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
2018-04-07 21:33 编辑:符白易
龙应台,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
个人履历
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每年导演学生戏剧,并为《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受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2003年辞职。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聘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个人作品
1985年她的《野火集》在台湾出版,犀利的笔锋形成烈火燎原之势,不到一个月再版24次,“野火”成为那个时代台湾的集体符号。龙应台作品系列:《野火集》(二十周年纪念版)台湾时报文化版、《野火集外集》台湾圆神版、《龙应台评小说》、《美丽的权利》、《女子与小人》、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写给台湾的信》台湾圆神版、《《看世纪末向你走来》台湾时报文化版 、《人在欧洲》台湾时报文化版、《孩子你慢慢来》、《干杯吧,托玛斯曼》台湾时报文化版、《我的不安》台湾时报文化版、《百年思索》台湾时报文化版、《面对大海的时候》台湾时报文化版、《请用文明来说服我》台湾时报文化版、《龙应台的香港笔记@沙湾径25号》香港天地图书版、《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台湾时报文化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台湾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
写作风格
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其《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她举出无数台湾社会现象来作为讨论,并以中国人文化的心理角度深入解释台湾政府的作为和人民的表现,其中辛辣讽刺的文笔虽遭人反对、谩骂、或密投书至政府单位,但她仍秉著客观批判的精神,持续而正中要害的不断写出她的社会观察,龙应台无所畏惧,因为她笔下台湾的丑恶和腐化,是源自于她爱台湾的不舍与心疼。
温柔纤细,深情动人:其《孩子你慢慢来》与《目送》均是以温柔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同时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她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龙应台一反批判犀利的笔调,描写诸多生活中有情细节,在在反映出其细腻情感,读起来温馨有味,情意盎然。
核心价值观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评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份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龙应台的《野火集》在当时的台湾引起极大的反响。据说20日内加印4次之多。在当时的台湾几乎每5个人有1~3人看过这本书。《野火集》对台湾的解严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甚至《野火集》后来在中国大陆出版,对中国的大学生中也有极大的反响。当时的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认为这本书写的其实不单单是台湾,也包括中国大陆。
其他相关
相关评论:
今天对龙应台的作品已经有些敬谢不敏,当年曾经很喜欢。
台湾,在八十年代给我的印象是和今天完全不同的,那时候我印象中的台湾,是很多精美的文字,是外婆的澎湖湾,甚至在文化上,都曾给我剧烈的震动与影响,比如白先勇,比如农妇。记得那年看了《农妇随笔选》,正看着父亲提着磨破了角的皮包走向他的办公室,那份泰然和怡然俨若王侯,脑子里便都是刚读过农妇的那句话,“但求破衣里面是人”。
这是我们当时的教科书里读不到的。
盖因为文革的时代,大陆的文化破坏太厉害了,甫一接触到这些深情的,带有让人心动的东方灵魂的文字的时候,那种发自心灵的感动至今难忘。那是一种回归的感觉。
今天我不看龙应台了,我不能相信当年悲天悯人的潇湘女子龙应台,今日在文章中的傲慢和优越感。“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国家的专注可以狂热到中国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中国、除了中国之外什么都不存在的地步。说得刻薄一点,这是一种对自己肚脐眼的狂热和专心。”
我分明看到龙应台的背影,不屑回头。
观点的不同,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介怀的。但是,今天台湾的文字里,我只能看到激烈,看到谩骂,看到浮躁,看到傲慢与偏见,昔日的清丽,如滚滚东逝水,我看不见。
看到今日龙应台,我感到的不是不满,而是另一种情绪——悲伤。
怀念外婆的澎湖湾,和那个时代,虽然有人说,那个时候台湾是“白色恐怖”。
以龙应台当年敏感的心灵,应该能够体验到大陆的同样的中国人们,为了今天,做出的怎样努力和牺牲。民主的发展是要人努力的,经济的发展同样是要人努力的。今天大陆所有的,是大陆人用他们的汗水和辛苦换来,同样,大陆人也在用他们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己的民主,这种努力看不到,然而结果也许将会比台湾今天的民主更为坚实。起步于一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大陆只有比台湾走得更有勇气。你可以反共,但是你如果受过民主的教育,应当知道尊重每一个灵魂的平等和尊严。
不要伤害大陆人的感情吧,龙应台先生,假如你是个中国人,伤害我们就是伤害你自己,握一握手,希望你还是当年那一蓬炙烈而燃烧着爱心的野火。
(编辑:李子木)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查看更多>>
上一篇:胡茵梦 下一篇:毕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