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与致敬——评刘嘉陵长篇小说《把我的世界给你》
2018-07-12 09:35 编辑:鄂觅风
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消费文化的纸醉金迷一夜间渗透进了大学的校园,社会的精神堡垒遭到资本和享乐主义的巨大挑战,有些教授在利益诱惑的面前束手就擒,忙于将良知和操守变现,知识分子社会良心的形象摇摇欲坠。这期间,大量的以大学为讲述对象的小说以《围城》《赵子曰》和《八骏图》为范本,对这一状况进行了呈现,从格非的《欲望的旗帜》、李劼的《丽娃河》、张者的《桃李》、葛红兵的《沙床》到汤吉夫的《大学纪事》和阎连科的《风雅颂》,作家们忧心忡忡地展示了大学中部分知识分子从身体到精神的全面沦陷,对大学敬重的书写和温暖的回忆在小说中难以寻觅。在当下这些表现大学状况的作品中,刘嘉陵的《把我的世界给你》与众不同,其回避了那种惯常的对现实批判和揭露的表述方式,另辟蹊径,接续《未央歌》的传统,抚今追昔,在充满焦虑和迷茫的时代,回首了一段诗情画意的浪漫岁月,刻画了一群阳光而笃定的学子和清澈而正直的老师,展示了80年代明媚而充满朝气的大学往事,在一片对大学的声讨中表达了对记忆中大学和青春岁月的留恋与敬意。
刘嘉陵以“问题学生”林一木的求学经历为主线,复现了绿江大学79级3班同学的大学时代,那是他们纯情而浪漫的青葱岁月,纯真的爱情、真挚的友谊、远大的理想和狂放的激情构成了他们铭记终生的青春记忆。小说的故事发生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时代,改革的序曲已经奏响,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样的日子里,主人公林一木和其他的有志青年一样,怀着他所有的热情与盼望参加了高考,希望通过考试实现梦想,改变命运。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凭着自己的才智和学识考上了颇有名气的绿江大学,然而,金榜题名的幸福并没有持续多久,他不合规定报名考试的事情在入学不久后东窗事发,学校拒绝他继续上学。他的确在考试报名的过程中做了手脚,但那是迫不得已的,因为那时的报考规定像荒谬的“第二十二条军规”,要将他永远地排除在高考的门外,对于这种不公平的要求,他只能绕道而行。可学校的官僚系统并没有给予其人道的同情,明知规定诞妄也要严格执行。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改变命运的强烈意愿让他选择坚持求学,即使没有学籍也要以旁听的方式完成学业,但严苛的校方连这样的机会也不给他,像对待“阶级敌人”一样对他围追堵截,力图将他逐出校园。在林一木梦想破灭、濒临绝望之际,他所在的79级3班的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他筑起一片坚固的屏障,让他得以用“打游击”的方式与校方的行政官僚周旋和对峙,在校方的诋毁和驱赶下坚持学习。同学们有不同的背景与出身,不同的性格与经历,但共同的荒寒岁月的记忆让同学们清楚读大学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公平的向往和对于自由的理想让他们团结在了一起,以青春的无畏和正义的信念与那些陈腐的规定和僵化的思想进行顽强的抵抗,共同捍卫林一木受教育的权利。他们在校方的“清剿”行动中表现得戏谑机智,让校园工作处的人抓不到林一木,考试时,他们在监考老师的眼皮底下给林一木传递试卷,让林一木与大家一起考试答题。同学们用智慧和勇敢一次次地帮助和搭救林一木,让他得以在学校和舆论的重压下坚持下来。在刘嘉陵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了同学们无私的关怀和深厚的情谊,那是一种纯粹而牢固的感情,没有那么多势利与精明,功利与算计,那是历经风雨后的同仇敌忾,饱经风霜后的善意同情,那是属于青春的最美好和令人感动的记忆。
除了同学们,绿江大学的老师们也给予了林一木无私的关怀和帮助。有的老师明知他被取消学籍仍然在课上点他的名字,有的老师在校方驱逐他时刻意保护他,有的老师在他想放弃时支持他继续参加考试,老师们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努力学习的动力。小说中的老师们都温和谦恭却正气凛然,他们大都在政治激越的时代受过牵连或者迫害,伤痛的经历让他们无法容忍在新的时代再次出现因身份和血统而引起的人生悲剧,他们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理念,与同学们一起,为困顿中的林一木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在那个雨后初晴的年代,老师们的做法不仅需要善良和正直,也需要魄力和勇气,他们不顾可能的风险,坚持知识分子的道义,在学生最需要他们的时候施以援手,显示出为师者的品格与情怀。这些学识渊博,刚正不阿又爱生如子的老师们,留给了学生们温暖而难忘的校园回忆。
小说的内容丰富而驳杂,刘嘉陵的叙述常常溢出故事的主线,追忆当年那些校园中的风流人物和焦点事件,但这并没有破坏小说的完整和流畅,而让小说更加饱满和充实。如此的笔法表明了刘嘉陵并非要通过小说仅仅讲述某个人物的故事和命运,而是通过一群人的经历和遭遇,表现80年代整体的政治氛围和文化生态,书写对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
倪高天是小说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他是高干子弟,又是军官出身,与生俱来一股无所畏惧的胆力与英气,他对于新潮的文艺敏感而熟悉,对于真理的追求执着而坚定,是个时尚新锐又颇具理想主义气质的人物。他并没有抱着朝圣的心态进入大学,学识的厚积和人生的历练让他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一份理性的态度和反思的精神,他摒弃那些陈腐的文艺观念,率先进行前卫的文学实践,力图在文学的世界里制造新的突破。面对知识渊博而理论熟稔的文学理论老师,他敢于质疑,甚至与之针锋相对,针对具体的理论问题与之争论得面红耳赤。对于喜欢的姑娘,他献上了热情而疯狂的追求,不顾其已有婚约的事实执着地展开猛烈的攻势,在爱情的指引下张扬个人的意志。在倪高天身上,我们看到了80年代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活跃开放的学术风气、大胆真挚的浪漫爱情、还有青年们跃跃欲试、雄心勃勃的躁动心态。桀骜不驯、标新立异的倪高天在同学中并非异类,谐谑放诞的“导演”、帅气、义气加“痞”气的章玮和颇具才华的林一木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乖孩子,他们都怀有对于平庸现实的抗拒和对于理想的追求,他们有的摒弃老一辈平庸保守的婚恋路线,大胆追求理想爱情,有的与外国留学生密切联系,获取外部新鲜开放的文化资源,有的拒绝平庸落后的文艺套路,编排创造新颖的音乐节目,以音乐为手段进行思想的突围,他们是绿江大学的活跃分子,是学生们中间解放思想、发散思维的带头人,在他们的带领下,79级3班的同学们在各项学校和省里的比赛中屡获佳绩,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羡慕的优秀集体。通过刘嘉陵的叙述我们清楚,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有些政策还没有得到修正,有些思想还没有得到落实,林一木多才多艺,成绩拔尖,却无法获得学籍,同学老那年近三十,响应号召不弃旧情,却被学校劝退,政策的教条和冷漠显示出旧的压抑性力量的坚硬和顽固。79级3班同学们一次次地别出心裁,革故鼎新,是对旧势力发起的一次次的挑战,旧的秩序正是在这样的年轻人的一次次的冲击下走向了土崩瓦解和烟消云散。学生们活跃的思想和创造性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那段岁月里英姿勃发的青年形象,也看到了当时大学在解放社会思想,引领时代潮流方面的榜样力量。
刘嘉陵的书写复现了那个世俗势力还没有淹没大学校园的时代,那个知识分子还被人们充分信任的时代,那个人们对一切都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的浪漫时代。一切对历史的书写都有其现实的意图和诉求,对历史的缅怀构成了对当下的对话。在刘嘉陵对大学往事的回忆中,既有北岛的愤世嫉俗,也有刘索拉的玩世不恭,但更多的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意气风发的时代氛围。通过小说,我们看到了其对过往时代大学的怀念和眷恋,也可以看到其对当下大学的不满和遗憾,那是曾经沧海的失落和忧伤,是无以抚慰的疼痛与怅惋。
查看更多>>上一篇:用文字挽留时光——读《半... 下一篇:长篇小说:人物性格的三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