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同,遂昌(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十三年,爲臨安府學教授。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通判靜江府(《宋會要輯稿》崇儒二之三五、職官四七之三七)。今錄詩二首。
吳岡,字稚山,自號耐閑翁,惠安(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十年,爲福州閩縣尉(《梁谿集》附錄《李忠定公挽詩》)。歷峽、邵二州教授。有詩集六卷,已佚。事見明嘉靖《惠安縣志》卷一二、一三。今錄詩三首。
彭舉,一作彭時舉,臨川(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今錄詩二首。
張頤,字養正,婺源(今屬江西)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調爲南劍州教授。遷通判宣城,知舒州。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以左朝請郎知衡州,六年,奉祠(《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志》)。事見《宋史翼》卷二一。
巫伋,字思庸(《金陵詩徵》卷七),句容(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明弘治《句容縣志》卷六)。十四年,由御史臺檢法官守監察御史。十七年,爲右正言、兼崇政殿說書。官至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二十二年,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五二、一五六、一六一、一六三)。
夏龍五,字躍淵,號騰軒,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孝宗朝曾知洪州。致仕後卜居貴溪,別號拙崖。事見同治《貴溪縣志》卷八。
黄昇,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爲萍鄉縣丞(清同治《萍鄉縣志》卷八)。
釋覺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國人。年十四得度受具,習大小乘有聲。年二十九,屬商者自華回,言禪宗之盛,遂奮然拉法弟金慶渡海,拜靈隠佛海禪師。次年秋,辭遊金陵,抵長蘆江岸,聞鼓聲忽大悟,返靈隠,作五偈述所見,辭佛海東歸,住叡山寺。爲南嶽下十六世,靈隠佛海慧遠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五首。
釋齊己(?~一一八六),號全庵,俗姓謝,邛州蒲江(今屬四川)人。年二十五出世,住法輪寺下髮,聽圓覺。久之,棄游關外,謁佛海於蟠龍,悟道,名振叢席。初住鵝湖寺,遷居廣慧寺,徙慶元府東山寺。孝宗淳熙十三年卒。爲南嶽下十六世,靈隠佛海慧遠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二首。
釋智深,號湛堂,武林(杭州之別稱)人。住常州華藏寺,爲南嶽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釋仲安,幼爲比丘,壯留講聚。初謁圓悟克勤禪師於蔣山,時佛性法泰爲座元,仲安扣之,即領旨。佛性住德山,乃依之。又往見五祖自和尚,並與佛果、佛眼有交。晚住澧州靈巖寺,爲南嶽下十六世,大溈佛性法泰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四首。
龔茂良(?~一一七八),字實之,興化軍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南宋館閣錄》卷七)。歷州、縣屬官,召試館職,除祕書省正字。累遷吏部郎官、監察御史、右正言。上疏劾龍大淵、曾覿,出知建寧府。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爲廣東提刑,就知廣州(宋王十朋《梅溪後集》卷二六《廣州重建學記》)。除江西運判,因救荒有功,除禮部侍郎。淳熙元年(一一七四),拜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一八)。四年,爲謝廓然所構,落職放罷,安置英州,五年,卒於貶所(《宋史》卷三五《孝宗本紀》)。《宋史》卷三八五有傳。今錄詩六首。
劉芮(一一○八~一一七八),字子駒,東平(今屬山東)人,摯曾孫。初爲永州司理參軍(明弘治《永州府志》卷三),與知州爭獄事棄官。紹興二十八年(一一五八),爲大理司直,二十九年,主管台州崇道觀,三十二年,起爲國子監丞(《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八○、一八二、一九六)。孝宗乾道元年(一一六五)除湖北提點刑獄(《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志》)。官終湖南提點刑獄。淳熙五年卒,年七十一。有《順寧文集》,已佚。事見《誠齋集》卷八一《順寧文集序》。
陳良翰(一一○八~一一七二),字邦彥,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進士,調會稽縣主簿。歷知慈溪、瑞安縣,衢州州學教授。三十一年,入爲御史臺檢法官。擢監察御史。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除右正言,遷左司諫。二年,出知建寧府,擢福建路轉運副使,改提點江東路刑獄,移浙西路。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以宗正少卿召,累遷給事中。八年,致仕,卒,年六十五。有奏議、文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晦庵集》卷九七《陳公行狀》、《周文忠集》卷六六《陳公良翰神道碑》,《宋史》卷三八七有傳。
鄭耕老(一一○八~一一七二),字穀叔,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進士(明弘治《興化府志》卷一六)。補懷安縣主簿,調溫州司法參軍,明州教授。孝宗朝擢國子監主簿,添差福建安撫司機宜文字。秩滿,歸鄉講學。乾道八年卒,年六十五。著《詩》、《易》等訓釋,已佚。事見《水心集》卷一五《鄭公墓誌銘》,《興化府志》卷三四、《宋元學案》卷四有傳。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