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课本原题的智慧
2018-03-24 11:59 编辑:云彩间
作者:山岚
全国最有魔力的指挥棒是高考试题。高考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老师就怎样教。这种教学思路,学生受益、家长满意、领导放心。但高考试题有它的针对性,它面向的是高中毕业的学生,肩负着为高校选拔新生的重任,尽管它的考题来自课外,考点来自课本,但对课本知识迁移、拓展的要求是相当高的。高三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心中有高考考点、高考题型是十分必要的,可高考思路现在影响到了普通高中以至初中和小学的各种类型的考试,虽然考试范围和难易程度有所不同,但考试题型和高考试题完全符合和,灵活度已经达到了甚至超过了高考程度。这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
首先,处在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不同,教材编写一定符合学生的身心特征,教师的教学也一定顾及学生的思维品质,考题也一定不能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就拿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识记能力强,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在思维品质上,又侧重于形象思维,对抽象思维普遍反应迟钝。与此相对应,小学的教学任务就侧重于识记,教学思路就是注重模仿,教学测评当然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检查生字生词的拼写是否正确,课文的背诵、默写是否达标;20以内加减运算是否流利,乘法口诀的背诵运用是否自如;英语的26个字母书写、拼读是否规范标准,48个国际音标是否彻底掌握……但是,小学试题的现状是识记部分所占比例很少,单就语文试题来看,阅读和写作占去了大壁江山,并且选文多来自课外。连字都没有认识几个的小娃娃,面对整篇的课文,一脸茫然,更谈不上什么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深层含义、独特见解。那怎么办呢?学生胡乱猜测,教师照顾给分,长此以往,答题随意性大,思维不够严密,缺乏科学精神。这还是以后显现的病症,最直接的危害是考教分离,上课不注意听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严重影响当时的教学和今后的发展。
其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试是教学的一个环节,当然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即是要求学生灵活掌握的知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由易到难,由模仿到变通,由变通到拓展,由拓展到创新……在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考查重点:阶段性的考察如单元检测、期中期末考试就应该注重知识的片段性,淡化全面性;注重课本知识的指向性,淡化它的迁移性。学什么,就考什么。数学考书上的例题、练习题、复习题都是有必要的,语文选材直接照搬课本也是非常合理的;英语听写单词、翻译课文中的典型句子、默写课文等都是非常好的考题……因为我们处在课本知识摄入、吸收的教学链条上,学生当然不能超越这个台阶一步登天,我们就得考察他们这个台阶上的步伐是否坚实有力。到了升学前的强化训练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的考题可以逐渐扩展范围,提升难度,才可向高考题型靠拢。
再次,教学对象有差异性。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基础不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有好中差的区别,我们全用灵活性较强的接近高考类型的试题岂不是打击中下学生的积极性;同一教材在不同学段要求理解的深度也该有所不同,就拿鲁迅的作品来说,作者在创作时并没有考虑到哪一篇散文将来用于小学课本,哪一篇小说将来用于初中教学,哪一篇杂文将来用于高考试题。所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位居小学课本,但他的思想深度、写作技巧并不低于大学课本的选文,我们如果把握不住火候,一味的要求与高考接轨,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核,岂不是揠苗助长。
综合上述因素,考试题要多出来自课本的原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牢固的基础,还有利于老师准确地把握教学难度,更有利于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急躁不得的。广大教师在一套试题中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全套照搬、部分照搬、稍作变通、适当变通、大面积变通课本原题,考察学情。不要担心这样一来,学生学的死板,进步太慢。课本的编排本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本就隐含着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创新的层级规律,孩子一步一个台阶,不但掉不了对,反而随得更紧,再说我们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水准还会进一步加强延伸、拓展练习的。
总之,试题中选用课本原题,不是“落伍”,而是智慧,是科学,我们要放心大胆的采纳这种朴素的命题思路,在恢复高考的初期,这种教考思路不知为国家培养了多少精英,我们还怀疑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