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珊,字世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累官刑部侍郎。事見清同治《新喻縣志》卷八、一○。
李全之(一一一八~?),字景純,閩縣(今福建福州)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紹興十八年同年小錄》)。官迪功郎(《淳熙三山志》卷二八)。
徐定(一一一八~一一九一),字德操,晉江(今屬福建)人,徙居永嘉。上舍釋褐(明弘治《溫州府志》卷一三)。歷崇德縣尉,處州教授,知邵武縣,幹辦福建路轉運使司公事,通判太平州,知潮州。光宗紹熙二年卒,年七十四。事見《水心集》卷一四《徐德操墓誌銘》。
釋印,住婺州三峰寺。爲南嶽下十七世,雙林德用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趙善信,字思忠,號揚巷。太宗七世孫(《宋史》卷二二七《宗室世系》一三),善傅弟。事見《歷朝上虞詩集》卷三。今錄詩三首。
趙善傅,字商弼,號武節。太宗七世孫(《宋史》卷二二七《宗室世系表》一三)。官明、婺州刺史。與父不抑隨高宗南渡,從詔寓居上虞等慈寺。事見《歷朝上虞詩集》卷三。今錄詩六首。
趙善應(一一一八~一一七七),字彥遠,又字慶公,號幸菴。太宗七世孫,汝愚父。高宗建炎間補承信郎,歷監秀州崇德、饒州餘干、安仁景德鎮酒稅,官至江南西路兵馬都監。孝宗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事見《朱文公文集》卷九二《趙君彥遠墓碣銘》。《宋史》卷三九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馮顯(一一一八~一一七七),字子容,偃師(今屬河南)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歷黄岡縣主簿,江州教授,知衢州江山縣。孝宗淳熙四年卒,年六十。事見《南澗甲乙稿》卷二一《宣教郎新知衢州江山縣馮君墓誌銘》。
李占(一一一八~一一七一),字知來,號雲巢子,資州(今四川資中)人。石弟。高宗紹興二十七年(一一五七)進士。歷廣都簿,永州尉,成都府路提刑司幹辦,攝渠州學官,知郪縣。孝宗乾道七年卒,年五十四。有文集五十卷,已佚。事見《方舟集》卷一七《雲巢子墓誌銘》。
韓元吉(一一一八~?),字無咎,號南澗翁,祖籍開封雍丘(今河南杞縣),南渡後居信州上饒(今屬江西),維玄孫,淲父。早年嘗師事尹焞,初與從兄元龍試詞科不利,後舉進士,爲南劍州主簿。高宗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知建安縣。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爲江南東路轉運判官(《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後出入中外,兩知婺州,一知建寧府等,入朝爲中書舍人、大理少卿、龍圖閣學士、吏部侍郎等,中間曾出使金國。官至吏部尚書、潁川郡公。晚年退居信州,淳熙十三年(一一八六)尚存世。有《南澗甲乙稿》七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二十二卷。事見本集有關詩文。 韓元吉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南澗甲乙稿》爲底本,校以武英殿聚珍本(簡稱聚珍本)等。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釋咸傑(一一一八~一一八六),號密庵,俗姓鄭,福州福清(今屬福建)人。出家後遍參知識。初謁應庵,蒙印可。後分座說法於吳門萬壽、四明天童。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出世衢州烏巨山乾明禪院,次遷大中祥符寺、蔣山太平興國寺、常州褒忠顯報華藏寺。淳熙四年(一一七七),詔住徑山興聖萬壽寺,召對選德殿。七年,遷靈隠寺。十一年,歸老於明州天童景德寺。十三年卒,年九十九。爲南嶽下十七世,天童曇華禪師法嗣。有《密庵咸傑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及所附宋葛必撰《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釋咸傑詩,以輯自《語錄》卷上者編爲卷一,以見於《語錄》卷下者編爲卷二。輯自他書者附於卷末。
汪應辰(一一一八~一一七六),字聖錫,初名洋,登第時高宗爲改今名。信州玉山(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授鎮東軍簽判,召爲祕書省正字。九年,因反對議和,出通判建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二八)。奉祠,寓居常山,起通判袁州、靜江府、廣州。檜死,召爲吏部郎官(同上書卷一七一),未幾,出知婺州。二十九年,召除祕書少監,遷權吏部尚書、權戶部侍郎兼侍講。三十二年,知福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一)。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除四川安撫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同上書選舉三四之一四)。乾道四年(一一六八)召除吏部尚書,尋兼侍讀,因言事多與中貴不合,力求去。六年,以端明殿學士出知平江府(《宋史》卷三四《孝宗本紀》)。淳熙三年卒,年五十九。謚文定(《宋會要輯稿》禮五八之九九)。有《文定集》五十卷,已佚。明程敏政由內閣藏本摘輯爲《汪文定公集》十三卷,有明嘉靖夏浚刊本。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文定集》二十四卷,其中詩一卷。《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汪應辰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明嘉靖夏浚刊本(簡稱嘉靖本)。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周麟之(一一一八~一一六四),字茂振,祖爲郫(今四川郫縣)人,因仕宦徙居海陵(今江蘇泰州)。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調常州武進尉。十八年,又舉博學宏詞科,授太學錄兼秘書省校勘(《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五七、一六○)。累遷權中書舍人。二十五年,出通判徽州。尋除著作郎(同上書卷一六五、一六九、一七○)。二十九年,除翰林學士兼侍讀,爲哀謝使使金。三十年,同知樞密院事。三十一年,因辭再使金責筠州居住(同上書卷一九一)。孝宗即位,許自便。隆興二年卒,年四十七。遺著由子準輯爲《海陵集》二十三卷,另有外集一卷。事見本集卷首周必大序,《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上卷三有傳。 周麟之詩,第一、二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海陵集》爲底本,校以民國《海陵叢刻》本(簡稱叢刻本)。卷三以《海陵叢刻》所收《海陵集》外集爲底本,其中《中原民謠》參校清《金陵詩徵》卷七。另輯得集內樂語、貼子詞及集外佚句,附于卷末。
陳伯西,字吉之,泰和(今屬江西)人。學楊無咎(補之)作梅,酷嗜如師。事見《隱居通議》卷一一。
滕岑父,失名。據《桐江集》卷一《滕元秀詩集序》,其子岑爲嚴州建德(今浙江建德東北)人,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生,二十九年領鄉薦。其人當生活于南渡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