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挺之(一○四○~一一○七),字正夫,密州諸城(今屬山東)人。神宗熙寧三年(一○七○)進士(《石林燕語》卷三),教授登、棣二州。元豐末通判德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一五)。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召爲集賢校理。二年,爲監察御史。四年,出通判徐州。五年,知楚州。八年,爲京東路轉運副使(同上書卷三九三、四○二、四二九、四四五、四六七、四八四)。紹聖四年(一○九七)爲禮部、吏部侍郎(同上書卷四九二、四九三)。元符元年(一○九八)爲中書舍人(同上書卷四九八)。徽宗朝,拜尚書右僕謝。大觀元年卒(《宋史·徽宗紀》),年六十八。謚清憲。《宋史》卷三五一有傳。今錄詩三首。
慧日庵主,信州(今江西上饒)人,俗姓丘。住永豐慧日庵。乃南嶽下十三世,雲居祐禪師法嗣。事見《五燈會元》卷一八。
釋懷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吳,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爲南嶽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年十四,依智慧院寶偁爲童子。二十二落髪,後結庵衡嶽石頭二十餘年。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冬,往謁長沙龍安照禪師,居最樂堂。二年卒,年六十四。一說元年卒,年六十二(《釋氏疑年錄》引《補續僧傳》)。事見《補禪林僧寶傳》,《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偈二首。
翁邁(一○四○~?),字和仲(《全閩詩話》丙集卷三作沖),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仁宗皇祐三年(一○五一)舉鄉試第一,時年十二(清嘉慶《崇安縣志》卷七)。
畢仲衍(一○四○~一○八二),字夷仲,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人。從古子。以蔭補太廟齋郎,調陽翟縣主簿。與弟仲游同舉進士,補沈丘縣令,簽書大名府節度判官,入爲司農寺主簿。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檢正中書戶房公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三)。元豐二年(一○七九)爲使遼正旦副使(同上書卷二九九)。以秘閣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官制局檢討官。五年,卒,年四十三。有《中書備對》三十卷,已佚。事見《西臺集》卷一六《畢公夷仲行狀》。《宋史》卷二八一有傳。
趙士宇,太宗五世孫,封清源侯(《宋史》卷二二六《宗室世系一二》)。
趙士掞,字才孺(《墨莊漫錄》卷六)。太宗五世孫。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贈普州平陽侯(《宋會要輯稿》帝系三之三○)。
釋大眼,越州蕭山(今屬浙江)人。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遊京師,寓報慈寺,與進士名堅往還。事見《青瑣高議》別集卷六。
邢恕,字和叔,鄭州原武(今河南原陽西)人。早年從二程學,舉進士,補永安主簿。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爲崇文院校書,忤王安石,出知延陵縣;十年,復爲校書(《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一)。元豐二年(一○七九),爲館閣校勘(同上書卷二九八)。諂事蔡確,累遷職方員外郎。哲宗即位,除起居舍人。元祐四年(一○八九),蔡確敗,貶永州監倉(《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二)。哲宗親政,知青州,召爲刑部侍郎,累遷御史中丞。元符中出知汝州。徽宗即位,貶少府少監分司西京,居均州。崇寧三年(一一○四)蔡京當國,起爲河東路經略安撫使(同上書職官六八之一○)。以謀略乖方,徙知太原等州府,未幾奪職。卒年七十。《東都事略》卷九九、《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十首。
謝卿材,字仲適,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金石萃編》卷一三八)。曾知撫州臨川縣,王安石舉於朝(《臨川集》卷四○《舉謝卿材充升擢任使狀》)。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爲比部員外郎(《宋會要輯稿》職官五之四)。八年,權提點河東刑獄(《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一)。元豐七年(一○八四),知福州(《淳熙三山志》卷二二)。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至八年,歷福建等路轉運使,江淮荆浙等路發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四以下各卷)。
張㟭,字子望,滎陽(今屬河南)人。峋弟(《金石萃編》卷一三六《游玉華山記》)。受學於邵雍,與兄同登進士(清乾隆《滎陽縣志》卷六)。官太常寺主簿。早逝(《宋元學案》卷三三)。
張峋,字子堅,滎陽(今屬河南)人。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爲著作佐郎(《金石萃編》卷一三六)。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太常博士管勾兩浙路常平廣惠倉(《宋會要輯稿》職官四三之二)。
陳懌,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殿中丞端州(《金石續編》卷一五《康衛陳懌石室詩刻》)。今錄詩二首。
雷周輔,閬州(今四川閬中)人(《宋詩紀事補遺》卷二六)。仁宗時官內殿承制,遷供備庫使(《西溪集》卷六《內殿承制雷周輔可供備庫使制》)。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爲永興軍路提點刑獄(《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一)。
白麟,曾寓居敘州(今四川宜賓市東北)。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知華州郭源明曾審理白麟偷稅公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三一),略可知其生活時代。今錄詩八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