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閶,字開先,號方泉,番禺(今廣東廣州)人。其父與廖瑩中之父有交好,兩家之子同筆硯(《癸辛雜識》別集上)。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進士,調真陽縣尉。歷鬰林教授,知高要縣,梅州僉判,知平江縣。累官監察御史(《宋史》卷四二五《徐宗仁傳》)。卒年六十六。事見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三一,同治《平江志》卷三五。
蹇材望,字君厚,潼川(今四川三台)人。理宗寶祐二年(一二五四)通判涪州。恭宗德祐間通判湖州。事見《癸辛雜識》續集卷上、《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八三。
劉叔子,字君舉,長寧(今四川長寧南)人。理宗寶祐二年(一二五四)知涪州。事見《八瓊室金石補正》卷八三。
趙立,字德成,號蔗溪。理宗寶祐間權知永州。事見清光緒《湖南通志》卷二七四。今錄詩六首。
徐集孫,字義夫,建安(今福建建甌)人。理宗時嘗在臨安作過小官(《休日招李山房杜北山訪渭濱秋浦于孤山》“不枉微官客日邊”),退居後名其居室爲竹所。有《竹所吟稿》。事見《南宋文範作者考》卷下。 徐集孫詩,以汲古閣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爲底本,參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簡稱名賢集)、顧氏讀畫齋刊《南宋群賢小集》本(簡稱群賢集)。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潛說友,字君高,縉雲(今屬浙江)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進士。歷知南康軍(清光緒《處州府志》卷一八)。度宗咸淳二年(一二六六)除秘書丞,遷軍器少監(《南宋館閣續錄》卷七),出爲兩浙路轉運判官。三年,遷轉運副使。四年,知臨安府兼兩浙路安撫使(《咸淳臨安志》自序)。八年,知平江府。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元兵逼境,以乞降輸財犒軍全城,削職貶南安軍(《宋史》卷四七《瀛國公紀》)。後隨二王入閩,留守福州。降元,爲元守城,死於兵變(《癸辛雜識》別集卷上)。有《咸淳臨安志》。今錄詩五首。
留夢炎,字漢輔,號中齋,三衢(今浙江衢州)人。理宗淳祐四年(一二四四)進士。七年由鎮東軍節度判官除秘書正字,累遷著作郎。寶祐元年(一二五三)爲軍器少監,四年除秘書少監。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十月進左丞相都督諸路軍馬,臨陣棄位而逃。元兵破衢州,降元,爲翰林學士承旨。事見《宋歷科狀元錄》卷八、《南宋館閣續錄》卷七至九。
程以南,字南仲,號斗山,休寧(今屬安徽)人。理宗朝官秘書校理。有《斗山吟稿》,已佚。事見《程氏所見詩鈔》卷三。今錄詩三首。
趙希鄂,太祖九世孫(《宋史·宗室世系表》九)。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知湘陰縣。事見清光緒《湘陰縣圖經》卷九。今錄詩二首。
趙必興,字友良,陳著妻(《甬上宋元詩略》卷一○)。
陳著(一二一四~一二九七),字謙之,一字子微,號本堂,晚年號嵩溪遺耄,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寶祐四年(一二五六)進士,調監饒州商稅。景定元年(一二六○),爲白鷺書院山長,知安福縣。四年,除著作郎。以忤賈似道,出知嘉興縣。度宗咸淳三年(一二六七),知嵊縣。七年,遷通判揚州,尋改臨安府簽判轉運判,擢太學博士。十年,以監察御史知台(樊傳作合)州。宋亡,隠居四明山中。元大德元年卒,年八十四。有《本堂文集》九十四卷,各本文字多殘缺錯漏,其中詩缺二卷。事見清樊景瑞撰《宋太傅陳本堂先生傳》(見清光緒本卷首),清光緒《奉化縣志》卷二三有傳。 陳著詩,以清光緒四明陳氏據樊氏家藏抄本校刻《本堂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堂集》(簡稱四庫本)。底本詩集外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王義山(一二一四~一二八七),字元高,豐城(今屬江西)人。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進士,歷知新喻縣,永州司戶,南安軍司理。入爲刑工部架閣文字,累遷國子正,出通判瑞安府。入元,曾提舉江西學事,以事去職(本集卷三《東湖拜朔非禮去職諸生以詩留行……》),退老東湖之上,扁讀書室曰稼村,學者稱稼村先生。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四。有《稼村類稿》三十卷,其中詩三卷。事見本集卷二九自作墓誌銘及附錄行狀。 王義山詩,以明正德十一年王冠刻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詩集外之詩及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方蒙仲(一二一四~一二六一),名澄孫,以字行,號烏山,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寄居興化(今福建仙游東北)。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士(《淳熙三山志》卷三二),調邵武軍教授。歷通判泉州,召爲秘書丞。不附賈似道,景定初出知邵武軍(明嘉靖《邵武府志》卷四)。二年卒,年四十八。有《絅錦小稿》,已佚。事見《後村大全集》卷一六《方秘書蒙仲墓誌銘》、《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九《秘書方蒙仲先生澄孫》。 方蒙仲詩,據《永樂大典》、《詩淵》等書所錄,編爲一卷。
姚正子,字夢午,初名端禮,以字行,慈溪(今浙江慈溪東南)人。七歲學《小戴禮》,能言其要領。年四十六(《嘉靖府志》作三十六)始舉於鄉,卒年四十九。事見清光緒《慈溪縣志》卷二五。
諶祜(一二一三~一二九八),字自求,號桂舟,又號服耕子,南豐(今屬江西)人。布衣終身。元大德二年卒,年八十六。有《桂舟歌詠》等,已佚。事見《隠居通議》卷八《桂舟七言律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