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法学家张友渔的逝世:一个时代的结束与无尽的思考
2024-02-26 09:09 编辑:况语蓉
当我们回顾中国现代法学的发展历程,张友渔这个名字无疑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重要符号。他的一生几乎与中国的现代法学、政治学、新闻学紧密相连,其影响之深远,足以跨越时代。
1992年2月26日,张友渔因心脏病复发在北京逝世,这无疑是中国法学界、政治界和新闻界的一大损失。 张友渔,原名张象鼎,字友彝,1898年1月10日出生于山西灵石。其父张映南为清末秀才,这样的家庭背景为他的学术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青年时代的张友渔便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和“五卅”运动,这显示了他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于社会变革的坚定立场。
作为法学家,张友渔的学术贡献是巨大的。他的著作《中国宪政论》《法学基础知识讲话》《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等,都对中国法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中国宪政论》更是对中国宪政思想的一次系统梳理和深入探索,为后来的宪政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他主编的《辞海法学卷》《世界议会词典》《历史大地图集》《中国法学四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外法律大典》等大型工具书,更是为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法学领域,张友渔在政治学和新闻学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曾任韬奋基金会第一届理事长,这体现了他在新闻界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以及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的民主法治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友渔的逝世,不仅仅是中国法学界、政治界和新闻界的一大损失,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损失。他的一生,是对中国现代法学、政治学、新闻学的深入探索和实践。他的学术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借鉴和融合。
他的人格魅力,是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深深关怀和坚定信念。 张友渔的逝世,让我们深感痛惜。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宝贵财富。他的学术贡献,已经成为了中国法学、政治学、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人格魅力,已经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典范。
在张友渔逝世后的这些年里,中国法学、政治学、新闻学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新的挑战,我们仍然需要张友渔那样的知识分子,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深厚的学术功底,有着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深深关怀。 总的来说,张友渔的逝世,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同时,他的学术思想和人格魅力,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思考。我们应该铭记他的贡献,学习他的精神,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查看更多>>上一篇:温斯顿·丘吉尔与英国原子... 下一篇: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