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融知藏,古田(今福建古田東北)人。爲南嶽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
釋元靜(一○六五~一一三五),後名道興,閬州玉山大儒趙約仲子。十歲出家。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通經得度。後住彭州大隨寺,稱南堂元靜禪師。爲南嶽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五年卒,年七十一。《嘉泰普燈錄》卷一一、《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九首。
牧童,失其名姓,約與鍾傳同時。事見《苕溪漁隠叢話》前集卷五八。
鍾傳客,鍾傳鎮江西日,客曾以覆射之說干謁。事見《宋詩紀事補遺》卷九九。
釋藴常,字不輕(《輿地紀勝》卷五)。居丹徒嘉山,與蘇庠相倡酬,後蘇庠弟祖可爲僧,遂與之偕往廬山(《曲阿詩綜》卷八)。有《荷屋集》(《天台續集別編》卷五),已佚。今錄詩十首。
何正平,生平不詳。因其詩素與釋祖可詩相混,姑編於此,俟考。
釋祖可,字正平,俗名蘇序,丹陽(今屬江蘇)人。庠弟。少以病癩,人目爲癩可。自爲僧,居廬山之下。工詩,詩入江西詩派(《江西詩社宗派圖錄》)。有《東溪集》,已佚。《京口耆舊傳》卷四、《嘉定鎮江志》卷二○、《至順鎮江志》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二十八首。
蘇庠(一○六五~一一四七),字養直,丹陽(今屬江蘇)人。初以病目,自號眚翁(《式古堂書畫彙考》卷一三),後改稱後湖居士。早年嘗就舉中程,以犯諱黜。高宗紹興中,累召不起。十七年卒,年八十三(《全宋詞》)。有《後湖集》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二一),已佚。《宋史》卷四五九、《咸淳毗陵志》卷一九、《嘉定鎮江志》卷二一、《京口耆舊傳》卷四有傳。今錄詩三十二首。
董俊,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徙鄞縣(《甬上宋元詩略》卷五)。與張叔夜同時。
馮澥(?~一一四○),一作獬(《東牟集》卷七制詞),字長源,安岳(今屬四川)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桐江集》卷一二《跋馮抱甕詩》)。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爲左諫議大夫。高宗自康邸使金,以知樞密院事充副使,不果行。後隨徽、欽二帝入金。張邦昌稱帝,取歸,爲奉迎使。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知潼川府(《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五),以曾污僞命奪職,已而復官。紹興三年(一一三三)致仕,十年卒(同上書卷一三六)。《宋史》卷三七一有傳。
張叔夜(一○六五~一一二七),字嵇仲,永豐(今江西廣豐)人。以蔭爲蘭州錄事參軍。歷知襄城、陳留縣,安肅軍,舒、海、泰三州。徽宗大觀中,爲開封少尹。四年(一一一○),賜進士出身(明嘉靖《永豐縣志》卷一)。歷秘書少監、中書舍人、給事中。以徽猷閣待制再知海州,移宣州、濟南府,以功進龍圖閣直學士、知青州。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金人南下,知鄧州兼鄧州南道都總管,帥兵入援京師,擢簽書樞密院事。翌年,隨徽、欽二帝入金,道中絕食而死,年六十三。贈開府儀同三司,謚忠文。事見《宋名臣言行錄續集》卷六,《宋史》卷三五三有傳。今錄詩二首。
詹榮,撫州(今江西臨川)人,饒節之僕(《蓮堂詩話》卷下)。
饒節(一○六五~一一二九),字德操,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少業儒,以詩游謁仕宦間。神宗時曾致書曾布,議論新法不合。後落髮爲僧,法名如璧,自號倚松道人,駐錫杭州靈隠寺,晚年主襄陽天寧寺,又居鄧州香嚴寺。爲青原下十四世,香嚴海印智月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五。詩屬江西詩派,有《倚松集》十四卷(《宋史·藝文志》),已佚。《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倚松集》二卷,有南宋慶元五年(一一九九)刻本(今殘存八葉,藏上海圖書館),世以抄本流傳。事見清光緒《撫州府志》卷八三,《嘉泰普燈錄》卷一二、《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饒節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倚松詩集》爲底本,校以清朱彝尊抄本(簡稱朱本)、吳允嘉抄本(簡稱吳本)。新輯集外詩和斷句,附于卷末。
釋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莊,泉南(今福建泉州)人。弱冠遊京師,肄業天清寺,試大經得度。遊學至三衢,見南禪清雅禪師。舍去,抵姑蘇定慧寺,從遵式禪師,通《華嚴》。時靈源清禪師住龍舒太平寺,道鳴四方,遂前往依從。清禪師遷住黄龍寺,守卓隨侍十載。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鑑懃禪師請居第一座。後主舒州甘露寺,又遷廬州能仁資福寺,終住東京天寧萬壽寺。稱長靈守卓禪師,爲南嶽下十四世,黄龍清禪師法嗣。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有《長靈守卓禪師語錄》(收入《續藏經》)。事見《語錄》所附介諶撰《行狀》,《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守卓詩,以《語錄》中《偈頌》部分編爲第一卷,散見書中者輯爲第二卷。
呂大有,呂本中從叔。見《紫微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