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写景散文 >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蓝墨水的上游是泪罗江
2021-04-27 09:13 编辑:云彩间
文/刘祖保
美丽的湘江,汇洞庭,贯长江,滋润了一方水土,孕育了湖湘文化。湘江北去,泪水长流,她们是中华母亲河的儿女,又是湘楚文化的发源地。二千多年前,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穿湘江,涉洞庭,最后在泪罗江怀沙自沉。因而不大起眼的泪罗江便成为了一部历史经典。历史翻过了两千多页,但经年累代,不知有多少人在此驻足留连,顶礼膜拜,抒发自己的炽热情怀。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面对着这条河流,曾深情地吟咏出了“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不朽名句。
一个雨后初睛、漫江碧绿的日子,我顺汨罗江而下,寻访当年屈大夫的足迹,追思中华楚文化的历史源头。站在蓝色的汨江边,凝望着缓缓流过的江水,我心中充满了无限崇敬和沧桑的感怀,眼前仿佛有万千龙舟呼喊划过,呼唤着一个伟大的名字——屈原。
屈原是我国早期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出身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才能卓著,20多岁就担任“左徒”,参与处理楚国的内政外交大事,深受楚王器重,后因奸佞谗间,被贬为“三闾大夫”,两次流放他乡。晚年时期,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畔,在湘江和泪水漂泊了几年时间,风景秀丽的玉笥山,曾经是屈原生活过的地方。相传屈原长期在沅湘流域接近人民生活,了解人民疾苦,与底层人打成一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创作了大量的著名诗篇,闻名遐尔的《离骚》、《九章》就是在玉笥山中的骚坛写成。我漫步在濯缨桥上,桥下溪水清幽,“叮叮咚咚”,侧耳聆听着那树荫深处流下的潺潺溪流,仿佛奏鸣出一曲惊世骇俗的乐章:“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始建于东汉前期的屈子祠古朴玲珑,安静怡然。祠内有四株蟠虬古朴的金桂银桂,桂树有了三百多年的树龄,走进祠内,丝丝缕缕的芳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可是屈子祠因年久失修,墙体开始剥落。对于屈子祠我并不陌生,多年来,我曾经数次陪外地来岳阳游览参观的文人雅士,来这里拜谒屈大夫。行走在那眼花缭乱的碑林之中,重温屈大夫那一篇篇光耀日月的行吟美句,我心中就生出一种深深的敬意。我步出祠门,信步走进了独醒亭,我在一条木凳上坐下,举目眺望着远方的山黛云天,喝一口香喷喷的豆子芝麻茶,眼前显得格外开阔,仿佛自己也有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胸襟和心怀。
迎着午后的阳光,踏着青翠的草丛,我们走向凤凰山下的河泊潭。河泊潭也叫沉沙港,是当年屈原怀沙自沉的地方。年代的久远,这里的江河地貌已发生巨大变化,曾经的山岗丘陵如今变成了美丽的良田。当年,屈大夫闻听到秦兵攻破楚国郢都后,悲愤欲绝,遂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此投江自沉。我们无法猜揣出屈大夫当时投江时的苦闷心情和绝望情景,但屈大夫的一腔爱国热血和民本文化思想光耀日月,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都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屈原开了中华楚文化之先河,以及他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认,成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江山更迭,岁月交替,江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烟尘淹没了多少英雄豪俊,但屈大夫永远都是中华民族一座不朽的文化丰碑。屈原投江自尽后,传说他的尸体倒流了二十多里,其悲愤和无奈真谓苍天可鉴。江水吞没了屈原的生命,但他的精神和意志让人民永远铭刻在心中。千百年来,汨罗江两岸人民采用划龙舟、放河灯、挂艾叶、丢粽子等多种形式,祭祀这位杰出的中华文化的开山鼻祖。我站在1980年竖立的刻有“河泊潭”字样的石碑前,凝视着清澈如明镜般的江水,仿佛看到河中立着一个民族的巨大身影,仿佛听到江水在静静地倾诉着那一个个凄美的动人故事,细数着屈大夫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登上凤凰山,昔日规模比屈子祠还要宏大的屈原庙,已在文革初期被毁,如今遗址上已是茶花飘香,果树满坡了。我们在附近一茶农家中看到了一块青石,青石上镌刻着的“屈原庙”字样仍清晰可见。听老人说,这几块石碑是从屈原庙遗址的废墟中找出来的,如果将来重修屈原庙,这几块石碑也许能派上用场。我们在屋子里坐定,看到老茶农家已经十分破旧的堂屋中间,还供奉着屈大夫的牌位,听说老人家每天早晚都要跪伏朝拜。在老茶农的引领下,我们还找到了被称之为屈原庙“最后一个和尚”、如今已76岁的邵正华(僧自果)老人。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无病无痛,他没有和儿女们同处一屋,而独自把房子做在一个至高点,一个人独享田园无限风光。老人由于家境贫寒,6岁就被送进屈原庙做和尚,20岁时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现在已经是儿孙满堂。老人如数家珍、侃侃而谈地聊着当年所发生的事情,眉宇间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惋惜。当听到屈原管理区宣传部的同志说,有一位香港老板要投资重建屈原庙时,老人脸上又露出了欣慰的微笑。也许老人家还想去当一回老和尚,重新体验一下那无忧无虑无牵挂的僧侣生活呢!
在汨罗江北岸的汨罗山上,屈原的十二疑冢遍布山间。传说屈原尸骸被打捞上岸时,女儿女婿以罗裙兜土,欲筑疑冢,百姓闻听讯息后,纷纷赶来相助,一夜遂筑墓12座。冢南的楚塘,传为筑墓掘土而得名。一座座状如小丘的土堆,哪座墓是屈大夫的最后归宿,二千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可在那一座座土堆中,深埋着一颗爱国忧民的心灵。
湘楚文化的源头在哪里?我似乎找到了真正的答案。
查看更多>>上一篇:夏天的雨 下一篇:可爱的草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