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典型事例
2020-04-07 20:18 编辑:黄醉蓝
践行一党一的群众路线典型事例一:
2013年5月23日,北川羌族自治县副县长兰辉因工不慎坠湖身亡,年仅48岁的他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他的身影也永远镌刻在了座座羌山之间。兰辉同志用短暂却壮丽的一生向我们塑造了一名对一党一忠诚、勤勉为公的好一党一员,一位平易近人、谦虚谨慎的好领导,一个不为私利、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他时刻将群众挂在心间,视责任重于山。“天灾无法避免,但人祸不能在我们身上发生,不能因为我们工作不努力、不尽责而对群众造成伤害。”正是这种对群众的如海深情,使得兰辉在手术后仅仅两周就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23日这一天,兰辉的日程排得满满的,他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身一体情况,便匆匆踏上了颠簸的路途。他耐着高温、忍着饥饿,细致地检查施工现尝仔细地查看地质灾害点、亲切地座谈干部群众。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样对兰辉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一个繁忙工作日,将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作为一名一党一员干部,他用生命诠释了对群众的尽职尽责。
他始终将自己放在低处,视官德为根本。与某些雨天需人打散开会专人提包的领导相比,兰辉几乎没有一丝排常与那些穿名牌衣服、戴昂贵手表、着进口皮鞋的官员相比,甚至很少穿新衣服的兰辉更是简朴得有些过分。他从不高高在上、不娇贵,不摆官架子,总是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兰辉具有这样可贵的官德,因此带病上班的他没有要求任何特殊照顾,到基层检查工作的途中也无人帮忙护理,就是自行换药时也无人陪同,在他身上,我们看不到官本位思想,看到的只是一个平易近人、待人谦和的好领导。
他坚持将工作视若生命,看名利淡如水。兰辉在担任领导期间,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亲人或朋友谋利一丝一毫,没有为私人揽财一分一厘。目前他的一爱一人仍是临时工,他的兄弟也无正式工作,兰辉自己更是从不在于吃穿,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他常说:“为官,只有身正行端,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固守清正廉洁,将所有的一精一力都放在一党一和人民的事业上,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名利淡如水、事业重于山”。
兰辉是一党一员干部永远学习的榜样。学习他用行动践行一党一的宗旨是。兰辉同志只是一名副处级干部,在领导干部队伍中,只能算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5.12”特大地震中,兰辉同志在痛失亲人之后仍投身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之中就被称为“北川干部的楷模”。多年来,他不辜负一党一的培养,无愧于群众的信任,时时刻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头,经常深入基层一线为民解困,展现了共产一党一人一以贯之执政为民的不懈追求,点点滴滴折射一出美丽的光芒。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共产一党一员的高尚品格和人一性一光辉,成为扎根基层,默默奉献是时代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为基层干部作出了表率和榜样,用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为谱写“中国梦”北川篇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兰辉用忠诚奉献诠释永远的光辉。兰辉一精一神贵在对一党一和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好”字值千金、“简”字看作风、“扛”字显情怀永远是一党一员干部学习的榜样,兰辉一精一神重在无私奉献。兰辉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情系百姓,深入基层,心系百姓,始终牢记服务群众的宗旨,牢记工作岗位的职责,带病坚守,无怨无悔,在工作上有用不完的闯劲和拼劲,这股劲是源于对人民无私的一爱一和真挚的感情,用行动践行一党一员职责。兰辉用生命在诠释一个一党一员领导干部责任,体现共产一党一员对一党一和一党一的事业无比的忠诚。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一党一,最后殉职在自己热一爱一的那片土地上,最终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一爱一的羌山父老乡亲。
英雄事迹感人肺腑,榜样力量催人奋进。兰辉是继孔繁森、焦裕禄、菊美多吉这样优秀的又一位人民的好干部。兰辉同志走了,但兰辉一精一神不会消失,他永远是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永远是一党一员干部一面不倒的光辉旗帜。
让我们永远记住你——兰辉同志:永远的榜样!永远的光辉!
践行一党一的群众路线典型事例二:
一党一的群众路线,是我一党一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当前的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这就要求我一党一每个一党一员在各项工作中坚持我一党一的群众路线。而青海玉树张国强同志正是践行我一党一群众路线的楷模。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玉树重建,张国强主任临危受命,自告奋勇地担当起玉树县拆迁清墟督查领导小组组长,带领一支由多部门干部组成的拆迁队伍,肩负起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困难最多、难度最大的灾后重建征地拆迁重任!作为拆迁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他深知灾后重建拆迁工作能否顺利完成,关系整个玉树灾区重建工作的有序开展,关系灾区百姓民生和社会稳定大局。他清醒地认识到,只要恪守“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一切为了群众”的原则,灾区拆迁难事不难。他以身作则,处处发挥共产一党一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争先创优,始终将“依法、文明、和谐”的理念贯穿灾区拆迁工作始终,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树立了一面旗帜。作为一名担任领导职务的一党一员,张国强为广大一党一员树立了典范,他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一名共产一党一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神圣使命,一名藏区干部敢于承担的奉献一精一神。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作为一名有着22年一党一龄的土生土长的藏区干部,他一爱一玉树,他对乡亲有着最深的一爱一!为了重建,他冒着生命危险、冒着舆论压力、冒着众叛亲离的危险!忍受着谩骂、屈辱,甚至威胁、恐吓,披星戴月长期奔波在沙尘漫天征地拆迁的一线。
对老百姓而言,土地和房屋就是命一根子!在拆迁过程中,张国强严格按照省委、省政一府,州委、州政一府的部署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主线,以情促迁、和谐拆迁,科学、合力、有效地推进拆迁工作。他始终坚持群众利益最大化、最小干预土地的原则,在刺骨的风雪夹击中,他每天东家进西家出,耐心细致的宣讲重建政策。不厌其烦、苦口婆心地说服群众,做住户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解决住户的实际困难,尽最大可能尊重群众意愿。
虽然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却能增加生命的密度。张国强用损耗生命和健康的方式坚守在一线岗位。他为玉树重建呕心沥血,顶风险、担重任,履行了一个共产一党一员的职责,是我一党一践行群众路线的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践行一党一的群众路线典型事例三:
走进白圩镇高长村,道路平坦宽阔,已不是以前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若问高长村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村民便会竖一起大拇指,说是因为村里来了个省城的“第一书记”—冯勇源。
去年4月,南宁市工信委干部冯勇源被派驻白圩镇高长村担任一党一组织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十分明显的成效。凭着他那颗赤热的“为民服务的心”,冯勇源被评为2012年南宁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指导员、南宁市先锋示范岗和白圩镇优秀一党一务工作者,赢得了高长村百姓的好口碑。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2012年前,高长人走的都是泥路,村民出门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民谭达宁说。冯勇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领村委班子成员,积极到有关部门进行反映,经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扶助项目资金6一9万元,建起了2条4.3公里长的屯级水泥路,解决了村民行路难问题。与此同时,冯勇源还通过后盾单位协调,争取到南宁市水利局项目资金83万元,用于修建李庄1处饮水工程和2.8公里长的三面光水渠,彻底解决李庄群众饮水难、农田灌溉难问题。目前,长0.8公里的村级至高岭庄通屯道路正在施工中。
“以前李庄和甘节庄的道路坑坑洼洼,村民出入都很困难。现在道路修通了,两个庄的许多人家都买了小车,下雨天出门也不用再穿长水鞋了。” 李庄村民刘志勇高兴地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高长村小学简陋的教学环境曾令冯勇源彻夜难眠。“以前学生上学,必经学校门口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还要通过一座简易的木桥。”高长小学校长覃布盛说,“出于安全考虑,下雨天时,每位家长都是背着孩子到学校,有的家长下雨天干脆不让孩子上学。”
为改善高长村小学的基础设施,冯勇源四处奔波,力争后盾单位、县教育局、区体彩中心等单位支持,争取到资金33.8万元,修建通往高长村小学900米的校道及桥梁。同时,对学校破败的校门进行重新修建,硬化占地面积260平方米的两个一操一场,并向学校赠送一批体育器材。此外,还组织南宁市冠星奔驰车队自驾游,向小学捐赠价值7000元的学习文具,极大地改善高长村小学的办学条件。
规范村级一党一建工作
针对高长村一党一组织凝聚力不强,冯勇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每月给村支部一党一员上一堂一党一课,并充分发挥远程教育功能,积极开展一党一员培训。一年多来,先后开展培训班3期,培训158人次。在他的带动下,村级一党一建工作明显加强,培养了入一党一积极分子4名,新发展的2名一党一员均是致富能手。此外,冯勇源建立健全了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一党一务、村务公开。
“建立起来的村干部值班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村务公开制度等,让我们更加规范了上班纪律,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积极一性一。”村委副支书覃振斌说。
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富村必先富民,民富才能村强。”驻村以来,冯勇源一直把发展经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第一要务。高长村农业以种植水稻和蔗糖为主。冯勇源为村民争取到南华糖厂25万元资金,用于蔗糖品种的改良;为调动村民种粮的积极一性一,他又促成广西五丰粮油集一团一公司和高长村签订了今年晚稻200吨收购协议。此外,经过冯勇源多方联系,天量伟业八角生产公司计划投入1000万元发展桑菇种植并建设不孤村四季花海种植基地。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使全村人均年收入在三年内达到5000元以上,从而实现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的目标。
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动宣传、张贴标语、清理垃圾,在清洁乡村活动中,处处都能见到冯勇源忙碌的身影。他积极争取后盾单位大力支持,先后获得扶助资金9.8万元,修建垃圾池29个,向群众免费发放垃圾桶600个,铝合金垃圾箱6个,人力三轮车5辆等,有力助推“美丽上林·清洁乡村”活动的顺利开展。
此外,冯勇源还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优势,多方争取,先后有市工信委、市政源印刷厂、市民政局等一党一支部多次来到高长村开展“结一联五”、“一帮一”等活动,发放慰问品、慰问金26000元。
群众之事无大校冯勇源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平、公正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努力化解矛盾纠纷,把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年多来,共排解群众邻里纠纷、村民上一访等22起,为加快贫困村脱贫营造良好氛围。
就这样,在他的不断努力下,高长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路通了,水清了,村容村貌整洁了,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践行一党一的群众路线典型事例四:
杨桂萍是谁?
她是焉耆县一名土生土长的回族妇女,现在的职务是:五号渠乡一党一委副书记,查汗渠村一党一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你可千万别小看了她,因为她可不是一般的人物——
她所在的村是全州“一村一品示范村”“大棚示范村”;
她是焉耆县唯一一名村一党一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女村官。
还不止这些,她还是——
全国“三学三比”女能手、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优秀共产一党一员、自治州劳动模范、自治州优秀一党一务工作者,州、县、乡三级人一大代表……
杨桂萍,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官,凭啥能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
做强村富民的带头人
11月16日清晨,焉耆县五号渠乡查汗渠村,初冬的暖一一照在寒风中打着旋的斑斓落叶上,杨桂萍推开院门,快步朝着即将搬迁入内的新村委会大院走去。
年初以来,查汗渠村推行了“七日特色工作法”,当天正是包村领导驻村集中接待日,杨桂萍急着要向包村领导汇报一些事。
杨桂萍走得很快,记者不得不加快了脚步,生怕被今年已52岁的她落下。
2002年,杨桂萍任查汗渠村一党一支部书记,当时村民每亩地的收入仅为1000元。
村里人多地少,人均两亩九分地,如果指望靠种小麦、种玉米实现致富,显然不行!咋办?
“只有走发展设施农业这条路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向有限的土地要效益,才能改变我们村的先天不足!”曾经去河北考察过的杨桂萍亲眼目睹了当地农民靠设施农业走上富裕路,心里自然有本明白账。
查汗渠村是少数民族聚居村,想让村民一下改变传统种植模一式又谈何容易?
“那时候,我没白天没黑夜,走家串户做工作,嘴都要磨破了。但光动嘴哪行?村里之前有零星的几户人家种了大棚,他们的收益村民是看在眼里的。”杨桂萍说。
“一亩大棚可育4000钵盘的苗,每盘卖8.5元,去掉育苗成本、水电和人工,一钵盘苗有4元左右的利润,这样一亩地可获利一万多呢。”最早在村里搞育苗的赵洪浩说。
村民们渐渐被杨桂萍的执着和辛劳打动,但手里没钱没技术却是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
对此,杨桂萍早有打算:没钱可以先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有收益了再还,没技术可以学嘛。
杨桂萍更忙了——跑贷款办手续、自己掏钱包车组织村民到库尔勒市英下乡参观设施农业、请农技人员讲解种植及栽培技术……
杨桂萍带头和村干部们参加技术学习,她说,村干部首先要是一个种地的好手,而且是一个能依靠科技种地的能手。
但育出的苗和种出来的菜将来往哪儿销呢?
“市场是跑出来的。”杨桂萍利用焉耆县独特的地域优势,带着大家就往北四县跑销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查汗渠村相继接到了来自焉耆、博湖、和硕、和静等县的农业订单。“我们根据农民的需求去育苗,这样收入有保障。”杨桂萍说。
“那时候,她就像一个农村经纪人,晒得黑黑的,累不说还没少看别人脸色,但她从来都没叫屈过。”丈夫张现洲说。
为了打造产、供、销一体化的运作模一式,杨桂萍相继成立了向一一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营收农副产品经销专业合作社。现在,村里所生产的一毛一芹菜、莲花白、芦笋、辣子等在北四县占领了市常
截至目前,查汗渠村已有占地总面积191亩的250个大棚,村民每亩地的收入达到了17000元。
做处事断事的公道人
“当村干部不是当和事佬,既要讲原则,还要讲民一主,更要讲大局。”这是杨桂萍常说的一句话。
在查汗渠村2组,艾沙·吐逊一家正在地里忙着削甜菜。
今年,艾沙·吐逊承包的15亩甜菜亩产超过5吨,按目前415元/吨的收购价计算,每亩地纯利润超过1000元。“这多亏杨书记给我们及时解决了浇水的难题埃”艾沙·吐逊告诉记者。
在“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中,杨桂萍按照“四类管理法”带头入户走访,掌握社情民意,敏锐地发现浇地用水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矛盾。为了公平、公正地处理这一热点问题,村里规定:不管是谁,谁交费谁用水,先交先用。
“看面子的事情没有,就算是村干部的地浇水也都必须遵守。”艾沙·吐逊的妻子玛日古丽·阿巴斯说。
在这方面,杨桂萍有她自己的心得:作为村支书如果因为优亲厚友或贪图私利而丧失了原则,今天照顾这个,明天照顾那个,看人办事、看钱办事,最终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在农村,一些看似鸡一毛一蒜皮的矛盾、纠纷若不能及时得到妥善化解,小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大事端,影响到农村的稳定。杨桂萍说,做为一名村支书面对这些情况,千万不能拖、不能躲、不能推,“你要是敷衍塞责,那不仅是把小事拖大、大事拖难、难事拖砸,同时也拖冷了群众的心,拖没了自己的威望,更拖冷了群众对一党一的感情;你要是对棘手的事情躲得远远的,群众还会信任你吗;群众遇到难题来找你,你推三推四,群众会对你产生反感甚至是对立,以后还咋样开展工作?”
杨桂萍说,基层一党一组织是联系一党一和群众的桥梁,特别是在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方面,推行村级事务与警务联动联考,为村民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村民们有困难了,你就不能坐视不理,你给群众办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感谢你,你说话就有分量,开展工作就有了群众基矗”
“我们村能有一个一团一结稳定和谐的环境,归根结底是村一党一支部是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集体。”村委会副主任吐尔洪·买合木提说。
作为一名村支书,在思想上,要解决好敢不敢讲民一主,想不想搞公开的问题;在工作上,要坚持民一主议事,充分尊重“两委”班子成员意见,做到民一主决策、科学决策;要认真抓好民一主公开,公开了,群众明白不猜疑,不公开,做得再公正,群众也会有疑虑。这是杨桂萍的体会。
做一党一员群众的贴心人
从艾沙·吐逊的地里出来,杨桂萍说,在农村,群众把村支书当成一党一和政一府形象的化身,村支部书记能把群众冷暖系心头,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群众就认为是一党一和政一府在关心他们、体贴他们,从而会增加一党一和政一府的向心力、凝聚力。
“哎,杨书记,你来了,到我新房子看看嘛。”当天中午,杨桂萍刚到3组,一位村民远远地就朝她喊了起来。
他叫艾沙·木沙,由于经济条件差,一家四口人都还挤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杨桂萍了解他的难处。
今年4月,村一党一支部开展“国家为我谋福祉、我为国家做贡献”大讨论活动,在“我为乡亲办一件实事”分析会上,杨桂萍向大家介绍了艾沙·木沙的基本情况,“根据有关政策,他可以获得建抗震安居房的28500元补贴,我们应该让他尽快享受到一党一的好政策。”
建一座6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需要4万多,剩下的这2万多咋办?艾沙·木沙发愁了……
“我先垫上吧,早点开工,争取在年底前能搬进去。”杨桂萍不仅垫上了2万元的建房启动资金,还帮艾沙·木沙办理了养殖贷款手续。
“当时我连欠条都没有打,杨书记说她相信我,今后我要是不好好干,以后咋好意思见杨书记呢。”艾沙·木沙告诉记者。
截至目前,杨桂萍以个人名义贷款22万元,帮助村里的建房困难户解决缺口资金,建成集中连片富民安居房22户;先后为准备发展养殖的32户村民,办理了共计217万元的贴息贷款。
杨桂萍说:“我们帮老百姓办个事,跑个腿,为他们服务,虽然事情可能也不大,但这些事也许能改变他们的生活。事实证明,我们每为群众办一件实事,就会温暖一片人心,凝聚一份力量。”
在新村委会大院,杨桂萍指着一片空地说,明年开春地解冻后,在院子里还要建一个篮球场和村民活动中心,用好村一党一组织10万元为民办实事专项资金,引导村民们在农闲时到这里来打打球、跳跳舞、唱唱卡拉OK……
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杨桂萍知道,现在一部分村民腰包鼓起来了,一党一组织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通过开展一些农村特色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还可以更好地让大家享受到农村发展带来的实惠。“我是一名农家子女,我了解农民,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我们在农村做任何事,都得以人为本,只有心里装着老百姓,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才能当好这个村官,才能更好地为村民服务。”杨桂萍说。
践行一党一的群众路线典型事例五:
都说信访工作是“天下第一难”,总政办公厅信访局作为军委、总政接待来访群众的窗口,每天遇到的大多是烦事难事棘手事。该局局长郝振耀在这个窗口一干就是28年,化解了一个个矛盾和问题,被群众誉为“倾心解难的好局长”。
记者见到郝局长,是在信访局会议室里。墙上四周挂满的锦旗,成为采访的第一个话题。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每一面锦旗都述说着一个排忧解难的感人故事。几年前,战士小张外出时被地方一名无业人员刺伤,因失血过多成了“植物人”。事后,犯罪嫌疑人被法院判刑但无力赔偿。小张一家人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到军地各级机关上一访。郝振耀接访后,详细了解小张家里的实际困难,细致做好疏导工作,并多次与军地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依据有关政策规定将他评为一级病残,移交到地方,安排当地荣军医院进行后续治疗,还给予一定的生活困难救助,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杜某服役期间因公致伤,被评为七级伤残,退伍后因病情恶化,出现并发症。由于原部队编制调整,他几经辗转找到了郝振耀。为了让伤残战士少费周折,郝振耀通过地方民政部门协调杜某家乡民政局对其伤残情况进行鉴定,按政策提高了评残等级,评定为五级伤残。
诸如此类的事,在郝振耀的信访工作生涯中不胜枚举。除正常接访之外,他还经常为生活困难的来访人员提一供食宿、衣物和路费,多次将突发疾病的来访人员及时送医救治。谈起这些,郝振耀憨厚一笑:“信访工作千难万难,当成自家的事就不难。”
郝振耀感到,很多导致上一访的问题涉及制度机制,特别是一些带有普遍一性一、倾向一性一、苗头一性一的问题,如果能从政策层面推动解决,就会事半功倍。为此,郝振耀带领信访局人员定期梳理分析信访群众的诉求,积极向有关部门提出工作意见建议,参与了有关复员退伍军人安置、伤病残军人优抚待遇等24项法规文件的调研、论证。
围绕落实好参战退役人员优抚政策,他带领全局人员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全军部队对参战退役人员身份进行全面核查,据此上报有关情况报告,促进了相关制度规定的出一台,使近200万参战退役人员拿到了补助金。
采访期间,郝振耀几次出去接访。记者在来访接待大厅看到,他正和同事们一起听取来访群众的倾诉,认真记录,耐心解答。“一张笑脸相迎、一句话语暖心、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水暖身”,来访群众的这句贴心评语,正是郝振耀和同事们的工作准则。
查看更多>>上一篇:艰苦奋斗的例子 下一篇: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