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唐英,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爲成都鈐轄司幹辦(《宋會要輯稿》蕃夷五之四一)。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由知長寧軍放罷(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七)。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知廣安軍,輯《廣安志》(清宣統《廣安州新志》卷四○)。
司馬儼,字季若。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蒲江縣(明嘉靖《蒲江志略》卷三)。十三年,知海陵縣(《燭湖集》司馬述序)。
趙彥橚(一一四八~一二一八),字文長,嚴州建德(今浙江建德東北)人。宋宗室。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進士(《宋史》本傳作二年),調樂清尉,遷福建路運幹。寧宗慶元初知晉陵縣。召監登聞檢院。以不附韓侂胄,嘉泰三年(一二○三)出知汀州。歷廣西提刑,湖廣總領。嘉定十年(一二一七)知平江府。次年,卒于官,年七十一。事見《水心文集》卷二三《知平江府趙公墓志銘》,《宋史》卷二四七有傳。
朱萬年,會稽(今浙江紹興)人。與趙師
鞏豐(一一四八~一二一七),字仲至,號栗齋,祖籍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南渡後居婺州武義(今屬浙江)。早年從呂祖謙學。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進士(清嘉慶《武義縣志》卷七)。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爲漢陽軍學教授(《水心集》卷九《漢陽軍新修學記》)。秩滿,改江東提刑司幹辦公事,丁母喪免(同上書卷一四《楊夫人墓表》)。寧宗時,歷知臨安縣(《咸淳臨安志》卷五一),提轄左藏東西庫。嘉定十年卒,年七十。有《東平集》,已佚,僅《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二二存《栗齋詩集》一卷。事見《水心集》卷二二《鞏仲至墓誌銘》、《敬鄉錄》卷九。《宋史翼》卷二八有傳。鞏豐詩,據《兩宋名賢小集》、《江湖後集》等書所錄,合編爲一卷。
王阮(?~一二○八),字南卿,德安(今屬江西)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調都昌主簿,移永州教授。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新昌縣(本集《和淵明歸去來辭》序)。光宗紹熙中知濠州,改知撫州。寧宗慶元初韓侂胄當政,聞其名,特命入奏,遣客誘以美官,王對畢即出關,侂胄怒,批旨予奉祠,於是歸隠廬山。嘉定元年卒。有《義豐文集》一卷。《宋史》卷三九五、明嘉靖《九江府志》卷一三有傳。 王阮詩,以宋淳祐三年王旦刻《義豐文集》(藏北京圖書館)爲底本,酌校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又輯得集外詩一首,附於卷末。
釋道濟(一一四八~一二○九),號湖隠,又號方圓叟,俗姓李,天台臨海(今屬浙江)人。年十八於靈隠寺落髮,嗜酒肉,人稱濟顛。後依浄慈長老德輝爲記室。寧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補續高僧傳》卷一九謂卒年七十三)。有《鎸峰語錄》十卷及《道濟詩》(《浄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見《北磵集》卷一○《湖隠方圓叟舍利銘》,《浄慈寺志》卷一○有傳。 道濟詩,《續藏經》所收《錢塘湖隠濟顛禪師語錄》,實爲小說,內容多有僞托,如記道濟圓寂後尚有詩寄少林長老等。姑與《禪宗頌古聯珠通集》等書所錄,合編爲一卷。
釋惠明,華亭縣普照寺僧,與道濟同時。能詩,因素風顛,人稱明顛。事見《夷堅三志》辛卷三,《補續高僧傳》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方士繇(一一四八~一一九九),字伯謨,一字伯休,號遠庵,莆田(今屬福建)人。孝宗乾道時從朱熹學,稱高弟,因徙家崇安籍溪,棄舉子業,專以傳道爲後學師。寧宗慶元五年卒,年五十二。有《遠庵類稿》。事見《渭南文集》卷三六《方伯謨墓誌銘》、《莆陽文獻傳》卷一四。今錄詩八首。
陳元通,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爲德化縣主簿(清乾隆《德化縣志》卷一一)。今錄詩二首。
呂存中,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長洲(《吳都文粹》卷九龔頤正《蟠翠亭記》)。
李塾(一一四八~一一八○),字季修,號約齋,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燾子,壁兄。孝宗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曾應制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一之三三)。官終承務郎(《周文忠集》卷六六《李燾神道碑》)。七年卒,年三十三。事見《宋蜀文輯存》卷七五《祭季修九兄文》、《宋史》卷三八八《李燾傳》。
喻興之,義烏(今屬浙江)人。良能子(《香山集》卷一三《余禱雨龍湫翼日響應兒子興之有詩紀實》)。
趙孟禹,太祖十一世孫,曾官吳江縣丞(《歷朝上虞詩集》卷三)。
趙若渚(《通山縣志》作楮),魏王廷美十世孫(《宋史》卷二三五《宗室世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