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散文|茑屋的启示(原创)
2021-05-06 23:11 编辑:系统管理员
昨夜,突然被一档节目吸睛,是介绍日本的“茑屋书店”。我怦然心动,突然想起五年前的日本之行,我曾游历过这家店,在银座八町目,印象极深。那家店,恐怕是我所见过的世界上最漂亮的书店。书籍多如海洋,书架“高耸入云”,置身其间,如若幻境。堆台上炫目时髦的杂志拼成朵朵鲜花,而书架上密如繁星的深邃的书籍在静默等待。记得当时看到日本闻名于世的动漫书,绘画美轮美奂、书籍制作精良至极,与国内漫画版本全然不再一个层次,这才体会到一流的世界水准是怎样的格局。书店布置得华丽深藏亦况味持久,大量艺术品琳琅悦目。就一支钢笔的品相都多到令人咋舌,每一支都是艺术珍品、价值不菲。惊叹人类的想象力和设计居然可以达到这样高屋建瓴的水准,真是长了见识!
今天这档节目,敲开了我深入了解茑屋书店的大门。不光是好奇,亦有更多学习的心愿。日本有世界上最专注的匠心、最独特的理念。他们的商业巨人,在全人类受到移动互联网冲击的今朝,会以怎样的智慧和才思来灵活应对呢?
了解一个企业亦如了解一个人,绕不开他的时光底蕴。茑屋的创始人增田宗昭1983年开始创业。他的爷爷年轻时开了一家著名的艺伎馆,叫“茑屋”。古代日本,艺伎馆是提供吹拉弹唱的“文场子”,非荤腥行业,属日本传统文化的重大分支,位列高端娱乐。后来的增田宗昭虽喜好西洋文化,但亦挚爱日本传统,为沿袭家族商号,故起名“茑屋”。
“茑屋”闻名于世,源于它在日本商界乃至世界商业历史中开创了许多模式的先河。茑屋最早主业非“书”,而是以租赁起家。在80年代,美国黑胶进驻日本,深得青睐。而日本青年亦喜好录像、游戏和漫画。当时,要得到这几样玩物,需分别去不同的店,实在麻烦。增田宗昭对市场的嗅觉极度敏锐,对用户的喜好亦洞察深刻。他很快将“黑胶”、“录像带”、“游戏”、“书”四个行业的供应链整合到一处,四种时髦之物被聚于一个空间,实现了一个人在一家店就搞定四种快乐的便利,立刻被青年群体欣然接受。增田宗昭开店的方式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唏嘘不已!他首先在大阪开了30家店,都是四种货品组合,但每家店起不同的名字、装修互异的风格,让人以为是不同的日本街边小店开张,巧妙地避开了大公司、大企业眼镜蛇般的巡查。随着店铺林立、时机成熟,一个夜里突然所有门店更换为“茑屋”。待到清晨鸟啼,大阪城里四处坐落的茑屋让对手瞠目结舌,操作之玄妙不愧为商界奇才!茑屋,由此在日本创造了一种新颖模式“文化便利店”。以文化产品组合的方式迅疾扩张到全日本1400家店,并以CCC之名在美国上市。
然而,当今社会,几乎无行业可以不受移动互联网的冲击。茑屋所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没人去听胶片了,亦无人去看影带,一切娱乐只需手机APP轻松搞定。茑屋开始挽救这种局面。在涩谷分店转型时,它们尝试包月租赁,甚至还碟可以直接放邮筒,但依然失败。因为人们永远会选择最简洁的方式。茑屋的主打行业“租赁”遭受到致命的冲击。我想起咱们中国这十年间,大量实体店受网络冲击倒闭。全世界的商业模式都无一例外必须做出划时代的调整,正所谓“适者才可生存”。
在不变则死的风浪下,茑屋并未任其颓败,增田宗昭更是做出勇猛、仗义之举。直接退市,将公司控制权再度转至个人,带领加盟商披荆斩棘,大刀阔斧改变格局。他们将租赁业断崖式砍掉,加入休闲咖啡,扩充图书。茑屋转型中的锐利之举在于咖啡品牌的选择。咖啡在日本有着深厚的文化,而茑屋却直接选择了“星巴克”。人们疑窦丛生,为何不选择一家日本咖啡?茑屋十分明晰日本青年一代对星巴克的崇拜,年轻人在星巴克会觉得自己时髦、有范儿。茑屋抓住客群的心理,快速与星巴克达成共识,每开一家茑屋即成立一家星巴克分店。而星巴克也利用茑屋的渠道打开了进驻日本三四线城市的愿景。两个大型企业互利互惠,举杯成就双赢的局面。
现在国内许多书店都已纷纷效仿茑屋的转型方式,以抵抗网络冲击。我从小就爱逛书店,成都的书店也都亲身莅临过。现在大书店里都能喝到一杯精致的咖啡,书品的摆放也愈发新颖。然而我依然为当下国内的实体书店捏一把冷汗。到实体店的人,都是为了享受书店环境,感悟休闲时光。然而真正买书,却是在网上操作,价格的确要低一半甚至更多,那么实体店该如何经营啊?茑屋是否会碰到同样的境况呢?日本的法律法规有效地保护了实体店的经营。日本的一手书不允许打折,无论书店抑或网络购买价格雷同。这样逛书店的人就可以直接在书店消费了,即看即买,不忧虑价格问题,获得了比网络更便捷的购物速度。这为转型时期咱们中国书籍出版的法律法规提供了一种启示。
茑屋书店的经营理念也是值得深研的。他们教导店员:“一个人来书店,不是为了找书、买书,而是为了遇书。”,很多人来书店就是玩儿,是休闲,是期待与一本书的邂逅。那么如何通过堆头的布置,通过对顾客的体察让他们得到一本心怡的书就是书店的本领。“用户看不见的东西是不会想要的”,如何通过做一张优雅的单页,在用户挑书的时候能被他们发现,这也是书店的本领。这些理念,是不是用户至上的典范呢?
茑屋,在这个大时代,依然在不断迅疾的变革中。中国,已经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家茑屋。之后是杭州,再之后又是哪里?茑屋要想扎根于中国,就必须服中国的水土,建“有中国特色的茑屋”。而我们中国的企业亦如此!
互联网时代,不断地学习和改变就是生存之道,我想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商家,亦适用于我们自己吧。
上一篇:聆听散文:纸船 寄母亲 下一篇:莫失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