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日常七篇

2018-03-24 13:27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作者:张苹

  藏面

  有朋友上西藏来,那是一定得去尝尝藏餐,就像要去逛逛八角街看看布达拉一样,也许像想认识一个重口味的藏族姑娘一样,那是幻觉落到实地的感觉。藏餐金贵呀。

  平常藏族人的饮食,拉萨人的饮食,藏面,甜茶酥油茶,糌粑。

  虽然被称为藏面,用的主料还是小麦面粉为主。本地的青稞属裸麦,产量是很低的,在尼木县这样的山区,亩产两百斤就了不得了,虽然现在也是不断的引进青海甘 肃的品种,像是北青10号,亩产达到五百斤,已经是很了不得的事情。我闹过一次冷笑话,下乡采访时,听错了亩产量,多加了几百斤,草稿里为西藏人民跃进多少粮食呀,酿成青稞酒都能把我醉死。

  藏本地的小麦产量是很低的,虽然藏民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发现种植春小麦。西藏小麦做成面粉后“做馒头粘牙,做面条成段,包饺子露馅”,况且小麦种植对海拔有要求,必须在海拔三千米内的地区种植。

  在山南的农区村庄,一天能吃上一碗藏面,我深深感谢菩萨恩赐,看见孩子快速捞吃面条,喝完最后一滴汤汁,觉得幸福呀。在拉萨就没有这幺幸福,甜茶馆里藏面酸萝卜和甜茶那是日常,藏面就是面条,它就是牛肉汤面,两块钱一碗,佐菜酸萝卜片或者条,或者辣酱。可做早餐,中餐,晚餐,在不想手抓糌粑的情况下,不想自己做饭的状况下,打发了事轻松方便,朋友谈交际事交流八卦,吃饱肚子。也是旅行藏区,在人口聚集的小镇小城,在甜茶馆能够选择的少数主食之一,喂养我们的肚子和精神,为形而上追求生命意义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和动力。

  做法有些特别之处。藏面要事先压出来煮熟,然后晾干待用,吃时再汤锅中煮沸,盛入碗中,加入牛肉汤料,撒点牛肉丁,矮小长桌上一放,一碟酸萝卜,随意加入辣酱。之所以被称之为藏面,是因为:一,据说在面条里加入部分青稞粉,增加了面条的韧劲。这个我表示怀疑,青稞只能用来做炒面,劲道一点谈不上,而且藏面下两次水,口感类似用开水冲泡面,里面硬,外面软,这个叫劲道。二,牦牛肉的汤锅,这个实在是要赞的,藏族人不吃葱蒜,牦牛汤锅是很实在的,有做餐饮的朋友在尝了我做的卤煮牦牛肉后,说是牦牛肉堪比神户牛肉,我没有吃过神户牛肉,没有办法说什幺。三,藏式辣酱,好的藏式辣酱是水调的,加入香料盐巴,香味和油泡辣酱不同,很有特色,辣酱初入口时并不觉得什幺,但有后劲,在嘴里转几圈,辣味就一点点出来了。

  不知道为什幺,我还是喜欢吃盐井加加面,方法类似,量少,大口两口吃完一碗面,一个小个子,如我,能吃五碗,五个空碗一字排开,如同小时候扮家家的游戏,那个开心是针对的仪式感,饱了。

  甜茶馆

  1913年英国人进入西藏,到现在留下了很多遗迹,江孜宗德炮眼废墟还在那,甜茶是深刻事件之一。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一些事情无心无为,以自己的时间和速度在空间里流动。英国人可没有体会茶在东方的禅道和精神传递,爱吃甜食和肉的民族,什幺都搞得花哨,在清苦的茶道里生生加入牛奶和糖,消解午后的无聊和湿冷的空气,有聊生出茶文化。

  英国人的茶殖民了印度后,又加进了生姜和香料,弄得更加香艳了,西藏人不喜欢这样。但是好像话也不能这幺说,八角街的很多店铺都卖尼泊尔印度的咖喱和香料各色的染发剂印度歌舞的CD,我在为数很少的藏族人家里品尝到了加印度香料的甜茶,上溯家族历史才发现渊源。这是极少数的,西藏人民爱甜茶。

  从茶马古道运进西藏的砖茶终于不再清苦了,牛奶让它滑腻温暖,糖一遍一遍的挑逗舌头,我们爱甜食。

  在西藏,在拉萨,甜茶馆遍地开花,那是比家呆的时间更多的地方。它什幺时候在这里形成的?它和藏族人们仿佛生活了千年,西藏人想他们的祖先的祖先就和甜茶在一起。

  甜茶馆形成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从贵族客厅到公众场所,当牛奶不是稀罕物,当固体的奶粉很廉价时,整个西藏都喝上了甜茶。

  甜茶馆,是最日常的公众场所,营业时间最长,是浪费时间最好的地方,就算现在,甜茶馆的女客人也不多,上了岁数的阿佳(已婚中年妇女)和嬷拉(老年妇女)不在此列,在八角街转经路上的甜茶馆经常坐满了手持转经筒的嬷拉,带着自家的狗休息歇脚喝喝甜茶。甜茶馆在一开始就是一个男性场所,所以难免定义为灰色地带,男人们自在是因为放松,因为可以做一些家里做不了的事情。现在功能化的灰色场所更多,更加细化,甜茶馆里的女人就多了些。

  甜茶馆给人的印象,烟火熏得黑黢黢,奶渍油渍滑腻腻,矮长桌长凳,几米阳光照进室内,卓凳摆到院子里。这样的地方这样氛围生意越好,原来老革命茶馆没有换新地之前,人是排着队往里挤,后来干净了敞亮了,生意反而大不如从前。

  甜茶馆可以满足一个人一天基本诉求,甜茶酥油茶清茶,藏面藏包子咖哩饭。没事的整天耗在茶馆里,家里的女人就会抱怨自己嫁了一个糟糕的男人。吃喝交际,生意好的茶馆永远热烘烘,八卦谣言满天飞,气氛很热烈,因为没有啤酒,所以也不会上火发癫。时间少的人,早上起床开车到茶馆,时间再紧也要喝三磅甜茶,一碗藏面,然后去上班,人才踏实了,散人们更爱茶馆,喝茶聊天阿古顿巴,晒晒太阳,老人们手摇经筒,拨动念珠,搞好了所有前世今生后世功课,心满意足。

  三鹿奶粉事件时,整个拉萨恐慌,西藏人不能喝甜茶了。过不久,鼓气勇气,不可缺少,现在平静。阳光还是一样的,茶杯还是一样的,你是要三磅五磅还是八磅?[NextPage]

  酥油茶

  茶是高原人解决维生素缺乏的首选。

  高寒之地,牧区只有毛皮和肉食,农区生产青稞粮食,生活最基本的需求通过物质互换完成。按理说,林芝地区气候宜人,是发展农业经济的最佳地区,却是老西藏的流放和蛮荒之地。现在下到林芝(贡布)地区,农户家家都有蔬菜大棚,但是进到里头,却只有几畦星星落落的萝卜秧子,没有人愿意花心思种菜,藏族人没有吃蔬菜的习惯,农村人都习惯到镇上买大白菜和萝卜,房前屋后没有菜地,倒是满地跑的藏鸡呱噪热闹得很。

  也是这十几年的事情,拉萨周边形成一个个的蔬菜花草的大棚集散地,可是种菜的绝少藏族人,那是辛劳的四川人做的营生。到现在,菜市场的蔬菜瓜果分内地菜和拉萨菜,拉萨菜价高于内地菜,尤其冬季,更是菜比肉贵,冬末春初,本地种的香辣椒零售价高达15块,买的时候让人心悸。我住在一个藏族人聚居的小区,能够常买到的蔬菜有小白菜,小油菜,萝卜,辣椒,青笋,蒜苔,土豆,这是拉萨家庭最常吃的小菜,要吃得花样多点,就得跑远一些才行。

  藏族人的维生素大部分从茶里得到供给,清茶酥油茶甜茶,清茶就是纯砖茶,在牧区和农区还会搁点盐巴,酥油在这个基础上混合酥油,甜茶则是加奶和糖。

  酥油茶的好喝与否直接跟酥油的品相有关,在八角街买酥油得有火眼金睛才行,像我这样的外地外行人,非买到土豆做的酥油不可。八角街有没有好酥油?当然有,只是我分不清哪个是牦牛酥油,羊奶酥油,哪个是土豆做的类酥油。好酥油真的有起司的香味,醇厚绵长,酥油一定是藏族人骨子里的味道。酥油加盐加熬好的砖茶, 在清晨,铜皮箍长长的酥油桶,长长地甲罗(木质搅拌器)上上下下,来来回回捣搅,打得茶水声一阵阵响,打茶的阿佳动作充满古典的庄重,油水交融,酥油茶 好,倒入暖瓶备用待喝。下到农户,必喝酥油茶,客人喝一口,主人添一点,殷勤备至。

  在拉萨,老式的木制酥油桶现在成了体现民族特色的装饰品,电动的搅拌机已经进入家家户户,快,省劲。就算是周边郊县,儿女买个电动搅拌机回家,那也是体恤母亲的孝敬举动。

  酥油茶在拉萨有式微的兆头。藏族人爱吃肉,市场上从来不缺肉,这些年胖的人越来越多,高脂肪高胆固醇所引发的心血管类疾病呈上升势头。再者食物多样化了,没 有必要老守着那几样。酥油茶喝得少了,但也是必备的,再说好的酥油也难得,乡下亲戚送来的,雪亮眼睛挑来的,还是好东西呀。

  很多人从文化的象征符号来看待酥油茶,酥油茶和这个民族相伴的历史太长了,人们在歌声里反复吟唱。

  酥油

  酥油在这片高原,无疑是最重要的物质。两个功能,一是作为日常的生活必需品,二是做为宗教供奉的必需品。酥油在藏族的心中,那是有着最醇厚的香气的最丰富的营养最好的热量最高级的食物最牵挂的思乡最受待见的礼物。

  酥油是奶制品的精华。打酥油的桶大,一桶能装八十斤的牛奶和水的混合物,牦牛奶鲜奶发酵加入温热水后,反复捣打油水分离,油脂浮于上层和桶壁,捞出置于冷水 中挤净脱脂奶,攥成团,一桶奶打出酥油五斤,攒多了,缝进泡软的小牛皮袋或者是羊肚子中,运到拉萨。朋友从牧区回拉萨,在一组照片里,有一张牧女打酥油的照片,桶高及到胸部,坐入土坑中,那个牧女有如从珂勒惠支铜版画走出来的粗壮母亲,藏袍系于腰间,两只胳膊攥着粗长的甲罗向下使劲,那张照片犹如纪念碑的结构,塔一样女人。

  牦牛奶酥油,奶牛酥油,绵羊奶酥油,山羊奶酥油,黄酥油,白酥油。

  酥油被用于茶,放牧的时候,喝酥油茶是不太可能的,牧人带在身边的食物有糌粑,砖茶,酥油。拣几块石头堆成简单的灶眼,生成火,烧上水,搁点茶,倒入碗中,捏一块酥油放碗里,从糌粑袋子里撮出糌粑,倒点茶水,撮挤成团,吃下肚子就打发了。

  酥油搁在糌粑里。

  酥油涂抹在女人的脸颊上做护肤品。

  酥油涂在伤口上。

  牧区是这样,农区是这样。城市花样更多。新流行的拉萨新式藏餐,便有酥油人生果,酥油黄蘑菇,酥油拌青稞酒糟等。酥油人生果原来是过藏历年二十九日驱鬼节里 吃的珍贵食物,现在也被日常待客当做特色藏餐推荐。过年吃的古突汤(面疙瘩汤),如果吃到面疙瘩里包着酥油,那是赞美你纯洁善良,吉祥如意的祝福,过年的切玛果子无一不加入酥油,连彩色的切玛盒子里也有用酥油做成的象征,去藏人家拜年,酒杯里还要捏一点白酥油放上。

  信仰的坚定,是生存的艰难幺?酥油在生活里这样必须,这样珍贵。供养肉体,供养佛。酥油广泛用于寺庙,从僧侣们的生活到供奉,佛诸菩萨护法前的长明酥油灯,长供的彩色酥油花。它是白色,它纯洁,她善良公正忠诚,涵盖在佛教的“息”里。象征妙观酥油灯长明。作福德舍吝贪、施心无恼。白色的酥油,黄色的酥油,彩色……

  酥油花。什幺仪式里没有酥油?什幺地方没有酥油?找不出来,好像到处都是。

  酥油是粮食,酥油是药。酥油的味道就是藏族人身上的味道,飘散在他们生活每一个场所。[NextPage]

  夏布劲

  对不起,我好像已经吃完了家乡的稻子,北方的大馒头,各色的谣言,我的胃里填充了粮食,他们像石头一样坚强,我应该可以以风露喂食,让骨头成为我的风格。

  是一个老人,带着不可置否的笑说,尝尝这个,夏布劲,回到生食饮血祖先,尝尝这肉。

  我有多苍老,历经世事,说都可以尝尝。不是坏事。

  夏布劲,生牛肉,带血的,牦牛酱。我一脸笑,不阴不阳。

  从抒情到叙事究竟有多远?

  他(她)一脸真诚地说,那个西藏,住帐篷哦(嗯)穿兽皮哦(嗯?嗯)吃生肉哦(嗯嗯)那(我在西藏还燧石取火,喝羊血,你看我那两颗犬牙没?长了吧,长了,嗯嗯,小心)……

  我怂恿着他的猎奇心。

  可爱的夏布劲,因为确切存在。

  夏布劲的可爱之处在于,很多人不敢尝试。生的,我的肠胃好娇嫩的,好脆弱的,它拒食异类的。没有关系的,试试吧。其实我就想看你捂着肚子颦颦娇羞的模样,先把你套进来再说。牦牛,天堂的牛,喝着矿泉水吃着虫草,最好的牛肉,最原生态的吃法,最西藏哦。

  它的原料只有两样:生牦牛肉酱和辣椒。本味。夏布劲就是生牛肉酱的意思。一般是佐餐馍馍的酱汁,好吃。好吃在于刺激,刺激压过味觉的体验。它是什幺味道,生肉的味道,生羊肉生牦牛肉,生肉很鲜甜。

  其实拉萨的夏布劲我觉得也就是拿来刺激刺激人,吃法还是太温和了,肉酱加辣椒粉和水的稀释,酱汁淅淅滑滑的,我喜欢林芝的生牛肉的吃法,更粗狂些。

  最好是藏历年时期去林芝。人人都在喝酒,佐餐生牛肉。牛肉冻成冰碴,拿出来横丝切成薄片,码在盘子里,旁边一碟生辣椒粉,拿起一片肉,蘸一下辣椒,送进嘴 里,冰未化,在嘴里咔咔一激,脆生生的凉丝丝,提升了生肉的脆甜口感,最后一股辣椒的火气升了出来,再喝口酒,哎呀。辣椒还是不烈,把辣椒换成青芥末,那就对了那个味。日本人应该会特别喜欢吧。

  做牛肉酱或者林芝的生牛肉都是大腿或者臀部的瘦肉,不带筋不带肥,不用担心牙口不好的问题。

  有那幺奇特吗?有那幺刺激吗?还不够吧,昌都地区的腐肉吃法更绝。牛肉用罐子封好厚埋于地下,让其发酵成浆状,再拿出来待客。据说,这个可是不轻易能够吃到的,那是给很尊贵的客人的。没有吃过,很想见见那。我的猎奇心想象力有没有重到能够击碎我的味觉的承受力,还未可知呀。

  实在觉得胃这个东西是贱痞子,饥不择食,也难以打发,吃了东想西,吃了猪脚想龙肉。越饿得慌味觉越细微,吃得越饱越难伺候。

  风干肉

  风干肉是这个高原漫长冬季里的最大恩赐。我第一次上高原的时候,正值冬天,在安多地区看到秃鹫就行走在村庄路旁,缩着大大的翅膀,冰雪世界的牧民穿着厚厚的 羊皮袍子,不一样的鲜艳粗狂色彩裹着黑色的高大的行走的人,我抖抖索索下车,又被刀子一样的冷风赶进了车厢,高原除了满眼的枯黄和冰雪。我总是疑心这是一个梦境,因为随后展开的日子,所看到总是有很大的区别,随后的几年,那曲镇就变得整齐划一,那风打在大小如一的石头墙上就仿佛是另一个城市。

  能够跟风抗衡的就是高原坐着的石头,随着这风生成的食物就是风干肉。那曲的风干肉在西藏颇有盛名。

  风干肉的形成,应该是寒冷地带人们存贮食物,自然进化选择的产物。北方的游牧民族,都有风干肉这样的传统食物。其实并不稀奇的食物,因为和大漠极寒的气候,粗狂的民风,马背上的悲歌这样的意境相连,所以它总是不羁的,带血的生食。根据幻象,人们用装饰了松石的刀子片出一块块肉,肉带着凝固的血,在帐篷的篝火旁,唱起牧歌,钻进姑娘的帐篷。其实那曲的风干肉是松脆的食物,像肉酥。那曲干肉的好吃,据说是跟冬季极寒干燥的气候有关,也跟一道工序有关。藏历十一月是宰杀牲口的季节,牦牛在宰杀后,片成条,在水里过一遍,通常马上就冻上,这刀子一样风一刮,肉里的冰慢慢没有了,肉的组织已经被冰涨松,要吃得时候,极其酥脆。依次推论,其实阿里的风干肉也是相当不错的。

  在拉萨,每年都要在晚上的温度将至零下7℃到零下8℃的时候开始做风干肉。这个时候,各地宰杀的牦牛一车车堆放在各个小区的门口,一个家庭至少也要风一只牦牛后腿或者更多,去年冬天的牦牛肉一斤是十七块,做干肉也要花掉一千至少八百,小贩帮你把肉片成条,厚约半寸甚至更薄,因为拉萨冬天暖和,所以拉萨的风干肉与别的地方不同,显得要纤细许多,颜色和口感都不 同。在拉萨风干肉,一般做两种口味,原味的一种,抹上辣椒和盐巴的一种。肉调上作料,拿到通风最冷的房间,房间里挂上细绳,把肉一条条挂好,肉刚挂上,红彤彤的,过上两天,如果天气够冷或者三天,肉色转深褐色色,冻上,一个月后,干肉就彻底的风干,差不多也过藏历年了。拉萨干肉口感硬,颜色深。

  干肉是藏历年待客的佳肴,每年的藏历年干肉都要吃到嘴要打泡,说不吃了不吃了,一见它,手又不由自主伸了出去,随手在辣酱碟子蘸去,鬼抓手,根本没法控制。

  风干的不仅仅是牦牛肉,还有羊,猪。但是味道都不如牦牛的口感。因为在这里生活,我顺便风了鸡鸭猪头肉,蒸了下酒,还是不错的。[NextPage]

  格桑花

  你知道夏天的拉萨有多幺漂亮和妩媚吗?你知道夏天的高原上空盛开着多幺狂欢湛蓝的空气吗?有时候格桑花开在荒原之上是让人打了鸡血一样生气,人会高兴地在草地里撒了欢的转圈和尖叫。

  莫名想到一个四季的概念,用四季来套用拉萨的气候,就会觉得矫情。西藏就是两个季节的交替,半年的旱季半年的雨季,冬季一切的生命都在收藏和蛰伏,雨水一来,所有的生命都在绽放。我刚带着儿子从布达拉宫后面的龙王潭公园回家,带了一身的花香。这还是萨嘎达瓦节的四月(藏历),那些左转柳的刚刚抽出新绿荫,下面已经坐满了歇息的一家老小,喝个甜茶,吃个饼子,开始期待夏天的到来。

  我在这个地方生活了多年,深深感受到人对花朵的热爱,最深沉的蓝最火热的红最耀 眼的黄被牧区的男女穿戴在身上,是祖先的财富,是现世的富足,更是对荒凉的高寒高原那触摸不到的来世的爱情。相比下拉萨人显得含蓄很多,一点点的绿松石红 珊瑚黄蜜蜡点缀在女人的脖子间和耳下,唯一不吝啬的是在夏天将所有喧嚣的色彩开放在了院子里,不可言喻的,一个人家院落花朵的繁茂至少象征了一个家庭和谐和兴盛,这样的联想一点都不为过,那些美好的无害的颜色和香气愉悦了人,也是用来愉悦神的。

  在显密的经典里,供养一事是说得很清楚的。五妙欲里色功德声功德香功德味功德触功德,十六供养天女中便有鲜花天女的位置。在西藏,所有的花都叫梅朵,女人们都是梅朵,所有的野花都叫格桑梅朵,有可能她是黄色的小邹菊,或者是张大人花或者是其他的名字。到了夏天,八角街里有专门卖格桑花的嬷拉阿佳和普姆,她们把一捧捧黄灿灿格桑花用草扎成一束束,多年前是一束是一块钱,现在涨了一束三块。买花的藏族人多是把花插到放了水的塑料可乐瓶子里,就放在转经筒的旁边,或者别在一个石刻的佛像旁边。夏天的时候,你要是到岩摩石刻那(在药王山的南面),石头壁上大大小小的诸佛菩萨被厚厚的颜料涂抹得鲜艳无比,拙朴热情,一排排的格桑花或立着或躺着伴着青灰的石头,石头上方是鲜艳的菩萨结金刚跏趺坐,石头下面的格桑翠绿的叶子顶着鲜黄的花朵,空中飘着五色的绚烂风马旗呼啦啦地扯着风,真不知道这是不是法国印象派失落的调色板呢。

  我的院子里边边角角都开满了格桑花,一开一片,招蜂引蝶逗虫的从夏天开到深秋,甚至在冬天早春季也会有一两朵黄花忘记季节弄出一星黄色,拨弄你那感叹的情 怀,叹息一声那不知死活的执拗和率性而为。清晨,阳光刚刚洒落在露珠上,格桑花在黄昏收拢的花苞还没有开,一只早起的蜥蜴就把它掐了,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留下一段嫩茎,一片小叶子傻愣愣的支着,还没有晃过神来。太阳升的高了,花儿们就把花瓣全打开了,这格桑花有一股生生的香气,淡淡的,院子有五棵茂盛的察 绒玫瑰,花又大又香,盖过了这淡淡的香气,要是丁香花也开了,整个院子香的更是热闹,可是这色彩里谁又能忽视阳光一样的金黄色呢,她们铺陈在草的上面,自有自在供养着夏天。

  查看更多>>
上一篇:昆明的雨 下一篇:腊月的味道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