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文学批评的突围之道
2018-11-05 22:06 编辑:胥惜雪
文学批评应该怎么办?这成了一个共性的话题。传统批评家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当开放与互动的网络时代到来,文学批评要直面前所未有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寻找新的路径。在网络化时代的文化语境下,文学批评要找到属于自己的新风格,找到属于自己的突围之道。
通过礼敬传统重建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在文学的成长、文化的传承以及文明的培育中,文学批评的功用与价值何在?这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文学批评应该是文学的一面镜子,也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需要为文学正衣冠,帮助大众理解文学,帮助文学理解自己,进而更好地理解并诠释一个时代的风向。但是,现在文学批评似乎连镜照自己的能力也失却了。评论的价值不仅被忽略,甚至有被污名化的趋势,评论者自我游离乃至缺位,在读者的眼里,文学批评如果不是作品的广告,也只是小圈子的游戏。专业文学批评作者可以是作家的吹鼓手,是朋友间的捧场,唯独不再是烛照作品的“镜”与“灯”,不再是作家的“知音”与“诤友”,不再是文学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
文学批评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用、有什么意义、有什么标准,这些原初性的问题,都需要重新解答,以便让文学批评找回自己的位置。这需要文学批评摆脱一切商业化、功利主义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不论外部发生怎样的变化,都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独立价值,要让读者觉得文学批评是可以信赖的。以此为基础,文学批评才能回到问题的根本,去发现文学的审美,寻找文学的精神价值,解决困扰已久的理念之争。换言之,如果无法找回应有的独立品格,对文学批评信任危机的解决就无从谈起,因为失去尊严的文学批评也不再是文学批评了。由此,我们可以把重建文学批评的精神品格,视为化解文学批评信任危机的第一扇门。能打开这扇门的是文学批评家们,遗失的传统只有依靠他们自己找回来。
文学批评还需要尝试理解这个时代,在对文学的解读与品鉴中为时代找寻答案。这里的“时代”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仅关乎宏远与崇高,也关乎命运与人心;不仅关乎理想的追寻,也关乎现实的困境;不仅关乎梦想的成色,也关乎梦想实现过程的艰辛;不仅关乎人类基本价值,也关乎民族性的张扬。文学批评应该聚焦时代变局,也要关心变化进程中那些坚若磐石的永恒价值。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接上时代的地气。理解时代才能为时代所理解,了解人心才能够打动人心。
如果文学与文学批评在对时代的解读中,一个雾里看花,一个醉里挑灯看剑,结果当然是一笔糊涂账。反之,文学批评读懂了时代,就读懂了文学。然而看清现实是个难题,这就更需要文学批评家在文学创作的纷繁乱象中保持一份独立与冷静,做一个合格的守望者。一个困扰文学批评的关键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文学批评只能起到一个简介的作用,而无法深深地影响文学与读者?专业能力之外,原因或许是无论专业作者还是业余爱好者都易受偏见左右,从而失去了文学批评的公信力。文学批评从不拒绝质疑、争辩,但一切的质疑、争辩都应该以对话为基础,应该是为了建立共识而辩论,而非在辩论中消灭共识。如何重新获取对时代的观察力与理解力?也许,文学批评工作者需要爬上时代的高岗,眺望时代的平原与峡谷,找寻时代的精神与灵魂,触摸时代的脉搏与悲欢。
当前文学批评还需要迫切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找到生存空间。文学批评必须习惯于在困境中谋求生存。文化的全球化和多样化,网络的超速发展,消费社会的迅速扩张,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等,都影响着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命运。困境中的文学批评一定代表着数量、品质和影响力的下降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事实是,全媒体时代对文学批评带来冲击的同时,互联网传播也给传统文学批评的传播提供了便捷。问题在于文学批评如何找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策略。学院批评和媒体批评需要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媒体批评应当重视网络传播的有效途径和话语策略,探究全媒体传播路径,重建公信力与权威性。而学院批评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理性研究上,追求理论深度和思想力度,从而给网络、媒体批评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持。学理性研究不需要也不可能如同畅销书一样流行,但它的魅力不减,价值也无可替代。
(作者:郭军,系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编辑:王怡婷)
查看更多>>
上一篇:《严歌苓论》:严歌苓的成... 下一篇:谢有顺:为何很多小说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