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貺,字君錫,陵川(今屬山西)人。以明經登第。哲宗時官朝請大夫、鴻臚少卿。出爲梓州轉運使。徽宗崇寧三年(一一○四),坐議棄湟州,降授承議郎,權發遣坊州,再貶監撫州酒稅,入黨籍。後五年復朝散郎。佞佛,爲圓通旻禪師法嗣。事見《元祐黨人傳》卷四、《五燈會元》卷一八、《萬姓統譜》卷一三、清光緒《陵川縣志》卷二一。
張彥修,失其名,哲宗時官知府,與黄庭堅友善(《宋詩紀事補遺》卷三一)。
李師德,哲宗元祐中爲國子丞。八年(一○九三),出爲梓州路轉運判官(《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八一)。
蔣瑎(一○六三~一一三八),字夢錫,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之奇子。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進士,調壽州司戶參軍。徽宗政和初通判廬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二二)。召爲著作佐郎,徙兵部郎中,擢大司樂,以徽猷閣待制出知興仁府。除提舉南京鴻慶宮,奉祠數年,致仕。南渡後居無錫西山,高宗紹興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梁溪集》百卷,已佚。事見《浮溪集》卷二七《蔣公墓羣銘》及《宋史》卷三四三《蔣之奇傳》。今錄詩二首。
樓异(?~一一二三),字試可,人稱墨莊先生(清同治《鄞縣志》卷二六引《義田莊記》),奉化(今屬浙江)人。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進士(《寶慶四明志》卷一○)。哲宗元符二年(一○九九),知登封縣(《攻媿集》卷七六《跋先大父嵩嶽圖》)。後除直秘閣,知秀州。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知隨州,入辭,改知明州(同上書卷七三《跋陳進道所藏杜祁公詩》)。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知平江府(明洪武《蘇州府志》卷一九)。五年,卒,贈太師、齊國公(《跋先大父嵩嶽圖》)。《宋史》卷三五四有傳。今錄詩二十四首。
葛次仲(一○六三~一一二一),字亞卿,常州江陰(今屬江蘇)人。哲宗紹聖四年(一○九七)進士(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四),調海陵縣尉,遷吉州州學教授,提舉京西南路常平,除國子司業兼嘉王侍講。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除直龍圖閣、提舉中太一宮專講事(《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三一)。宣和元年(一一一九),除中書舍人,遷給事中、同修國史,陞翊善。二年,除大司成,致仕。三年,卒,年五十九。有集句詩三卷,已佚。事見《丹陽集》卷一五《太中大夫大司成葛公行狀》。今錄詩四首。
徐評,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知新城縣(《咸淳臨安志》卷二一)。今錄詩三首。
李作乂,字知剛。陸佃婿。官池州司理參軍(《陶山集》卷一六《邊氏夫人行狀》)。事見《家世舊聞》卷上。
陸字,字元成。佃次子。嘗官右承務郎。事見《陶山集》卷一六《邊氏夫人行狀》。
傅謙受,仙遊(今屬福建)人。楫子。以父蔭補承務郎。歷歙州通判、夔州轉運判官,終知惠州(清同治《福建通志》卷八一)。事見明鄭岳《莆陽文獻傳》卷一○《傅楫傳》。
余闢,尤溪(今屬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特奏名(明嘉靖《尤溪縣志》卷七)。
王老志(?~一一二二),濮州臨濮(原誤作泉,臨濮在今山東鄄城西南部)人。初爲轉運小吏,後遇異人入道,遂棄妻子結草廬田間,以道術知名。徽宗政和三年(一一一三)召至京師,賜號洞微先生。宣和四年卒。《宋史》卷四六二、《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五二有傳。
周濱,字東老,福州閩(今福建福州)人。曾從陳了翁受《易》。徽宗宣和中卒。事見(《夷堅志·甲志》卷九。
釋寘,住潭州福巖寺。爲南嶽下十三世,大溈真如慕喆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八、《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
釋景祥(一○六二~一一三二),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俗姓傅。住隆慶府泐潭寺。爲南嶽下十三世,大溈真如慕喆禪師法嗣。高宗紹興二年卒,年七十一。《嘉泰普燈錄》卷八、《僧寶正續傳》卷四、《五燈會元》卷一二有傳。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