又勤奋地承担大部分译事。”

可王韬对此却不太高兴,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日辨色以兴,竟晷而散,几于劳同负贩,贱等赁春。疏懒之性,如处狴犴。文字之间,尤为冰炭,名为秉笔,实供指挥,支离曲学,非特覆瓿餬窗,直可投之溷厕。”

据王宏志先生钩沉,麦都思给王韬的工资是“岁入得二百金”,可王却抱怨 “坐此贫困,已累岁年”。

喜欢上书惹大祸

钱不够花,因王韬生活欠检点。

在墨海书馆,王韬结识了李善兰、蒋敦复、徐寿、华蘅芳等近代思想家,王沉溺风尘,曾与李善兰逛妓院,且与郑观应“醉于红蕤小阁中”。

1851年,王韬结识了风尘女子廖宝儿,廖夫好赌,家财荡尽,不得已在家接客。廖“亭亭玉立,顾影罕俦,肌肤明润”,且略通文墨。廖对王韬表示:“所不敢忘者,惟卿而已。”王对廖接济颇多,故有“笔耕所入,未敷所出”之叹。后廖宝儿搬家,这段感情遂告终结。

王韬比发妻杨硕人小两岁,结婚仅四年,杨未留子嗣便去世了。可能因召妓,夫妻也有过纠纷,王韬在诗中曾写道:“无端薄病便添愁,肮脏情怀不自由。”

1862年,王韬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天国苏福省长官刘肇钧,此信被清军截获,王韬遭通缉。他晚年自辩:“当事不察,竟论通贼,忌毁者众,百喙莫明。”但信者不多。

首先,王韬有“上书癖”, 1年半不到,曾给江苏巡抚徐有壬上书十多通,月均一通;1860年7月,给上海道台吴煦上书3通,8月又是5通;自收在文集中给丁日昌的上书达10通,实际可能达50通;此外还曾上书曾国藩、李鸿章等。

其次,洪仁玕与麦都思有往来,1854年10月,王韬在日记中写道:“晚往洪(仁玕)客斋,期读《圣经》一章。”

其三,王韬1861年去过南京,他日记中记:“英国牧师艾君迪谨招余作金陵之游,不获辞。金陵久为贼窟,丙午秋试一至,今屈指十六年矣。”有传言称王韬参加了太平天国科举,获“长毛状元”。

报纸之父曾说报纸只供喷饭

在麦都思的儿子麦华陀(时任英国驻上海领事)帮助下,王韬流亡香港,加入理雅各(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称汉籍欧译三大师)的英华书院,先后将《诗经》、《易经》、《尚书》、《礼记》、《春秋》等译介到西方,有的译本至今通行。

在香港,王韬眼界渐开,意识到“(欧洲)道垂于千百年,教讫于数万里,亦足以证明彼土有杰出之士”,并尝试了牛肉,称:“予素不食牛,此第一次破戒,不知五脏神赞叹其妙否?”

1867年,理雅各回国探亲,邀王韬同游,王赴欧2年,亲历法国世博会,至英国议院旁听,且受邀在牛津大学做演讲。亲历使王韬意识到:科技“利民生,裨国是,乃其荦荦大者”,而旧学问“不此之务,而反索之于支离虚诞,杳渺不可究诘之境,岂独好奇之过哉,其志亦荒矣”。

回香港后,王韬热衷报业。1873年,王韬等人集资1万两白银,购买了英华书院的印刷设备,次年在港创办《循环日报》。

其实早在1854年,王韬曾为《遐迩贯珍》(西洋传教士在香港办的中文报纸,麦都思曾主其事)撰稿,当时应雨耕赴英访问,记了一些见闻,应的文化程度低,麦都思请王韬修饰改作后刊发。王韬不甚在意,发表时未署名。

王韬同乡函索此报,王回应:“此糊窗覆瓿之物亦复何用?徒供喷饭耳!此邦人士,躐等而进,才知字义,已矜著述,秉笔者半属落魄商贾,饾饤未学,欲求其通,是亦难矣!”

创造出“王韬体”

《循环日报》是商业报纸,1版刊发商讯,2版和3版是新闻版,王韬模仿西方报纸的做法,开设了时评专栏。

王韬原本心态封闭,此时他已意识到:“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提出:“时至今日,泰西通商中土之局,将与地球相终始矣。至此时而犹作深闭固拒之计,是直妄人也而已,误天下苍生者必若辈也。”

王韬的议论有世界眼光,认识水平超越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层面,在任主笔的十余年间,写了上千篇时评文,因言论犀利、见识不凡,引起轰动。

除了写时评外,王韬还写了许多笔记小说,结为《遯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三集,《遯窟谰言》写了30年,只是“于花晨月夕时,随意撰就,脱稿后并不加以修饰”,但篇幅小,恰好适合报纸刊载,从此开报章小说先河。

鲁迅对王韬小说评价不高,说:“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鬼渐稀,而烟花粉黛之事盛矣。”

王韬擅写花前月下事,其中透露出他的几段情史,据学者凌宏发研究,王韬早年暗恋邻家女孩“怀蘅阁内史”,但王韬19岁结婚时,她仅十一二岁。后来王又恋上“红蕤阁女史”,二人约定“今世缘难重合镜”,却“终被谗阻,旋致事乖”。

1854年,王韬在“容虽中人”“娴静寡语,能识大体”的原配去世后,续娶林琳,王韬为她取字怀蘅,暗含初恋情人的名字。

可惜文章未传500年

1882年,王韬曾多次上书的名臣丁日昌去世前,请李鸿章关照王,在李的默许下,王韬从香港回到上海,一度任上海格致书院掌院和《申报》编辑。

王韬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王婉出嫁后早逝,二女儿王娴残障,天生不会说话。王家五代单传,至此而绝。王韬晚年过继殷子望为孙,却未让殷改姓。

王韬曾说:“人为什么非得儿孙传代!我假如能把写的文章留给后世,使500年后,姓名还挂在读者嘴上,则胜一碗祭供的面饭多多矣。”

王韬喜冶游,每次外出,林琳便派一老仆跟随,一到晚十时,老仆便耳语提醒,王曾写信给外交家伍廷芳说:“弟固亦尝有妾矣,已纳十年,未占一索……位虽虚而犹设,琴在御而不弹;偶有余闲,偕二三同志,载酒看画,不过聊作消遣,而约束已随其后。跬步暂蹈,荆棘便生。一刻之欢,不敌千言之詈。寸天尺地,俱有拘掣,此真尘海中苦恼群生也!”

王韬嗜西餐,吃完必带“外国馒头”回家,说是喂金鱼。后老仆道出实情:林琳最恨王不检点,王每次晚回,均拿“外国馒头”作证,称是去吃西餐,并非“绮筵”,其实王韬吃西餐时“尤喜飞笺召北里妹于席间典筯政”。

王韬与郑观应往来密切,郑先后带孙中山、康有为见过王韬,孙中山给李鸿章的信就是由王韬润色的。王韬晚年多病,手中拮据,多次写信向郑观应求助。

晚年王韬建“畏人小筑”,闭门谢客,70岁去世时,知道他的人似已不多。

1936年《学风》第6卷第1期《王韬考证》一文作者赵意城开篇称:“对于王韬,讲老实话,我是一向不注意的。”

查看更多>>
上一篇:傅斯年的战时图书馆 下一篇:“人豪第一”的宗教改革家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