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德聰(?~一○一七),姑蘇(今江蘇蘇州)人,俗姓爺。初受戒于梵天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結廬于佘山之東峰。真宗天禧元年,趺坐而逝(《雲間志》卷中)。
王洞,太祖開寶中任秘書丞,曾薦宋白(《宋史》卷四三九《宋白傳》)。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知湖州,六年罷(清同治《湖州府志》卷五)。淳化三年(九九二)任侍御史(《宋會要輯稿》禮一四之七、禮二六之七)。
胡旦,字周父,濱州渤海(今山東濱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進士(《河間府志》卷二六)。爲將作監丞、通判昇州。遷左拾遺、直史館。出爲淮南東路轉運副使、知海州,後累擢工部員外郎、直集賢院,又遷知制誥、史館修撰。仁宗朝以秘書少監致仕,卒,年八十。著有《漢春秋》、《五代史略》等,皆佚。《宋史》卷四三二有傳。
古成之,字亞奭,或稱紫虛先生(清康熙《羅浮山志》卷五),惠州河源(今屬廣東)人。五代末避地增城(今屬廣東),嘗結廬羅浮山。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進士。淳化三年(九九二),除秘書省校書郎。張詠知益州,辟知魏城。真宗咸平五年(一○○二),再辟綿竹令。卒於官。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三有傳。清光緒間,其裔孫輯成《倡南拾餘詩蹟》一卷,並附僞託之降鸞詩。今錄七首。
釋智嵩,住并州承天院,稱三交智嵩禪師,爲南嶽下九世,首山念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一)。今錄詩三首。
釋善昭,太原(今屬山西)人,俗姓俞。爲首山念禪師法嗣,南嶽下九世,住汾州太子院。仁宗天聖初卒,年七十八(《禪林僧寶傳》卷三,《佛祖通載》作天聖二年甲子卒,《五燈全書》作真宗乾興元年壬戌卒)。事見《五燈會元》卷一一、《補續高僧傳》卷六。今錄頌、偈、訣六首。
曾致堯(九四七~一○一二),字正臣,撫州南豐(今屬江西)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遷著作佐郎、直史館。改秘書丞,出爲兩浙轉運使。後歷知壽、泰、泉、蘇、揚、鄂等州。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卒,年六十六。《宋史》卷四四一有傳。今錄詩六首。
呂祐之(九四七~一○○七),字元吉,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太宗太平興國初舉進士,解褐大理評事、通判洋州。淳化初,直昭文館,知制誥。至道初,拜右諫義大夫,在審官院。真宗時歷和襄、昇州,擢翰林侍讀學士。後爲集賢院學士,遷刑部侍郎。景德四年卒,年六十一。有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二九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李沆(九四七~一○○四),字太初,洺州肥鄉(今屬河北)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爲將作監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館。雍熙三年(九八六),知制誥。四年,遷職方員外郎、翰林學士,淳化三年(九九二),拜給事中、參知政事。出知河南府,俄遷禮部侍郎兼太子賓客。真宗咸平初,自戶部侍郎、參知政事拜同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改中書侍郎,又累加門下侍郎、尚書右僕射。景德元年卒,年五十八。謚文靖。《宋史》卷二八二有傳。今錄詩三首。
吳淑(九四七~一○○二),字正儀,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南唐進士,補丹陽尉(《隆平集》卷一四),後以校書郎直內史。入宋,以薦試學士院,授大理評事。預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真宗咸平五年卒,年五十六。著有《事類賦》、《江淮異人錄》等。有集十卷,已佚。《宋史》卷四四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釋正緣,興柳開有交往(《吟窗雜錄》卷三二)。
柳開(九四七~一○○○),字仲塗,曾名肩愈,字紹元,自號東郊野夫,又號補亡先生,大名(今屬河北)人。太祖開寶六年(九七三)進士,任宋州錄事參軍,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九七九),擢贊善大夫。歷知常、潤二州,拜監察御史。雍熙二年(九八五),坐事貶上蔡令。三年,復授殿中侍御史。後爲崇儀使,知寧邊軍、全州、桂州。真宗即位,加如京使,知代州、忻州。咸平三年徒滄州,道病卒,年五十四。有《河東先生集》。《宋史》卷四四○有傳。 柳開詩,《河東先生集》中僅存五首,另從他書輯得三首。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幾,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宗太平興國初進士,釋褐將作監丞、通判鄂州。擢知制誥,直史館。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爲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雍熙初,加給事中,兼秘書監。淳化五年(九九四),兼判國子監。至道初,爲太子賓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參知政事。咸平元年(九九八),授武信軍(一作武勝軍)節度使,徒知河南府。四年卒,年五十五。贈侍中。《宋史》卷二六六、《隆平集》卷六《東都事略》卷三六有傳。 李至與李昉多唱和詩,有一九一四年羅振玉輯《宸翰樓叢書》本《二李唱和集》一卷。今以叢書本爲底本,錄詩八十五首,又從《翰苑羣書》等錄詩三首附後,編爲二卷。
張詠(九四六~一○一五),字復之,號乖崖,濮州鄄城(今屬山東)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授大理評事、知鄂州崇陽縣。雍熙元年(九八四),遷著作佐郎。端拱元年(九八八),轉祕書丞。二年,通判相州。召還,知開封府浚儀縣,出爲荆湖北路轉運使。淳化四年(九九三),擢樞密直學士、知通進銀臺司兼掌三班院。五年,出知益州。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召拜給事中,遷戶部使,改御史中丞。二年,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五年,改知永興軍。六年,加刑部侍郎、再知益州。景德三年(一○○六),復掌三班院兼判登聞檢院。四年,知昇州(《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五)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改知陳州(同上書卷七八)。八年八月卒,年七十。謚忠定。有《張乖崖集》十卷(《郡齋讀書志》卷一九),南宋時增廣爲十二卷。事見宋錢易《故樞密直學士禮部尚書贈左僕射張公墓誌銘》,《宋史》卷二九三有傳喦。 張詠詩,以《續古逸叢書》影印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爲底本,參校宋咸淳五年伊賡刻本(今存前六卷,簡稱殘宋本,藏北京圖書館)、清曹溶舊藏鈔本(十卷、附一卷,簡稱曹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康熙四十九年呂無隠鈔本(簡稱呂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丁丙鈔補本(僅前七卷,以配明澹生堂鈔本,簡稱丁本,藏南京圖書館)、清光緒八年莫祥芝刻本(簡稱莫刻),并酌採清蔣繼功、黄丕烈、近人傅增湘校勘成果(分別稱蔣校、黄校、傅校)。另從《西崑酬唱集》等輯得集外詩五首,附編卷末。
太學生,與張詠同時,生平不詳。事見《晁氏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