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

2020-03-27 16:37 编辑:伏傲蕾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作文一:吆喝

当你穿梭在人山人海的农贸市场里,嘈杂的喧闹声覆盖不了那充满“民族特征”的吆喝,一声声吆喝,余音绕梁,总是清晰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瞧!迎面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婆婆,她卖力的踏着三轮车,脸上时不时流一出汗珠。她大声喊道:“收——破烂,收——破烂!”听口音,似乎是外乡人。然而这声音有气无力,可以让人猜想出老婆婆穷苦的生活。

看,那边的烤鸭店的“小喇叭”不甘示弱,伴随着阵阵烤鸭的清香,也开始吆喝了!“兴旺烤鸭,色香味俱全……”这声音让人听着就流涎三尺,仿佛有着磁铁一般的吸引力,把周围买菜的大婶都吸引到烤鸭店里了。

呦,卖海波螺的大爷也较起劲来啦!他鼓足劲,喊道:“海波螺——,海波螺——,快来买呀!”这声音铿锵有力,仿佛是在唱一曲“民调山歌”,当然买的人,也是排着长长的队,大爷是忙得不亦乐乎,越喊越有劲!

一阵阵吆喝声,带我们走入一个“民间风情”的画卷。这声音,久久留在我的耳边……

作文二:吆喝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悦耳的歌声,有尖厉的噪声,有欢快的笑声……而我则喜欢那沙哑的吆喝声。

“来喽!补鞋喽……”“一大早在那里吆喝,烦死了!”我在床上不禁抱怨起来。这种难听吆喝声经常打扰本小一姐的美梦,得想个十全十美的办法除去才行,不久我便有了一个“好主意”。

放学后,我看见那老头儿还在补鞋,便从垃圾堆里捡了一对破的不能再破的鞋,然后脱了自己的鞋放在书包里,走过去说:“帮我补一下这双鞋。”同时脸上装出难过的表情。那老人抬起头,他的面色是那样苍白,额头上的皱纹勾勒出一个醒目的“王”字,两鬓是苍苍的白发。他笑了一笑,说道:“这双鞋你是怎么弄一破的?”我只好支支吾吾的的说道:“是刚才上体育课时弄一破的。”“怎样?没摔着吧。”我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好。他接着说道:“这双鞋得明天才能修好。现在已经晚了,孩子,你该回家了。明天在来拿吧!”看他认真的样子,我偷偷笑着走开了。

到了第二天,为了不让他看见我,我便绕了路去上学。放了学,我看见他的东西还在那里摆着,人却不见了。

一连几天,我都没有去拿那双鞋。

“来喽!补鞋喽……”不久后的一天清晨传来这熟悉的吆喝声唤醒了我,使我很快没有了睡意。我起床往窗外一看,老人仍然在那儿补着鞋,他看起来更加消瘦了,脸色好像也更苍白了。此时,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因为老人的辛勤,还是为自己捉弄他的行为感到羞耻。我再也看不下去了,急忙冲下楼去取那双鞋。他一见我就说:“孩子,你的鞋我已经补好了,这几天总不见你来拿,是忘带钱了吧?呵呵,没关系,我帮你们学生补鞋是不要钱的,拿着,可得好好读书啊!”听完他的话,我关心的问:“老大爷,您没事吧?”他笑道。然后我依依不舍地走开了。

鞋补好了,看着这双鞋我仿佛看到了老大爷日夜辛劳的身影。

“来喽!补鞋喽……”我永远忘不了这吆喝声。

作文三:那一声吆喝

暑假的一天,太一一炙烤着大地,人间就像一个大火炉。我坐在房间里写着作业,不停喊“热”。

窗外传来一声粗犷浑厚的声音:“有没有破烂卖啊——”

我跑到一一台上,看见楼下一个戴着草帽,蹬着三轮车的老人在那吆喝。那个人看见了我,喊了一声:同学,你家有破烂卖吗?我显然吃了一惊,瞥了一眼堆在一一台角落里的那些纸箱子,喊了一声:有,在五楼!

那个老爷爷赶紧停下了三轮车,从车上拿下一个称,上了楼。不一会儿,就传来了敲门声,我跑去开门,不禁惊讶他的速度真的好快。

我领着老爷爷去一一台。老爷爷一见到那一堆纸箱子,马上开始清理。

我抬头看了看窗外那火一辣辣的太一一,不禁问老爷爷:“这大热天的,您还出来 收废品,不累吗?”

老爷爷笑着回答:“不累,乡下人咋知道累呢!”

我也俯下一身帮老爷爷来收,想起那一声吆喝,问老爷爷:

“您每天那样喊,嗓子受的了吗?”

“还行,要是痛的话,吃两片喉咙片就行了。”老爷爷依然是憨厚的笑着。

临走时,我给老爷爷到了一杯茶,老爷爷依然是笑着说了一声谢谢。

“有没有破烂卖啊——!”窗外又传来了那一声吆喝。

我坐在窗前,想着那一声吆喝,想着那一个老爷爷。现在科技进步了,人们的生活也好了。许多东西都被搬上了电视屏幕,形形色一色的广告让我们目不暇接,难辨真假;形形色一色的明星成了代言人,让我们目不暇接,难以认清是非。

而最朴实的口头广告却快要消失了,吆喝是一种音乐,是名副其实的民间音乐啊!

作文四:听吆喝

学了萧乾的《吆喝》以后,我突然觉得,听吆喝其实是一件挺享受的事。于是,放暑假的时候,我留心观察了几天,才发现原来我的家乡龙水也有许许多多的吆喝。

清晨时分,刚起床就能听到一个老头骑着自行车在外面叫卖:“平桥黄馒头!”叫得是有板有眼,抑扬顿挫。听爸爸说这黄馒头是龙水最着名的特产之一,香甜可口,很受人们欢迎,附近好几个乡镇的人都经常托人从龙水带黄馒头给他们。可不知怎么的,最近那个老头卖的黄馒头分量越来越少了,大概是因为面粉涨价了吧。接着便能听到一个女子的声音:“豆浆,油条!”那是一对夫妻,手脚挺麻利,生意也还不错。

到了上午,就没什么关于食品的吆喝了,倒是收各式各样东西的人特别多。“冰箱,洗衣机,旧空调,旧电脑,麻将,捞(拿)来卖!”这是一个提着喇叭的中年男子的声音。“修天然气灶,燃气热水器!”这是一个骑摩托车的小伙子,大概二十来岁,据说手艺还不错。有时还能听到一个粗犷的男声:“有没有旧书,旧报纸,捞(拿)来卖!”但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三个人一起走街串巷地吆喝。到了中午还有一个年轻女子的吆喝声:“打豆花喽!河水豆花!”她的声音十分清脆悦耳。可惜我不喜欢吃豆花,不然一定会去买一点儿尝尝。

吃晚饭的时候,外面又会响起一个下岗女工的声音:“加拿大馒头,一块钱四个!”这种馒头是用油炸的,非常好吃,但我保证绝对不是从加拿大“进口”的。每次听到这吆喝,我都会飞奔下楼,买上四个馒头,然后吃得满嘴流油。随后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子:“冰冻银饵,五角钱一杯!”她的声音很好听。听到她的吆喝声,仿佛这天气都不那么炎热了。还有一对夫妻,一个人推车,另一个人打包收钱:“小糍粑,又香又糯,一块钱,二十个!”这东西到处都有卖。唯一不关于食品的吆喝来自于一个总是穿着同一件背心的老头:“磨刀哟!磨剪刀、菜刀!”

那些民风淳朴的吆喝,那些趣味横生的吆喝,那些合辙压韵的吆喝,那些已经消逝的、只保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吆喝,早以不复存在了。大概只有这些从喇叭里发出来的声音,才能把这些被人们所遗忘的民间文化唤醒吧。我的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画面:年轻的农村女子,穿着朴素的碎花布裙,手上挽一个一精一致的竹篮,哼着古朴的民间小调,大步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上,四周传来此起彼伏的吆喝声。

查看更多>>
上一篇:拥抱中考优秀 下一篇:以面具为话题的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