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
2019-06-06 12:20 编辑:系统管理员
人是有底色的。底色,决定人生的画卷是苍凉还是华丽。
张爱玲的人生底色十分灰,灰得似一个雨天,而她独自在这雨天里,描绘的也都是灰。那灰,还带着银色的冷——— 她还迷恋这种暗冷的颜色。从来不要求热烈,这一点,不仅她的作品是证明,人,更是证明。
底色这东西,有些时候是命中注定。人一出生,就带着某种玄学的味道。有的底色,一开始就烈艳缤纷,是厚的,是带着夺目的色彩的。那是上苍所赋予他的好底色——— 梁从诫,母亲林徽因,父亲梁思成,这是什么样的人生底色,再差,能差到哪里去?而三代农民的孩子,再怎么用力还是觉得薄。就像川
菜,开始总是吸引人,因为麻辣香鲜,这一锅料,要的就是你味蕾的命。吃多了,还是会倦,人生,最终要归到小桥流水——— 老百姓的一粥一饭一个小咸菜一杯清茶更能引怀乡思,这样的底色,是多年的饮食习惯留下的。
底色会变。
随着年龄阅历增长,习惯了阅读在高处的人或事,会让底色加深它的绵密与厚度。少年好友聚会,一般难以再找共同话题,所追忆的,是过去似水流年的点滴。中年的鲁迅和闰土有多尴尬,少年的朋友再见就有多尴尬———所谓时过境迁,是你与他的境遇早就大大不同,你锦衣夜行,晓得湖心亭看雪,他还为
生计奔波……你的底色炫彩而迷离,他的底色单调到一片惨淡茫然。
人生的底色真是天意。虽然是天意,也有后天恩赐。或许开始底色是那黑棕色,经过一番番努力,也云开,也丽日了。而开始最好的底色,华丽秀美的,经过晕染,或许,已经塌到凌乱不堪了。
记得懜懂少年时,不过是小城中些许顽劣而孤独的少年。独在城上忆吹箫。也不知道应该往何处去,心里是一大片又大片的茫然。湿漉漉地堆在那里,这湿润的气息至今回忆起来还是记得———或许是灰暗的下午吧,十四五岁的少年,骑着单车四处乱转,无非是破旧的电影院,图书馆……正是四月,电影院里
的泡桐开着紫色的低贱的花,并无生气。小城照相馆里正拍戏装照,一个人跑去照了一张——— 没有想到多年后会喜欢戏曲。
明晃晃的少年时,有好友拉着去文化馆,有人唱京剧唱评剧。十七八岁的女孩子,唱着《花为媒》中的报花名那段,我听得心动,想去唱戏———跟着野台班子私奔也好。
那底色,是不安分的,是蠢蠢欲动的。把人逼得啊,想疯了———想逃。
逃到哪里去呢?两条长腿支着自行车,看着有一帮半大男孩儿在街边抽烟,也想过去,要一根——— 渴望邪恶和坏的念头从小就有。这样的人生的底色,即使以后再想掩盖,也总露出蠢蠢欲动的端倪。
寒跟细雨的少年终于过去,慢慢有了白发。第一根分外惊心:给我拔下来!几乎恶狠狠地嚷。好像人生有了异味似的——— 人生是会老的,也会馊下去,哪有芬芳百世?又有几个人是妖呢?人生的底色说到底是越变越凉,越变越冷。他心上的女子,开始着最干净的湖蓝色衫子,到最后,一定是染上饭粒子,
又夹杂了别的颜色,头发白了,心也老了、朽了……
但求风动吧。
总有一天,底色会由繁杂转为简单。从前要就要个浓墨重彩,要就要个鲜衣怒马。现在,干净清澈单一就好。
我和旧友在一起,谈书论画,只一杯清茶。屋子里没有暖气,我们呼出的气在空气中冒着白烟。可是非常好,他送我胡兰成的《山河岁月》、朱天文的《淡江记》,我蹲在他的书屋中看他收藏的几万册书,一蹲一下午。偶尔说句话,偶尔半句话不说。
天地重开,春风送暖。他写毛笔字给我,烟霞渐渐升起,我点了一根烟,他笑着说:你底色厚了,应该厚了。
心里始终应该有点什么?无关爱情,无关岁月,无关这疼痛与甜蜜,只有关这一点点寂寞,一点点风声,一点点月下独自的情愫……
就像下雪日,我一个人走出去。天地茫茫,雪后日出的干净清冽以及雪后空旷的原野都是我所迷恋的。我知道这迷恋是为什么?因为那底色的干净与清冷———到底,清与冷才是人生的底色,穿越于那茫茫的雪中,一个人发发呆,暗合着多么陡峭的心情。
三岛由纪夫的《春雪》,是一场安静的描写。有雪这样的背景做为底色,踩上去,无非是个飞鸿雪泥,无非是个马蹄声乱……还能如何?
这样一想,天地洞开。世上有植物繁荣次序生长,心里有光阴日月长。人生画卷,一一展开,那底色,会越来越简单,那这简单,才是人生真味道。
上一篇:听雪 下一篇: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