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诺奖 她的作品就是二流水平

2018-07-09 20:35 编辑:巩从安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10月8日晚7点,白俄罗斯女记者兼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公布后,国内媒体迅速掀起了介绍这位名不见经传的新科获奖者的高潮。在诺奖的光环之下,诸多评论者不吝溢美之词,近乎造神。每年的诺奖成为图书市场和阅读风向标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喧嚣之下,究竟这位一夜成名的白俄罗斯作家的作品价值如何,怎么来看待她的写作和获奖?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几位学者,请他们从专家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读。


  “我感觉这次诺奖颁给她, 政治性的因素相当大。”


  社科院外文所《世界文学》编辑部主任苏玲告诉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贝尔奖,就目前俄罗斯文化界的评论来看,主要从两方面肯定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其一是这位作者坚持自己的道德立场;其二是勇敢表达自己对时局看法的勇气。“俄罗斯文化界对她敢于表达自己的立场表示认可,但在俄罗斯对普京政府提出批评的不只她一位作家。”不过苏玲告诉记者,在俄罗斯文坛,仅有少部分作家对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的消息表态,“大多也不是主流作家”。


  “在俄罗斯国内她不像本土作家一样被评论,除了她曾旅居法国、意大利多年外,另外的重要原因是,她在传统文学上的表现并没有太大创新。”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晓都告诉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在作品中表现出的纪实性和文献性,在俄苏文学中算不上一种文学创新;体现另类的战壕真实,以及战争的另一面从苏联中晚期的作品中也能看到,比如战壕真实派。而她对战争的表述,比如在《战争中没有女性》(又译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以妇女的角度描述战争也不是独创,在军事爱国主义浪潮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也是以女性视角反映战争中女性经历的苦难,瓦西里耶夫是她的先辈。”


  “后苏联时期她的作品受到关注,现在她和俄罗斯的关系不像苏联时代一样融洽,她在采访中提到把俄罗斯分为善良的俄罗斯和不善良的俄罗斯,并和当代的俄罗斯保持一定距离。”吴晓都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的事件性和时代性引起了西方的关注,“我感觉这次诺奖颁给她,政治性的因素相当大。她的乌克兰血统身份,以及她对俄罗斯当局的态度,都对她的获奖有很大的帮助。这次颁奖虽然不明说,但是能看出来。现在西方和俄罗斯关系处在非常不妙的时期,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建立军事基地之后,(诺奖)马上给她,我认为这不是巧合。西方对这样的作家有偏爱,实际上是西方在意识形态上分化前苏联地区。去苏联化立场的作家,他们都鼓励。”


  “诺奖和现实走得太近,


  可能会产生我们想象不到的后果。”


  除去诺奖的光环,应该怎样评价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呢?“我认为,如果没有诺奖,她的作品就是二流的水平,只不过荣誉的探照灯照到她,让她的作品被阅读。”


  而既然阅读她的作品,吴晓都认为应该注意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特点和缺陷:“她更集中地表现女性在战争的经历,从微观层面表现女性叙事,确实是有一定功力的。但在叙事和战争感受的评价中,如果从历史主流发展的趋势宏观地来看,她的书写确实是有缺陷的。没有原则立场地宣扬和平主义,对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不是公正,这是读者要注意到的。她对死亡和战争残酷性的认识,用作家个人的感受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了。在具体的社会和历史中,不能用过度抽象的人性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


  对于时隔多年诺奖授予现实性极强的非虚构作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陆建德在接受青阅读采访时表示了他的担心:“诺贝尔奖颁给纪实作家,这些人号称写的就是历史,这不是好的发展趋向。”陆建德说:“很多历史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没有人可以说我写的就是真实。每个国家都有一些不幸的事件,需要拿出来让大家以历史研究的手法来讲述,希望今后的生活里这样的不幸不再发生。但是讲述的时候要把握好尺度,要尊重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他以巴尔干地区的民族冲突为例,“(不能)很简单下结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受到伤害一派在报复,但被报复的对象可能之前也受到过伤害。所以对于复杂的问题,不该用简单的诉求来火上浇油。诺奖和现实走得太近,可能会产生一些我们想象不到的后果。”采访结束前,陆建德补充说,“如果和阿列克谢耶维奇相比,我认为村上春树更有文学价值。”


  (编辑:杨晶)


注:本网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凡本网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等文件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

查看更多>>
上一篇:八位作家和二十四本书 下一篇:家山与天命:诗人在异乡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