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漠子,江淮間人,與鄒浩同時(《道鄉集》卷八)。
鄒浩(一○六○~一一一一),字志完,自號道鄉,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調揚州、潁昌府教授。哲宗元祐中爲太常博士,出爲襄州教授。元符元年(一○九八),召對,除右正言,因忤章惇,並論罷立劉后,除名勒停,羈管新州。徽宗即位,添監袁州酒稅,尋復右正言,遷左司諫,改起居舍人,進中書舍人。歷吏部、兵部侍郎。崇寧元年(一一○二),又因忤蔡京,以寶文閣待制出知江寧府,改杭、越二州,重理罷立后事,責衡州別駕,永州安置。後半年,除名勒停,竄昭州。四年,移漢陽軍。五年,歸常州。大觀間復直龍圖閣。政和元年卒,年五十二。有《道鄉集》四十卷。《宋史》卷三四五、《東都事略》卷一○○、《咸淳毗陵志》卷一七有傳。 鄒浩詩,以明成化六年鄒量刻《道鄉先生鄒忠公文集》(藏北京圖書館)爲底本。校以正德七年鄒翎刻本(簡稱正德本,藏北京圖書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簡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蘇小娟,錢塘妓,後脫籍歸趙院判。事見《山堂肆考》卷一一一。
趙院判,失其名,太宗六世孫,不敏弟(《山堂肆考》卷一一一)。
盈盈,吳(今江蘇蘇州)人。歌妓,年十六至山東,年十八卒(《夷堅三志已》卷一)。今錄詩二首。
王山,魏人(《夷堅三志已》卷一)。著有《筆奩錄》七卷,今不傳(《宋史》卷二○六《藝文志》五)。今錄詩七首。
劉旦,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宋史》卷三一九《劉敞傳》),敞孫。事見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一一。今錄詩三首。
田書,字承君,信都(今河北冀縣)人(《臨川集》卷九一《田公墓誌銘》)。以蔭爲校書郎,調磁州錄事參軍,知西河縣。哲宗元符中,監汴京廣利門。徽宗建中靖國初召爲大宗正丞。後提舉江西常平,改知淮陽軍,卒於治所,年四十五。事見《東都事略》卷一○○、《宋史》卷三四五《鄒浩傳》。今錄詩四首。
廖君玉,字國華,荆州(今湖北江陵)人。哲宗元祐初《三禮》出身,四年(一○八九),以朝請郎知循州,紹聖間知英州(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一五、二○八)。曾建書堂於桂山,名紫桂堂。事見清雍正《廣東通志》卷三九。
時孝孫,安陸(今屬湖北)人。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爲梓州路轉運判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三五)。移廣東轉運判官(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
趙澤,歷通判滄州,權知商州(《彭城集》卷二一《通判滄州趙澤可權知商州制》)。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兩省同舉御史(《范太史集》卷五五《手記》)。
耿南仲(?~一一二九),字希道,(《宋元學案》卷九八),開封(今屬河南)人。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進士(《宋史》卷三五二《余深傳》)。歷提舉兩浙、河北西路常平,提點廣南東路、夔州路刑獄,荆湖、江西路轉運使。入爲戶部員外郎,辟雍司業,坐事出知衢州。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爲太子右庶子,改定王、嘉王侍讀。俄試太子詹事,在東宮十年。欽宗即位,拜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升尚書左丞、門下侍郎,力主割地求和。高宗即位,罷爲觀文殿學士、提舉杭州洞霄宮,尋責臨江軍居住。建炎二年十二月,降授單州別駕(《宋史》卷二五《高宗二》),南雄州安置,行至吉州卒。《宋史》卷三五二有傳。今錄詩十八首。
晁貫之,字季一,鉅野(今山東巨野)人。說之兄弟行。歷官檢討、察院(《風月堂詩話》卷下),酷嗜墨丸(《春渚紀聞》卷八)。
晁沖之,字叔用,一作用道,濟州鉅野(今山東巨野)人。說之、補之從弟。晁氏以文學世家,沖一未中第。哲宗紹聖黨事起,說之、補之俱罹黨籍,沖之獨隱居具茨山下,世稱具茨先生。約卒于宋南渡時,官終承務郎。有《晁具茨先生詩集》,呂本中以之列入《江西詩派圖》。事見俞汝礪撰《晁具茨先生詩集序》。 晁沖之詩,以清乾隆刊《晁具茨先生詩集。十五卷爲底本,校以明永樂抄一卷本(簡稱永樂本,藏山東大學圖書館),明嘉靖刊晁氏寶文堂本(簡稱寶文堂本,藏北京圖書館),《叢書集成》本(簡稱叢書本,係據《海山仙館叢書》排印)。輯得集外詩三首,附於卷末。
釋子淳(?~一一一九),俗姓賈,劍門(今四川劍閣縣北部)人。幼出家大安寺,弱冠爲僧。初參玉泉芳禪師,次扣大溈真如之室,後徹證於芙蓉道楷禪師。住鄧州丹霞。爲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禪師法嗣。徽宗宣和元年卒。《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今錄詩二百一十首,編爲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