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人生为何这么成功?
2019-03-28 08:14 编辑:云彩间
范蠡是信上帝的自由人。他认为经济发展才有国家实力,经济要长期发展,就得让农工商皆有钱赚,这样才有生产积极性。他观察岁星运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气候规律下农业丰欠循环规律,预期安排商业计划,科学理性从商。范蠡是道家黄老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将道家与法家结合,在学术思想上开宗立派。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传说,也引来众多诗人诵叹。范蠡式成功学的核心是什么?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范蠡有一种特殊的魅力,他几乎能满足男性所有的人生幻想。在政治上,他兴一国灭一国。兴越灭吴,青史留名;在经济上,他有自己清晰的经商哲学,身体力行,成为当时的中国首富;同时,按照唐朝陆广微著地方志《吴地记》记载的传说及唐朝、宋朝众多文章和诗篇,范蠡在爱情上不含糊,重情讲义。灭除吴国以后,他带上西施,泛舟而去。
上述这些事都已经变成了传奇,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但还有一件事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那就是,在学术思想上,范蠡是道家黄老学派的重要奠基人,是为黄老道家开宗立派的人物。
范蠡在官、商、学、情这四个字上,都有潇洒浪漫传奇。本课我们主要讲范蠡的三个方面的故事,第一是兴越灭吴,第二是成为道商首富,第三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奠基人。
范蠡入越的时代背景
范蠡生活的时间大约是公元前536年到公元前448年,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比孔子大约年轻15岁。据《越绝书》记载,他是楚国宛地三户人。宛地在现在的河南南阳。宛地是南北相通的交融之地,历史上名人很多,有范蠡,还有汉光武帝刘秀、诸葛亮等人。
范蠡所处的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主要是晋楚争霸,中原各国分别或是跟晋国结盟,或是跟楚国结盟,形成南北对抗制衡的、类似太极图的秩序。
好。我们先看范蠡和文种等人兴越灭吴的故事。先看一下历史背景。范蠡所处的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格局主要是北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相互争霸。中原各国分别或是跟晋国结盟,或是跟楚国结盟。这样就形成了南北对抗、南北相互制衡的均势秩序,这是一种类似太极图的秩序。
北方的晋国为了制约南方的楚国,积极地扶持吴国来对抗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入了楚国首都,楚昭王出逃。《孙子兵法》的孙子就是那个时期吴国的军师。伍子胥还掘开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后来是秦国出兵救楚,吴国才退回,楚国才得以复国。吴楚就此结下深仇。这时范蠡是30岁左右。
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春秋末期吴国大夫。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极谗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成为吴王阖闾重臣。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协同孙武带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
楚国为了对付吴国,就扶持吴国的宿敌越国来对付吴国。文种和范蠡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去越国的,他们去越国辅佐越王勾践来对付吴国。
文种本来是宛城的县令,范蠡是这个地方的读书人。范蠡的老师叫计然,计然当过楚平王的老师,而范蠡是计然的学生,文种是楚平王的手下。
公元前506年吴军进入楚国首都,鞭尸楚平王。可以想见,这对计然、范蠡、文种来说,都是奇耻大辱。春秋时期的中国人是非常讲尊严和荣誉的。楚平王被鞭尸,计然、范蠡、文种他们会怎么行动?行动就是计然、范蠡、文种三个人都到了越国,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
信仰“上帝”的范蠡
公元前496年,范蠡和文种到越国不久,还没有完全取得越王勾践的信任。这时,越王勾践得知吴王夫差在积极备战,他决定先发制人进攻吴国。范蠡知道越国的实力是不够的,他反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时候就贸然挑战吴国。《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记载,范蠡是这么劝勾践的:“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战争违背上帝之德,是最次等的手法。“末”这里是指征战。“上帝禁之,行者不利”,上帝是禁止的,你要去行动,不利。
多数人关注范蠡的阴谋,很少有人关注范蠡的信仰。从范蠡的表达看,他是信仰上帝的。他认为上帝是关爱生命的,战争是为了保护生命。不能好战杀戮,不能在没有准备好的时候,轻易把国民推入战火。
但这次范蠡没劝住勾践,结果越国被吴国给打败了。越王勾践就只好听从范蠡的建议,向吴王夫差投降。范蠡陪着勾践去吴国当人质,伺候吴王夫差。吴王夫差特别喜欢范蠡,他希望范蠡加盟吴国。范蠡只要答应,他马上就会在吴国享受高官厚禄。但是范蠡婉拒了吴王的盛情,结果就被关入了石牢。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是这么记载的,吴王夫差说:“子既不移其志,吾复置子于石室之中。”你既然不改变你的志向,那我就得把你关回到石牢去。范蠡说:“臣请如命。” 范蠡就说好啊,遵命,他情愿被关到石牢里面去。很显然,范蠡图的不是高官厚禄。勾践和范蠡最终取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得以返回越国。这样,勾践和范蠡他们就开始准备复仇。
轻徭薄赋,朝廷十年不收税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勾践决心复仇。春秋时期复仇是一种荣誉,不复仇是很羞耻的事。但是怎么去复仇?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首先就得强化越国的实力。怎么强化越国的实力?范蠡认为首先得强化经济实力,这是国家政治军事的物质基础。为了兴越灭吴,搞什么样的经济政策才能够强化越国的经济力量呢?范蠡的老师计然,还有他的朋友文种,他们几个人思路特别清楚:他们认为要强化一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就得“不乱民功,农末俱利”。所谓“不乱民功”,就是朝廷不要去干扰百姓做自己的事。“农末俱利”里面的“末”,指的是下游工商业产品。农业和工商业,都得有利润,有钱可赚。要强化国家经济力量,办法其实很简单,朝廷不要干扰百姓做生意,同时创造条件让农业、工商业、做生意的,都有钱赚,这样大家才有积极性。“不乱民功,农末俱利”与后来的重农抑商完全不一样。
“不乱民功”好理解。就是少干预,自由经济。“农末俱利”怎么能做到?怎么能够让农商都有盈利,人人都有钱赚呢?范蠡的办法很简单。朝廷少干预经济,少收税,少拿财富,民众就有钱赚了。但是不收税或者说少收税,勾践的朝廷做得到吗?勾践的朝廷做到了。据《国语·越语》记载,越国“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十年没有收税,老百姓家里都存有足够吃三年的粮食。
开放农商,十年朝廷不收税,轻徭薄赋到极点。不收税,勾践本人吃什么?《国语》记载得很清楚,勾践本人“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不是自己亲自种出来的粮食他就不吃,不是他夫人亲自织的衣服他就不穿。
十年朝廷不收税,勾践是这么做的,范蠡、文种他们怎么过日子?我估计他们是在从事朝廷的买卖,当时叫平籴(tiao)。“籴”就是卖米的意思。平粜政策就是在粮食丰收的时候,朝廷收购粮食作为国家储备粮,到粮食欠收的时候,朝廷出售国家储备粮来平抑粮价,维持粮价的稳定。
都知道经济发展是立国的基础,但是确实有不少执政者不明白,要想发展经济,得让农工商从业者有钱赚,这样,他们才能够扩大生产。要让农工商生意人都有钱赚,朝廷就得少干预、低税收。朝廷少收的钱就是工商业者的利润,要让利于民。范蠡考虑问题非常简洁,抓的都是要点。
越国遵循市场经济,十年无税收,十年政府不干预。我们可以想象,越国的经济是何等繁荣。《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修之十年,国富。厚贿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越国不收税十年,国家非常富裕。就有足够的财富来奖励战士们,战士们面对敌人的箭和石头,“如渴得饮”,就像干渴之人遇到了水。
经济发展,就有了巨大的财富。有了巨大的财富,就可以厚赏战士。有了赏赐, 战士被激励,则无往不胜。范蠡这些人想问题好实在。
《左传·哀公元年》记载:“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生”指人口增加,生产扩展,力量积聚,这就是“十年生聚”。“教训”是指教育和训练民众,这以后的十年是教育和训练民众。你看,他们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发展经济,训练民众。常说“君子复仇十年不晚”,他们为了复仇,用了二十多年来做准备。这可真有耐心!春秋时候的中国是封建制度,贵族文化兴盛,有血性,有荣誉感。
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没有对外战争,集中力量准备复仇、积累国力。与此同时,吴国却不断地对齐国等国用兵,国力消耗甚大。所以,二十年后,越国的综合国力已经远远超过吴国,越国就有了充分的条件灭除吴国。灭吴之后的越王勾践,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道商首富,科学理性经商
好。讲了范蠡协助越国,通过藏富于民,通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来强国,最后灭除吴国的故事,我们再来看一下范蠡道商首富的故事。
春秋时期中国有两个有名的商人,一是范蠡,我们叫他道商,因为他的老师计然是老子的学生,范蠡的整个思想系统是属于道家的。还有一个就是子贡,孔子的学生,子贡是儒商,子贡的特点是利用经济实力,交通王侯协调外交。史书记载范蠡讲商道有很多内容,子贡没有讲商道的内容。但他们两个都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商人。范蠡更富有一些,名声比子贡更大一些。
《史记·货殖列传》载,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作为中国商人的鼻祖,范蠡讲商道,后世有不少总结,我只讲其中一条,这条就是严格按照自然规律从商,科学经商。为什么这么说?范蠡遵从老师计然的理论,认为农业的丰收和欠收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个规律就是六年会有风调雨顺,丰收之后会开始六年的旱灾和欠收。十二年会有一次大旱,有一次大饥荒。《史记·货殖列传》上记载计然说:“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穰”就是丰收。丰收六年,六年以后会旱,十二年会闹一次大饥荒。
计然和范蠡认为,农业的丰收和欠收,有自然规律,这样影响粮食的产量,也因此影响农产品价格的市场波动,也会影响依赖农业进行加工的工商业的兴衰。所以要把握这个自然运行的规律。怎么去把握?他们认为要细心地观察岁星的运行,岁星即木星。他们发现岁星是每十二年绕太阳循环一周,每年都会经过天空的十二星宿的一个星宿。岁星运行的变化对应着大地气候的变化。做生意要密切地观察岁星的变化情况,以及相应的气候变化对农产品供给及工商业的影响,要提前进行安排。
计然和范蠡,他们是根据岁星运行和气候变化的大数据,预测未来和并提前安排商业活动。他们不是凭着经验和直觉,而是细心地观察气候规律,然后把这种知识运用到商业管理中去,这是一种极度冷静的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精神。
依据自然规律的运行特征来提前安排生意,所以说范蠡是科学经商。他家财巨万,天下人称“陶朱公”。以致后来“陶朱公”这个概念不仅仅是指范蠡,而是泛指所有的天下巨富。
范蠡做生意的本钱从哪儿来?我注意到一个非常微妙的细节,消灭吴国以后,范蠡就向勾践辞职。勾践不同意。勾践说:“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 勾践说,我要把这个国家与你分享,我们共有。不然的话,你要离开,我就得诛杀你。这范蠡多聪明,他做任何事都是根据自然规律提前安排的。范蠡说:“君行令,臣行意”。君王你按你的命令办,我按我自己的心愿去做。“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带上他的珠玉财宝,带上自己人,乘船从海上走了,没回来。
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在一首词《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里面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大概就是这样的场景。
请大家注意这个细节,范蠡离开越国,是“乃装其轻宝珠玉”,这是带着一部分财富走的。在灭吴的战争中,他应该是积累了财富。他后来从商是有本钱的。范蠡灭吴后带上财富和西施离开,也许这一切都在他原有的计划之中。
他灭吴未必是为了财富,但他在灭吴过程中是积累了财富的。老子说:“良贾深藏若谷。”他的学生范蠡可算是老子理论的很好的实践者。
黄老道家奠基人范蠡
讲完范蠡兴越灭吴、道商首富的故事,我们再来讲讲范蠡在学术思想上的成就,讲讲范蠡和黄老道家的关系。
伟大的老子写成《道德经》,创立了道家。老子以后,道家向两个方向发展:
一个是老庄,这是以庄子为代表的,注重个人修炼,注重个人的生命永恒。另外一个是黄老道家,这是治国哲学,是道家与法家的结合。黄老道家的作品很多,比如说《国语》里面的《越语》,后来的《黄帝四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著作,都属于黄老道家的系统。
有不少学者研究黄老道家跟范蠡的关系。我的老师陈鼓应先生认为,范蠡是上承老子的思想,下开黄老学之先声。范蠡是黄老道家的奠基人,是老子道家转向黄老道家的一个关键的转型人物。
《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里面所讲的“道家”这个概念,指的就是黄老道家。以后历代朝廷前期所用的道家治国,指的都是黄老道家。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甚至清朝的康乾盛世,都是用黄老道家为主。
黄老道家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单说起来就是《黄帝四经》中所说的“道生法”。“法”是由“道”所生,“法”是神圣的,是不能轻易改变和轻易废除的。要“以法行道”,用法律的手段来行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用法家的法律手段来保障《道德经》的理想实现,用法律来保障老百姓的自主和自然发展,这就是黄老道家。
范蠡是信上帝的自由人
好,我们把范蠡的思想再概括一下,范蠡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帝生道”,“道”由上帝而来,“道生法”,法由道而来,所以是“信仰上帝,践行天道,行己之意,依法行事”。
范蠡兴越灭吴,成为道商鼻祖,又成为道家黄老学的创立人。爱情生活上还有西施相伴,大家觉得范蠡与后来的王阳明、曾国藩相比,谁更能刺激人的想象力?他们之间的差异是什么?我们或许能说,范蠡是自由人,是独立的人,而王阳明和曾国藩并非自由人。在这个意义上,范蠡式的成功,是黄老道家所定义的成功。他兴越灭吴后功遂身退。他在齐国被征召为丞相,但随后辞去丞相之职。他还三次聚财三次散财。既不被权力所控制,也不被财富所约束。正像他对勾践所说的,他是“行意”,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去生活。范蠡是一个按照自己想法生活的自由人,他是一个本色方为大丈夫的人。所以,范蠡式成功学的核心,就是在信奉上帝前提下,自由去做事,去做自由人。文人墨客多有歌咏范蠡的爱情传奇。北宋著名词人苏东坡在一首词《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里面写道:“五湖闻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这歌咏的是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在《摸鱼儿·望飞来》词里写道:“漫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说的也是范蠡的故事。
范蠡是信上帝的自由人。他认为经济发展才有国家实力,要想经济长期发展,就得让农工商皆有钱赚,这样才有生产积极性。他观察岁星运行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气候规律下农业丰欠循环规律,以此预期安排商业计划,科学理性从商。范蠡还是道家黄老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将道家与法家结合,在学术思想上开宗立派。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传说,也引来众多诗人诵叹。范蠡可以说是官、商、学、情一个不落,他确实是一个传奇。
查看更多>>上一篇:孔子司马迁为何点赞伍子胥... 下一篇:老子《道德经》的惊天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