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梓,字子儀(《前賢小集拾遺》卷四)。與周必大爲布衣交,孝宗淳熙中周知樞密院事時,曾入京訪舊。事見《四朝聞見錄》卷三《來子儀》。今錄詩四首。
歐陽鈇(一一二六~一二○二),字伯威,號寓庵,廬陵(今江西吉安)人。與周必大同年生,又同應舉,但屢試不第,乃篤意於詩。寧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七。有《脞辭集》等,均佚。事見《周文忠集》卷七四《歐陽伯威墓誌銘》、《誠齋集》卷七七《歐陽伯威脞辭集序》。今錄詩十首。
鍾孝國,字觀光,崑山(今屬江蘇)人。與范成大同年友樂備(字功成)有唱和(《崑山雜咏》卷中)。今錄詩二首。
項寅賓,字彥周。崑山(今屬江蘇)人。與范成大有詩倡和(《崑山雜咏》卷下)。今錄詩四首。
潘畤(一一二六~一一八九),字德鄜,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少孤,由叔良貴撫養,因爲李光婿。以蔭爲登仕郎,初調袁州分宜簿。歷監臨安府造船場,提轄雜賣務雜賣場,知興化軍,提舉兩浙西路、江南東路、荆湖北路常平茶鹽,提點荆湖南路刑獄,知廣州、潭州。召爲左司郎中,不就。孝宗淳熙十六年卒,年六十四(《寶慶會稽續志》卷五,墓誌銘作年六十三)。事見《晦庵集》卷九四《直顯謨閣潘公墓誌銘》。今錄詩二首。
雍有容(一一二六~?),字德裕,盤石(今四川資中)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時年二十三(《紹興十八年題名錄》)。孝宗淳熙八年(一一八一)于知漢州任因事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三一)。今錄詩二首。
駱適正,曾與周煇同作客建康(《清波雜志》卷八)。
周煇(一一二六~?)(生年據《清波雜志》卷七生于丙午說),字昭禮,淮海(今江蘇揚州)人。邦彥子。生平未仕,以才藝游食公卿間,晚年居錢塘(今浙江杭州)清波門之南。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尚存世。著有《清波雜志》十二卷、《清波別志》三卷。事見《兩浙名賢錄》卷一七。
周季(一一二六~?)字德紹,淮海(今江蘇揚州)人。與其姪周煇同庚同月。事見《清波雜志》卷八。
邊惇德,字公辯,崑山(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以詩文名一時,屢與范成大唱酬。年逾六旬致仕。著有《脂韋子》五十卷,已佚。《淳祐玉峰志》卷中有傳。
楊萬里(一一二七~一二○六),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調贛州司戶參軍。歷永州零陵丞、知隆興府奉新縣。孝宗乾道六年(一一七○),召爲國子博士(本集卷一三三《國子博士告詞》注),遷太常博士、將作少監。出知漳州,改常州。淳熙六年(一一七九),提舉廣東常平茶鹽(同上書《廣東提舉告詞》注),尋除本路提點刑獄。召爲尚左郎官。十二年以地震應詔上書,擢東宮侍讀。十四年,遷祕書少監(同上書《祕書少監告詞》注)。十五年,因上疏駁洪邁太廟高宗室配饗議,出知筠州。光宗即位,召爲祕書監。紹熙元年(一一九○),兼實錄院檢討官,會孝宗日曆成,宰臣令他人爲序,遂以失職丐去,出爲江東轉運副使,權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因論江南行鐵錢不便,忤宰相意,改知贛州,未赴。寧宗即位,屢召屢辭。慶元五年(一一九九)致仕(同上書《通議大夫寶文閣待制致仕告詞》注)。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一○○)。有《誠齋集》、《易傳》等傳世。事見其子長孺撰墓志(清乾隆刊《楊文節公文集》卷末附)。《宋史》卷四三三有傳。 楊萬里詩四十二卷辭操一卷,以宋端平間刊本(原書藏日本東京宮內廳書陵部)爲底本。校以宋淳熙、紹熙間遞刻之《誠齋先生江湖集十四卷荆溪集十卷西歸集四卷南海集八卷江西道院集五卷朝天續集八卷退休集十四卷》(簡稱宋遞刻本,藏北京圖書館,原該共六十三卷,今殘存六十卷)、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誠齋集》(簡稱四庫本)。參校明末毛氏汲古閣鈔本《誠齋集》(簡稱汲古閣本,今藏上海圖書館)、清乾隆六十年吉水楊氏带經軒刊《楊文節公詩集》(簡稱楊本)。另從諸書輯得之集外詩,編爲第四十四卷。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九),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宰子。年十二能詩文,以蔭補登仕郎。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兩浙轉運司鎖廳試第一,以秦檜孫塤居其次,抑置爲末。明年禮部試,主司復置前列,爲檜黜落。檜死,二十八年始爲福州寧德主簿(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三十年,力除敕令所刪定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八五)。三十一年,遷大理寺司直(同上書卷一九一)兼宗正簿。孝宗即位,遷樞密院編修官兼編類聖政所檢討官,賜進士出身(《宋會要輯稿》選舉九之一九)。因論龍大淵、曾覿招權植黨,出通判建康府,乾道元年(一一六五),改通判隆興府,以交結臺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論罷。六年,起通判夔州(《渭南文集》卷四三《入蜀記》)。八年,應王炎辟,爲四川宗撫使幹辦公事。其後曾攝通判蜀州,知嘉州、榮州。淳熙二年(一一七五),范成大帥蜀,爲成都路安撫司參議官(《渭南文集》卷一四《範待制詩集序》)。三年,被劾攝知嘉州時燕飲頹放,罷職奉祠,因自號放翁。五年,提舉福建路常平茶監(《省齋文稿》卷七《送陸務觀赴七閩提舉常平茶事》)。六年,改提舉江南西路(《渭南文集》卷一八《撫州廣壽禪院經藏記》)。以奏發粟賑濟灾民,被劾奉祠。十三年,起知嚴州(淳熙《嚴州圖經》卷一)。十五年,召除軍器少監。光宗即位,遷禮部郎中兼實錄院檢討官,未幾,復被劾免(《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五四)。寧宗嘉泰二年(一二○二),詔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兼祕書監(《南宋館閣續錄》卷九)。三年,致仕。開禧三年(一二○七),進爵渭南縣伯。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陸游是著名愛國詩人,畢生主張抗金,收復失地,著作繁富,有《渭南文集》五十卷,《劍南詩稿》八十五卷等。《宋史》卷三九五有傳。 陸游詩,以明末毛晉汲古閣刊挖改重印本爲底本爲底本。校以汲古閣初印本(簡稱初印本),宋嚴州刻殘本(簡稱嚴州本,藏北京圖書館)、宋刻殘本(簡稱殘宋本,藏北京圖書館)、明劉景寅由《瀛奎律髓》抄出的《別集》(簡稱別集本)、明弘治刊《澗谷精選陸放翁詩集·前集》(簡稱澗谷本)及《須溪精選陸放翁詩集·後集》(簡稱須溪本)等,並參校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簡稱錢校)。底本所附《放翁逸稿》、《逸稿續添》編爲第八十六、八十七卷。輯自《劍南詩稿》之外的詩,經營爲第八十八卷,凡出自《渭南文集》者,以明弘治十五年錫山華珵銅活字印本爲底本,校以《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
曾季貍,字裘父,號艇齋,臨川(今屬江西)人。一作南豐(今屬江西)人。宰曾孫。嘗舉進士不第,終身不仕。師事韓駒、呂本中、徐俯,又與朱熹、張栻書問往復,有聲孝宗乾道、淳熙間。有《艇齋雜著》一卷,已佚。今存《艇齋詩話》一卷。事見《渭南文集》卷一五《曾裘父詩集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二五《艇齋小集》附傳。 曾季貍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爲底本,參校《江西詩徵》等書所引錄,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爲一卷。
劉應時,字良佐,號頤菴,慈谿(今屬浙江)人。隠居不仕,刻意爲詩,同時人范成大深賞之,陸游、楊萬里皆爲其詩集作序。有《頤菴居士集》二卷。清雍正《寧波府志》卷二八有傳。 劉應時詩,以明嘉靖四年(一五二五)劉世龍刻本爲底本(藏北京圖書館)。參校清鮑廷博刻《知不足齋叢書》本(簡稱知不足齋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輯得之集外詩句附於卷末。
潘檉,字德久,號轉庵,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以父蔭選武職。後召試,爲閣門舍人,授福建兵馬鈐轄。檉以能詩稱,與陸游、姜夔等多有交往,葉適謂永嘉四靈之徒,凡言詩者皆本德久(《瀛奎律髓》卷三)。有《轉庵集》,已佚。今《兩宋名賢小集》中存其詩一卷。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一○有傳。 潘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爲底本,連同新輯集外詩,合編爲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