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人生与历史思想――谈金庸

2018-03-26 09:06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武侠人生与历史思想——谈金庸

作者:万里霜烟

  一、我领悟到的人生心态的变化趋势

  从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起,直至《鹿鼎记》,主人公形形色色,却总有一个变化趋势,从陈家洛到令狐冲,愤世嫉俗到有些超然脱世,到了韦小宝,大概算不上什么狭义了,完全是普通的市井小民形象,他总是在用老油条的办法对付着遇到的每一个老油条。

  由这个趋势,我思考着一个问题,我想人会不会年轻时心地单纯,总觉得世上的事总要好坏分明,人总要善恶清楚,惩恶扬善是应当的,也是必须的,便心慕侠士。这些侠士总是英雄,心无半点邪念,还要胸怀天下,凌云壮志,通过几番磨砺,终于炼就了一身绝世本领,于是豪杰们争相拥戴,希望能创下丰功伟绩。当然,这其中也不乏许多美女的青睐。最终,他们往往都能成为江湖中身份显赫的人物。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情感积累的多了,看待世间万物便也沉静,凝重许多,对于许多事情再也不用单一的标准衡量,发现有时候好坏善恶,忠奸是非总没有明显的界限,做事也更加现实,理性。从年轻时那种志在必得、热情似火的傲然之气到了年老时心静如水、顺其自然的平和之气。说白了,便是从争到不争。于是可能就产生了韦小宝这个看似赖皮的小孩,实际上却是经历过无数人生世俗风雨,变得成熟与圆滑的老年心态的缩影。  

  二、金庸小说的悲剧情结

  金庸小说还有一个特点,便是悲剧情结,代表人物要数乔峰了。一个完美的英雄最后为了两国和平却不得不结束自己的生命,造就了最不完美的结局。或许金庸的个人生活不成功是导致这种情结的一个因素,但最根本的怕是他信奉佛家学说当中的:凡事愈要求得愈求不得吧。金庸本人也相信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都不会是圆满的,我们更不可能苛求一切都要圆满。或许正是这种不圆满使金庸小说带给人们人性更真实的一面,引发更深入的思考。  

  三、金庸及其小说的儒道思想

  儒家与道家思想也深深影响着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有进了庙堂就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忠君爱国的肝胆,又有壮志未酬,或功德圆满,便隐退田园,不问世事的豁达。

  金庸年轻时在香港一家报社里做职员,后来又亲自着手创办《明报》,二十多年间,发表了两万余篇社评,在香港报业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他犀利的社评也曾给他带来生命危险:文革期间,金庸在《明报》连续发表社评,断定江青集团不会猖獗太久;在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之后,又表示他一定会东山再起。因此,金庸也被当时的大陆“新派”列为暗杀的对象。历史证明他的语言是对的,因为他综观中国几千年历史,混乱是有过的,但不会持续长久至几百年,就像三国时期,董卓乱了一下,随即不又安定了吗?他从中国悠久的历史中找到了信心;黑暗之后必定清明,短暂的混乱过后必定是长久的安定。

  而退休之后,金庸出人意料的卖掉了他苦心经营的《明报》。如今,他正在剑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安然的做起了学生,他是想学范蠡,张良他们功成身退吧。

  在小说里,也不乏儒道思想。《射雕英雄传》里,当蒙古军兵临城下时,黄蓉力劝郭靖弃城而走,但郭靖认为身为大宋子民,国难当头,应当挺身赴死,慷慨就义,这是何等忠君爱国!而《神雕侠侣》最后的结局便是杨过与小龙女携着那雕儿从明月间掠过,飘然下山去了。从此他们定然是超脱红尘,过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去了吧。这一儒一道,显露无遗。

  其实,中国文人也一直在儒道思想的两个怪圈里挣扎,他们希望建立功业并有机会建立时,便信奉儒家思想。一旦失败,要么继续坚持,无非是用生命书写青史,要么就转向道家来,比如陶渊明。还有在儒家思想的引导下,获得千古功绩,甚至有些功高盖主了,他们要保全自己,也必须调至道家,要么想“病树前头万木春”,要么想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如张良,如范蠡。有些人偏偏相信自己的君主是万世圣君,非要继续在无路可走的儒道上狂妄地自得,结果呢,只要看看一看韩信,文种,便知晓孰是孰非,孰去孰归了。

  夜已静,灯亦暗,千古情思知多少。

  写不完的金庸,说不尽的武侠,更猜不透百变的人生,仅以我稚嫩的语言,粗略地与大家分享这些我从小说以及金庸先生的人生经历中得来的浅薄体悟吧。

查看更多>>
上一篇:吴晓波:我们为什么孤独 下一篇:五朵金花幕后悲喜人生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