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连
2018-04-06 22:24 编辑:余幻莲
锦连,原名陈金连,是台湾诗人、翻译家。祖籍台北三峡,1928年出生于彰化。
铁道讲习所中等科暨电信科毕业。任职于台湾铁路局电报室近38年退休。日治末期即以日文写诗,属于跨越语言的一代。1948年以〈在北风下〉日文诗作刊登于《潮流》上,成为“银铃会”最年轻的成员。1964年《笠》诗刊创立,为发起人之一。从事日本语教学经验二十余年,战后克服语言障碍后,以中文写诗,并翻译日文诗及诗论。曾获“荣后诗奖”。锦连在战前及战后写了四百余首日文诗,因没有园地发表,又无法用中文写作,因此有一段时间几乎完全荒废,1990年代退出《笠》诗刊以后,诗作大量增加,部分发表于《文学台湾》外,2002年并着手整理1952-1957所写日文诗作,将之自译为中文,以中日文同时出版《守夜的壁虎》及《夜を守りてやもりが……》二册。早期作品发表于《军民导报》、《现代诗》、《创世纪》、《今日新诗》、《笔汇》、《现代文学》等刊物。作品曾入选《六十年代诗选》、《本省籍作家作品集10:新诗集》、《华丽岛诗集》、《台湾现代诗集》(日文)、《中国新诗选》、《美丽岛诗集》以及《1984台湾诗选》等。2003年出版中文诗集《海的起源》,日文诗集《支点》,据此与早年出版之《乡愁》、《挖掘》、《锦连作品集》综合观察,才能较完整一窥锦连诗学世界的全貌。
2004年11月7日获真理大学“台湾文学家牛津奖”,并举办“锦连创作学术研讨会”。2008年5月2日明道大学举办“锦连的时代——锦连诗作学术研讨会”。在台湾本土诗坛的地位,愈显重要。
得奖纪录:
◎1991台湾新文学特别推崇奖。
◎1994第五届笠翻译奖。
◎2004获台湾文学家牛津奖。
评价
李魁贤认为锦连的诗以生命探索“存在的位置”
赵天仪认为锦连的诗是“对存在的怀疑,不安和乡愁”
陈明台认为锦连散发“硬质的诗质”。
张德本指出,锦连的“铁路诗”提升台湾铁路文化臻于诗学的境界,并为台湾建构独特的“地志诗”美学,而他的“电影诗”及“图像诗”实践台湾战后现代诗现代手法的实验,成就突出,但久被忽视。三○年代台湾诗人杨炽昌创立“风车诗社”,倡导超现实主义诗风以降,锦连五○年代一系列超现实诗作,正是台湾本土诗坛对杨氏主张最为深刻的呼应成果。
(编辑:李子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查看更多>>
上一篇:许知远 下一篇:卡洛斯·鲁依斯·萨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