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
2020-04-13 11:11 编辑:丁以亦
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一:追寻先贤的足迹
(520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即将来临,我们一家又踏上了回乡祭祖的征程。当车经过周奋乡时,爸爸给我讲述了周奋乡的来历。
周奋乡是用一位烈士周奋来命名的。周奋原名周连章,幼年丧父,加入共产一党一,率领武工队顽强地与国民一党一军斗争,在一次战役中为了掩护队伍能安全撤离,单人殿后掩护,队伍撤退后他游水进了芦苇荡,因为脚被戳伤,弹尽粮绝,在敌人搜荡时不幸被捕,可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不幸壮烈牺牲。比起周奋,我惭愧不已。有一次,帮姑父搬钢管,那些沉重的钢管对我来说是考验,我下定决心,要全部搬掉,可才搬了不到一半就搬不动了,我索一性一“罢工”拿起冷饮在树一一下啃了起来。周奋虽然壮烈牺牲多年,但他的事迹、一精一神常常令我热血沸腾,不断激励我奋勇向前。
以前的周奋乡又穷又小,深受国民一党一的迫害。可现在,房子排列整齐,楼房一幢接着一幢;宽广的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街道旁是各式各样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街上的绿化栏里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绿油油的小草,让人赏心悦目,一棵棵苍天大树为花草遮风挡雨。我想:如此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沿着烈士的足迹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让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美好。
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二:追寻先贤的足迹
(629字)
琦君文学馆坐落于三溪中学之内,这仍保留着潘宅旧时风貌、留下琦君儿时太多美好回忆的旧居,承载起一代散文大师一怀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充满花香细雨的文字,也让后人可寻一代散文大师的文脉。
琦君文学馆设在潘宅旧居的二楼,共分一间正厅、两间作品陈列室、一间生平室和一间名家评论室,通过大量的实物、照片,书信及作品等展品,再现了琦君一生及其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生于泽雅镇庙后村,在瞿溪度过了童年生活。1949年赴台湾,后定居美国。2006年病逝于台北,享年90岁。琦君是“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继冰心、萧红等之后又一位极为重要的女散文家,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琦君的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等50余种。先后获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创作奖章、台湾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台湾儿童读物金鼎奖、台湾文艺奖,有14篇散文作为范文选入台湾中学语文教本。琦君的《翡翠的心》、《琦君散文集文逊、《琦君散文》等曾由大一陆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在全国发行。2001年中篇小说《橘子红了》,由大一陆导演李少红改编成20集电视连续剧,播出后轰动海峡两岸。不少作品曾被译成美、日、朝鲜文,深受国内外读者的喜一爱一,在国家文坛享有很高的声誉。
琦君的很多散文作品,凭儿时记忆,描写了许多故乡事、故乡人,其中不仅包含一着浓郁的瓯越文化内涵,也渗透着深切的乡愁。就是这份乡愁和同根同源的文化牵动了台湾同胞思乡的心,激发了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一爱一国情。
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三:追寻先贤的足迹
(762字)
汨罗江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先后收留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一位在下游,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一一晨雾。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秋冬之际,杜甫从长沙出发,准备顺湘江而下洞庭,转道襄一一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更是多症并发而一病不起。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我们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
在一个秋冬交割之日,我去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车出平江县城,颠颠簸簸,往南行二十余里,终于看到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三张大门关闭已久,大约平日也少人问津,我们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长眠不起,蓬门今日当然也不会再为君而开,我们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去。
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门楣石匾上嵌刻有“铁瓶诗社”四字。管理墓园的老人领我们走到诗社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近在咫尺,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眼睛!
墓坐北朝南,青石墓碑正中镌文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这就是我们的千秋诗圣最后的安息之所了。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
杜墓至今萧条冷落,杜甫当然也无意于使自己最后的栖息之地,和遍布湘中与国中的宾馆酒楼夜总会娱乐一城一争热闹与繁华,然而,一个民族假如热衷于形而下的物质追求与享受,而对于前贤往哲缺乏应有的敬意,总不免令人感到悲哀。
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四:追寻先贤的足迹
(504字)
我曾去过一个被神奇云雾包围的地方,一个一代伟人出生的地方,一个遍地布满了红色足迹的地方!这里就是韶山冲,位于湖南韶山。这里诞生了解放全中国的一毛一泽东主席。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这里,站在一毛一主席铜像面前。他高大的身影周围被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花环包围,如一个巨人矗一立着,脚下踩着斑斓的云彩。听导游讲解,在运送一毛一主席铜像的路上,曾发生了一些神奇的故事呢!当一毛一主席铜像运到江西井冈山时,装载车突然抛锚,开不了,怎么查都查不出原因,江西人民感慨地说:这里是一毛一主席第一次闹革命的地方,主席想在这里住一晚。于是车就在井冈山停了一一夜。第二天,车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到了韶山,等安置好铜像,天空中神奇般地出现了日月同辉!寒冬腊月,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竞相开放!一毛一主席真伟大,他能使天随人意变,花伴天意开!一毛一主席,我们伟大的领袖;一毛一主席,我们不灭的内心寄托;一毛一主席,我们永远的一精一神依靠!您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您的传奇故事,将在我们内心一代代传递!
接着,我们又参观了一毛一主席生活的地方,以前我看书得知他生活简朴,去了我才知道,他的家非常小,除了床就是一张桌子,再无别的东西了,一毛一主席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奋读书,做了如此多对国家有益的事。
追寻先贤的足迹作文五:追寻先贤的足迹
(760字)
盛唐错过了你的年华,那国破家亡的时代自然是承载不了你才气。——题记
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一爱一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一爱一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一爱一国的人才配拥有。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一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一一,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看你那裹满沧桑的宽厚布衣,看你那清清冷冷的身影,看你那沉郁顿挫诗篇,看你那真诚高尚的情一操一,那么现在,我会成为你,代替你去继续向前追寻……
查看更多>>上一篇:有趣的数字作文 下一篇:由乌塔想到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