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懷(一一○六~一一七四),字欽道,泉州(今屬福建)人,晚寓常熟,公亮曾孫。南渡初,以父任授和州烏江令。高宗紹興十四年(一一四四)知淳安縣(明嘉靖《淳安縣志》卷九)。孝宗隆興初知真州(明隆慶《儀真縣志》卷五)。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爲戶部侍郎;五年,擢尚書;八年,拜參知政事;九年,除右丞相。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元盧鎮《重修琴川志》卷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王伯庠(一一○六~一一七三),字伯禮,祖籍章丘(今山東章丘西北),遷居鄞縣(今屬浙江),次翁子。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歷明州教授,通判平江府,侍御史,知閬州、夔州、溫州。孝宗乾道九年卒,年六十八。有《歷山集》、《雲安集》,均佚。事見《攻媿集》卷九○《侍御史王公行狀》。
趙琥(一一○六~一一六九),字叔寶,縉雲(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特奏名進士,官迪功郎。事見民國三十三年《趙氏宗譜》卷三。今錄詩四首。
何逢原(一一○六~一一六八),字希深,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除敕令所刪定官。十年,遷秘書省正字。十四年,通判池州。十八年,除樞密院編修官。十九年,以忤秦檜出爲兩浙東路安撫司參議官。二十五年,提舉荆湖北路常平茶鹽,徙知嘉州。三十年,爲成都府路轉運判官(《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三八、一五二、一五八、一五九、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出爲福建路提點刑獄。四年卒,年六十三(《梅溪後集》卷二九《何提刑墓志銘》)。有集,今不傳。
陳之茂(?~一一六六),字阜卿,無錫(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進士(《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六年,爲休寧尉(《新安志》卷四)。三十年,爲秘書省著作郎,監察御史。三十一年,知吳興,次年改知平江(《嘉泰吳興志》卷一四)。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知建康,二年知隆興(《南宗制撫年表》卷上)。乾道二年再知建康,旋致仕(《景定建康志》卷一四)。今錄詩二首。
唐文若(一一○六~一一六五),字立夫,眉州丹稜(今屬四川)人,庚子。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民國《丹稜縣志》卷六)。分教潼川府,通判洋州、遂寧府。二十六年,以光祿丞召,改祕書郎,遷起居郎。二十七年,被劾狂誕,出知邵州(《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四七)。改饒州,移溫州。三十一年,召爲宗正少卿,遷中書舍人。孝宗即位,出知漢州,入張浚都督府參贊軍事。符離失利,降兩官,改充江淮宣撫使司參贊軍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一之三)。除知鼎州,改江州。乾道元年卒,年六十。有《遯庵文集》,已佚。《宋史》卷三八八有傳。今錄詩四首。
胡宏(一一○五~一一六一),字仁仲,學者稱五峰先生,建寧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國子。初入太學,師事楊時。父蔭補右承務郎。以秦檜專權不出,居衡山之下二十餘年。高宗紹興二十五年(一一五五)檜死被召,以疾不赴。三十一年卒,年五十七。著作由其子大時輯爲《五峰集》五卷。《歷代名儒傳》卷五有傳。 胡宏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清陸香圃三間草堂鈔本(簡稱陸鈔本,藏北京圖書館)。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彭大年,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爲宜章縣尉。事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一七。
劉長源,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以諸王宮大學教授充點校試卷官(《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四)。
鄭廣,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與鄭慶等率衆入海,自號滾海蛟。六年,受招安,主延祥兵。事見《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九九、一○二、一○四。
陸彥遠,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游族伯父。篤好王安石《字說》。事見《老學庵筆記》卷二。
陳柏年,內江(今屬四川)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清光緒《內江縣志》卷三)。
鄭厚,字景韋,莆田(今屬福建)人,樵從兄。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爲泉州觀察推官、廣南東路茶鹽司幹辦,因忤秦檜罷。檜死,起昭信軍節度判官。終知潭州湘鄉縣,卒於官,年六十一。《宋史翼》卷二七有傳。今錄詩四首。
謝用賓,號雲山野客,學者稱白雲先生(《沅湘耆舊集》前編卷二一),祁陽(今屬湖南)人。師事張栻。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特奏名進士,爲橫州法曹。事見《宋元學案》卷七一。
鄭若谷,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衡州(《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