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用之用作文

2020-05-04 14:24 编辑:顾夏菡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篇一:无用之用

石木匠到齐国旅行,途中来到了曲辕这个地方,无意中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栎树,被当地人视为神木,受到虔诚的供奉。这棵树太大了,树荫下可以供几千头牛歇息。树干要一百人方能围抱祝树端突出周围的山峰。一直到离开地面七、八十尺的高度,才出现分叉的树枝。利用这样一根树枝,足以做成一张小桌;同样的树枝,伸展着好几千枝。人们为了要参拜大树,络绎不绝的来到此地,热闹得好似集市。石木匠的徒弟,屏住呼吸,浑然忘我地欣赏着这棵大树。

然而,石木匠不反而加紧脚步走过。好象没有看到那棵树。徒弟赶上了他,问道:“师傅,跟随您学艺这么久了,还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木材,师傅竟然看也不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氨

“小孩子懂什么。那棵树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用它造成船,船就会沉;做成寿器,便会很快腐朽;用来做家具,就会马上毁损;全是树汁,也不适合做成门户;如果拿来做屋柱,又立刻会蛀掉;一点都不中用。就是因为它无用,所以长得这么高大”。

石木匠旅游归来的那个晚上做了一个梦,那棵大树在他睡梦中说:“你凭什么说我不中用呢?你一定是拿我和有益于人类的树木互相比较。当然,像梨子、柚子,以及任何会结实的果树,对你们总是有利的。可是,就因为那些树会结实,所以才会受辱似的任人摘取,甚至折断树枝,活活地扼杀了它们的生命”。

“由于本身具备了种种的优点,因而缩减了自己的寿命。换句话说,是他自己心甘情愿地乐于被世俗摧一残。而现在一般人,竟然愚蠢到努力地要使自己成为有用”。

“可是,我是与众不同的。到今天为止。我始终如一地尽量让自己做个无用的东西。直到即将结束生命的现在,我才达成目的,真正成为一株无用的树。的确,对你们来讲,我是无用的;可是对我本身而言,却恰恰相反的有用。假设我若有益于人类,一定老早被砍伐下来。再说得坦白些,你我都不过是自然界的一份子而已;自然界的一份子来评定另一份子的价值,有什么用呢?如果真要评定价值,那么,像您这样自以为有用,然后糟蹋了自己生命的人,其实才是无用的。一个无用的人,如何能了解我究竟是有用或无用的呢?”

第二天早上,石木匠跟徒弟讲了这个梦。徒弟们说道:“既然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为什么又会成为一棵神木呢?受人供奉的神木,是负有守护百姓的任务的。”

“不许胡说。成为一株神木,并不是最终目标,不过是暂时屈身罢了。你滔一滔一不一绝地批评,可是对方只当是戏言,根本不接受。即使不成为一棵神木,它还是不会被砍伐的。无论如何,那棵树和世俗所追求的恰好相反,尽量地想做一个无用的东西。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对方的价值,是非常不明智的。

篇二: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北宋的张载曾这样说自己读书的目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纵访古今,无数的文人志士为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而博览群书修养德一操一。可现如今,书却被分为了“有用”和“有用”两类。难道,“无用”的书真的无用吗?(引用名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我认为,绝非如此。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无用”的书,使我们一精一神更加丰盈,人生也更加圆满。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将读书分为三种境界,读书,使我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使我们“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使我们于那灯火阑珊处寻得至真挚的感悟。这里所读的书,便是“无用”之书。“无用”的书,使我们看到了人类绮丽多彩的文化,培养我们的品格,并于关键的人生路指引我们做出正确的抉择,这样的书,便是大用之书,故无用方为大用。(无用的书,如何使我们一精一神更加丰盈,人生更加圆满,可以更具体一点,分析略显空泛,缺乏论据的有力支撑。)

“无用”的书会愉悦我们的一精一神,以思想和哲学的乐趣启迪人生。在“无用”的书中,我们看到了酾酒临江、横塑赋诗的曹孟德;看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李谪仙;看到了满怀壮志呼啸而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黄巢;看到了梭罗于瓦尔登湖畔垂钓那一天的星河。在“无用”的书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它刺激我们对于世界的感知,丰愉我们的一精一神,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我们的人生。(活用素材、化用素材,技巧娴熟。)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这样批判当代的大学生,称他们为“一精一致的利己主义者”。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代人过分追求“有用”是密不可分的。“有用”的书使许多人得到了所追求的权、利,但它使我们思维模一式僵化,无法产生自一由的思想,去追求模一式化的成功,但这样就真的有用吗?(钱理群的例子很有力度,但作者蜻蜓点水,没有深入展开。可惜!同时为何追求权、利,会导致思维僵化,费解,缺乏逻辑。)

“无用”之书是一壶酒,取天地日月江河之一精一华,采楚河边的岸芷汀兰,披上唐朝的霓裳羽衣,再由贵妃纤纤的素手包装,经历千秋万代的洗礼,沉睡于地下。开封之时香飘四溢,喝的人酐畅淋一漓,岂不快哉!(文采飞扬,增色不少)

就按照罗素所说的,要多读点无用的书。以纸墨间的书香馥郁,赶走功利方块的铜臭,还读书人一片真正的清新,以无用为大用,幸哉!

篇三:无用之用乃大用

社会不断发展,变迁。人们步履匆匆,升官,成名,发财赶着我们成为“急之国”的子民,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做有用之事,结果一事无成;有些人总做无用之事,结果却无心插柳柳成荫。

有用成了为了一种时代玻35年改革,已经将中国人弄得只会干有用的事,而不太会干无用的事。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得很好,“面对社会的时候,多关注一些跟自己无关的事;面对自己的时候,多干一些别人认为没用的事。”

就像尤肯达修女,她认为花钱研究火星是一件无用之事,还不如用这些钱去救助那些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儿童。但“无用”就真的是一无是处么?“有用”又一定能大有所为么?

不是的。事实上,我们用来判断有用与无用的标准,从一开始就有所偏颇,“有用”就须得立竿见影,饥者饱,寒者暖,孽子转为孝子;“无用”就无益于国计民生,无助于征伐防御,甚至还无法使个人出人头地平步青云。这样的判断标准,毫无疑问是短视的,它过于急功近利,追求卓越的成效而忽略长远的发展。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但若仓廪不实,衣食不足,也不可将礼节荣辱抛至九霄云外,即使它们看似无用。“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少在争名逐利上花时间,多在修身养一性一上下工夫。因为也许有时它们无用于己,却有用于人。

《水浒传》里的智囊军师名字叫做“吴用”,无用无用却偏偏到处出谋划策,不知施耐庵先生是何用意,总之读来却使我常常莞尔一笑,这名字取得真正有禅意。

现代人一大概是不会为自己的子女取这样的名字,因为从小到大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长大后要做个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细细想来,整个时代就像是一股巨大的洪流容不得你思考就裹挟着你冲向有用的境界。这是一场有预谋的洗脑。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刹那起,你得到的名字就承载了父母沉甸甸的期盼,他们期望你成为一个一精一英;当你进入学校,将会有必不可少的一节课叫做“我的理想”,抹去你无用的念头,鼓励你即使不成为伟人也要做一个有用的普通人。形形色一色的报刊杂志电视节目将会为你呈现一个一精一确完美的世界,妆容一精一致衣冠楚楚的男一女提着电脑毫无更夫匆匆奔走,这称为有效率的人生,或者等同于成功的人生。

有时候我们羡慕老子、庄子、陶渊明,因为他们的无用,可他们的无用正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内心的激一情和渴望的生活的一浪一漫,瓦尔登湖是一双幽幽的眼睛,窥视每个人最隐秘的内心。有少数几个被社会有用的主流遗忘的人们,终于敢直面自己的内心,去思索生命的意义,然而他们被称为“天才”“疯子”或者“隐士”,他们始终不会是芸芸众生。

在机械化的工作高效的频率背后,也有一部分人看见了内心的空漠和眼神的苍白,于是他们也提出“无用之用”,然后却不是真正的“无用”,是更为长远的有用,是厚积薄发。他们研究哲学是坚信有一天会用哲学指导今后遇见的问题,要是抛弃了“一定会有用”的信念,该如何面对这个高效的社会冰冷的嘲笑呢?

但是不得不说,思索生命确实是一件无用的事。命运都已经写好,在某个角落里窥视着你一步步走向结局,你该如何把生命想透了去改变生老病死呢?在永恒的时间面前,我们以为“有用”了便是赢家,其实一切都是“无用”,在宏大漫长的历史中,一切也都只能是历史。

思索使你看清你生活的意义,不至于混沌而茫然。

熊培云谈中国的信仰缺失问题时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临”时代,社会是临时的,所有项目都是临时的,我们追求急功近利的成功,为此可以不惜一切。文化传统的河流消失了,中国这一代人好像站在各自的浴缸里,看着这个世界。

我们终究不是天才,也不是疯子,按照教育的既定轨道去做一个有用之人也无可厚非,“无用”不会成为常态,然而我们呼吁它,哪怕是“假无用”。

篇四: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先贤早有言“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可今人多已不懂“无用”的“大用”了。

看看身边,学钢琴绘画是为了考级;上大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学英语是为了职称、百万国考大军公务员热……面对这样“有用的学,没用的不学”的教育,卢梭认为这样“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华夏文明,浩浩汤汤,历经千年,儒家强调的“六艺”,至圣先师孔子认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传统文化等直指一精一神内核,看似几乎没有一点实际用处,却是一精一神领域、人文领域里的无价之宝。记得陈蔡断粮时,孔子在困厄之地仍弦歌不止,信仰如此坚定。“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正是这不足果腹的学术擎起东方新天地。当下人类苦苦经营几个世纪的启蒙圣殿因“无用”而风雨飘摇,繁华声一浪一中奏响文化挽歌,文学日渐式微。莫言在获奖的采访时说道,“文学不是粮食棉花……文学就像头发。那挖出的上千年的古墓,连骨头都成泥土了,唯一存下来的是头发……”“大用”正蕴藏在这些“无用”之事里。我们呼唤历千年而不朽,穿透心灵,引领高贵灵魂的文化。

放眼世界,我仿佛看到了高加索山脉托尔斯泰隐绰的身影;多瑙河畔大诗人荷尔德林的吟行;美国瓦尔登湖旁的梭罗;在“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里的狄更斯,美洲神秘的土地的马克西姆……他们用一精一神的力量托起了一个个时代。正所谓“无用之用”,甚至“无用大用”。当下现代的西方文明每年也会培养出几百万个细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熟读《理想国》、《荷马史诗》等富有人文素养的公民。这种深厚的人文思想建筑起来的高墙任一万个好莱坞也是击不破的。正是“无用于事,却有用于心”。

回到现实,“考大学是为了好工作,读硕博是为了更好的工作”,这些想法过分强调“有用”,我们应该脸红;“文科生不一爱一学数学,理科生学史哲多此一举”这些想法忽视“无用大用”。熟不知一爱一因斯坦钟情小提琴,钱学森的艺术修养也很高,恰是艺术的形象思维助力他们激发出创新的火花。文科生加强一抽一象思维培养,理工科学生充实人文底蕴,无用之中蕴含一着“大用”。如此才能更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篇五: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物质社会,人难免略显浮躁。我们习惯用利益、金钱来衡量一个事物的存在价值,有价值的称之为“有用”,没有价值或者价值较少的我们就称之为“无用”,无用之事少做或不做,有用之事则争抢着去做。即使是读书,也带着一副有色眼镜。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泛滥,而尚能清心寡欲、自得其乐地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话本没有错,因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获取知识、智慧的沃土。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却把读书异化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看,读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说的如此直白、通俗。为什么读书?因为那里有黄金、美人,代表的是权利、财富、享受,这一切都指向名利。原来读书是如此有用。因此,古有“学而优则仕”,今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由此,万千学子正襟危坐、挑灯苦读,“之乎者也”口中念念有词,物理、数学演算娴熟,心却梦想着那名利场里的功成名就。读书成了赤一裸一一裸一的利益交换。有用成了读书的最高理想、衡量指标。但读书岂能用“有用”、“无用”来评价?

老子曾说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是充满智慧的,他一语中的,用常人熟知的车轮、器物、房子,让我们明白那些无形的,看似无用的虚空,其实方为大用,事物的真正价值恰恰是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形之物。读书也如此,读书确实可以获取一些实际的利益,例如学位、文凭、职位、财富,这些是读书可以看得见的有用之处,但是,如果读书只关注这些有用的获取,而忽略,甚至无视其中的思想、哲学、乐趣,则是迷茫、痛苦、可悲的,最终只会成为书籍的奴隶,像一个陀螺,被名利的纤绳牵引着,控制着,最终找不到方向,失去自我。所以,摆脱名利的束缚,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一方自一由天地,遨游书海,放飞心灵,获取知识,涵养一精一神。

当你挣脱了诸如名利这些有用之物的束缚之后,你必定能够体会到读书的真正乐趣。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的国学泰斗陈寅恪先生早年留学欧美,留学多年没拿半个学位,不为文凭而读书,不为功名而读书,而醉心于钟情的哲学、佛学。若按实用主义的观点看,他读得都是无用的书,因为一不能获取文凭,二不能求利,三不能生财,但正是因为不为眼前的实用而读书,反而读得自在、潇洒,在他眼里,只看到那浩瀚的学海里的智慧之一浪一花,思想之轻舟,当其他人在名利场里追逐的时候,他早已“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真正领悟到读书的妙处,终成学贯中西的国学大师。傅斯年也是如此,欧洲七年留学,回国时只留下几本笔记,只为学术不为沽名钓誉,治学涉及面极广,学术修养极高。

反观现在那些为装点门面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的所谓知识分子,是该汗颜了。所以,只有摒弃那种纯粹为有用而读书的错误观念,才能真正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的畅快与惬意,才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发现读书的价值。

读书,不为求名,不为求财,只为求知、明理,只为丰富内心、传承文化。正如罗素所说:要多读点“无用的书”,那些看似无用的书,里面有思想,有哲学与乐趣。须知,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查看更多>>
上一篇:遇见高中作文 下一篇:双十一购物英语作文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