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清遠(一○六七~一一二○),號佛眼,臨邛(今四川邛崍)人。俗姓李。年十四出家,嘗依毗尼。南遊江淮間,遍歷禪席,師事五祖演禪師七年。後隠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寧萬壽寺。繼住舒州龍門寺十二年。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禪山寺(《古尊宿語錄》卷二九)。踰年,以疾辭,歸隠蔣山之東堂。爲南嶽下十四世,五祖演禪師法嗣。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事見《筠谿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清遠詩,以《古尊宿語錄》卷三○中的《偈頌》編爲第一卷,以同書卷三四中的《頌古》編爲第二卷,同書卷三一語錄中散見各處者及見於他書者輯爲第三卷。
慕容彥逢(一○六七~一一一七),字叔遇(宋劉興祖《摛文堂集序》),宜興(今屬江蘇)人。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調池州銅陵簿,知鄂州崇陽。紹聖二年(一○九五)中宏詞科(《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二之四),遷淮南節度推官,越州教授。元符元年(一○九八)遷太學博士。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除祕書省校書郎,擢監察御史,中書舍人。大觀元年(一一○七),權翰林學士,除尚書兵部侍郎,改吏部,進兼侍讀,出知汝州。四年,加集賢殿修撰(同上書選舉三三之二五)。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召兼侍講并議禮局,預修《政和五禮新儀》。六年,除給事中(同上書職官七之二五)。七年,以刑部尚書致仕,卒,年五十一。宣和二年(一一二○)謚文友。有集三十卷(《宋史·藝文志》),及內外制、奏議等,已佚。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成《摛文堂集》十五卷。事見宋蔣瑎撰《慕容彥逢墓誌銘》(《摛文堂集附錄》)。 慕容彥逢詩二卷,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摛文堂集》爲底本,參校清光緒二十三年武進盛氏刊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簡稱盛本)等。另據《永樂大典》輯得集外詩一首,附於卷末。
楊謨,字聖咨,洛陽(今屬河南)人。生當哲宗紹聖時(《山右石刻叢編》卷一五《楊謨題李長者舊居詩》)。今錄詩二首。
謝氏,謝郎中女,王允初(元甫)妻(《詩話總龜》前集卷二三)。
王元甫,江州(今江西九江)人(《江西詩徵》卷一一)。居廬山,哲宗紹聖間賜號高尚處士,有詩名。蘇軾過九江,慕名求謁,竟不見。事見《能改齋漫錄》卷一一
釋杲,住東京法雲寺,稱佛照杲禪師。早年遊方,謁圓通璣禪師。後依真凈,自稱於哲宗紹聖三年(一○九六)悟得方寸禪。出住歸宗,詔居凈因。爲南嶽下十三世,寶峰克文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
蘇遲(?~一一五五),小名梁(《蘇軾詩集》卷二三《端午遊真如遲适遠從子由在酒局》詩自注),字伯充,號涌泉先生(《待制集》卷一九《題坡翁書寄鄧道士詩》),眉山(今屬四川)人。轍長子。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官登封縣丞(《欒城三集》卷四《送遲赴登封丞》)。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直秘閣。出知高郵軍,尋改婺州,遂家於此。四年,召爲中書門下檢諸房文字,擢太常少卿。紹興元年(一一三一),知處州。三年,召權刑部侍郎,改工部。五年,提舉江州太平觀。十二年,致仕。二十五年,卒,年八十餘。事見宋《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五、六、二○、三四、三七、三八、四八、六八、六九、八四、一四五、一六八,明《金華賢達傳》卷四、清《宋史翼》有傳。
蹇汝明,號柳溪(《輿地紀勝》卷一六四),金堂(今四川金堂西)人。哲宗紹聖時進士(清同治《金堂縣志》卷五)。今錄詩二首。
張如遠,號茅山居士。哲宗紹聖間居永州零陵(清光緒《零陵縣志》卷一四)。今錄詩三首。
雍沖,字退翁,一作澹墅(《山南詩選》卷一),洋縣(今屬陝西)人。哲宗紹聖中爲太學生,章惇等變更元祐政事,沖上書數其罪,乞斬其變更者,黜興元府安置。高宗建炎中張浚帥興元,曾有交往。事見清光緒《洋縣志》卷八、《山南詩選》卷一。
鄭敦芳,哲宗紹聖中知新城縣(明萬曆《新城縣志》卷三)。
劉光,字襲明(《天台續集別編》卷二)。哲宗紹聖二年(一○九五)知仙居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台州(同上書卷九)。今錄詩二首。
林同叔,哲宗紹聖中知增城縣(民國《增城縣志》卷一三)。蘇軾曾稱之爲奇士(《蘇軾文集》卷五八《與歐陽知晦》)。今錄詩四首。
吳臧,哲宗紹聖中知長泰縣(清光緒《漳州府志》卷九)。
章憑,哲宗紹聖三年(一○九六)通判台州。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一○。今錄詩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