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
2018-03-28 03:29 编辑:云彩间
作者: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构思是怎样产生的呢?
几乎没有两种构思能够完全相同地产生和发展。显然,回答“构思是怎样产生的”这个问题,不能统而言之,而必须就各个短篇、长篇或中篇来谈。
要使构思出现应该做些什么,或者用稍带些书卷气的话来说,构思的产生是以什么为先决条件的,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比较容易的。它的出现永远是由作家的内心状态孕育出来的。
构思的产生恐怕最好用比拟的方法来说明。比拟有时把最复杂的事物弄得异常清晰。
有一次,有人问天文学家琼斯,我们的地球有多大年龄。
“你们想象,”琼斯回答说,“有一座崔巍的高山,比方说高加索的厄尔布鲁士吧。你们再设想有一只小麻雀,它无忧无虑地跳来跳去,啄着这座山。那末,这只麻雀把厄尔布鲁士啄光了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地球就存在多长时间了。”
那种使人能够了解构思是怎样产生的比拟,要简单得多。
构思是。朝朝暮暮在空中聚集着电。当它弥漫于大气中到极限时,一朵朵白色的积云便成为瑷瑷的阴云,于是在云层中,这浓密的电,就进发出第一道闪光——。
之后,几乎立刻倾盆大雨就落到地上。
构思和一样,产生在一个人的洋溢着思想、感情和记忆的意识里。当这一切还没达到那种要求必然放电的紧张阶段以前,都是逐渐地、徐徐地积累起来的。那个时候,这个被压缩的、还稍微有些混乱的内心世界就产生——构思。
构思的产生,和的产生一样,有时需要轻微的刺激。
谁知道一次邂逅、一句记在心中的话、梦,远方传来的声音,一滴水珠里的阳光或者船头的一声汽笛,不就是这种刺激?
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和我们自身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刺激。
列夫·托尔斯泰看见了一朵已经断了的牛蒡花——打了一个:产生了绝妙的关于“哈泽·穆拉特”的中篇小说的构思。
可是,假如托尔斯泰没到过高加索,不知道、也没听说过哈泽·穆拉特的事迹,那当然,牛蒡花就不会勾起他这个思想。托尔斯泰心里对这个题材是作过准备的,就因为这样,这朵牛蒡才引起了他的必要的联想。
假如是构思,那么骤雨便是构思的寓形。它就是形象和语言的井然的洪流。就是书。
但有别于那眩耀夺目的,最初的构思常常是模糊朦胧的。
“通过那魔幻的水晶体看去,这部自由的小说的远景,我还辨别不清。”
它只是逐渐成熟,占据作家的理智和心灵,弹思竭虑以至于充实而丰富。但是构思的这个所谓“孕育”回乎不象天真的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它不表现为作家坐在桌前,抱住脑袋,或者孤单地、粗犷地徘徊旁徨,喃喃着自己的思想。
全然不是!构思的形成和它的充实是每小时,每天,随时随地,在每一个偶然的机缘里、劳动里、“短促生命”的欢乐和凄苦里,不断进行着的。
为了使构思成熟,作家决不能脱离生活而“孤芳自赏”。相反的,不断地接触现实,构思便会开花,吸取泥土的浆汁而丰硕。
通常,关于作家的劳动有着很多偏见和成见。其中某些会以其庸俗性而使人陷入绝望。
再没有比灵感被人弄得更庸俗不堪的了。
不学无术的人差不多总是把诗人由于莫名的喜悦而瞠视着青天的眼睛,和吟哦时咬得尽是牙痕的鹅毛笔当作灵感。
不消说,很多人还记得诗人和沙皇这部电影。在这部影片里,普希金坐着,如梦如幻地望向天空,然后痉挛地抓起笔来便写,又停下,再重新抬起眼睛,咬住鹅毛笔,然后又匆匆地写下去。
我们看见过多少地方把普希金描写得活象一个得意忘形的疯子!
一次艺术展览会上,在一个眼神“充满灵感”、头发好象电烫过的普希金的矮小雕象旁边,我听到一段有趣的谈话。一个小姑娘皱着眉头对这位普希金看了老半天之后,问妈妈道:
“妈妈,他是在幻想吗?还是怎么的?”
“是的,孩子,普希金伯伯在幻想哪。”母亲温柔地回答说。
普希金伯伯“在幻想”哩!正是这个普希金关于他自己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所以永远能和人民亲近,是因为我曾用我的诗歌,唤起了人们的善心,在我的残酷的时代里,我歌诵过自由,并且还为那些没落了的人祈求过怜悯和同情。”
但假如那“神圣的”灵感一经在作曲家的心里“浮现”(一定是“神圣的”,而且一定是“浮现”),他便会抬起双眼,给那时无疑在他灵魂中响动起来的声音,有节奏地打着拍子——正和莫斯科那座温柔的柴科夫斯基纪念碑的神态一模一样。
不!灵感是人严肃地工作时的心理状态。精神的高扬并不表现为戏剧性的搔首弄姿和故作激昂。尽人皆知的“创作的苦味”也是一样。
普希金关于灵感说得确切而简单:“灵感是一种敏捷地感受印象的情绪,因而是迅速理解概念的情绪,这也有助于概念的解释。”他补充说:“批评家们常常把灵感和狂喜混淆起来。”相同地,读者常常把真实和貌似真实混淆起来。
这还算不得糟。但当某些艺术家和雕刻家把灵感和“无缘由的手舞足蹈”混为一谈的时候,看上去简直是对艰巨的作家劳动的无礼和不敬。
柴科夫斯基肯定说,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
请原谅我离开本题,但我上边所说的全然不是无稽之谈。这说明在世上还有这类庸夫俗子。
每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即便是几次也好,总都体验过灵感——精神昂扬、清新的感觉、敏捷地感受现实、思想丰满和对自身创作力的自觉的心理状态。
是的,灵感是严肃的工作状态,但灵感自有它的诗的色彩,我要说一声,自有它的诗的暗示。
灵感来时,正如绚烂的夏日的清晨降临,它刚刚赶散静夜的轻雾,四下是缀满露珠的簇叶丛。它小心翼翼地向我们的面孔吹来它于健康有益的清凉。
灵感,恰似初恋,人在那个时候预感到神奇的邂逅、难以言说的迷人的眸子、娇笑和半吞半吐的隐情,心灵强烈地跳动着。
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世界象一种魅人的乐器般微妙、精确,对一切,甚至对生活的最隐秘的、最细微的声音都能共鸣。
关于灵感,作家和诗人们写过许多卓越的章句。“但当神的语言一触到锐敏的听觉”(普希金),“那个时候,我灵魂的激动便平服了”(荚蒙托夫),“一个声音逼近了,这断肠哀音,使灵魂为之倾倒,为之返老还重”(布洛克)。费特关于灵感说得极其确切:
从那为落潮涤平的沙洲上
推动一下如生的帆船。
一个波浪翻到另外一种生活里,
能够嗅到从百花缭乱的岸上吹来的风。
一个声音打断了凄凉的梦,
忽然沉醉于奇异而亲切的心境。
给予生活以意义,给予隐秘的痛苦以甜蜜,
陌生的忽而亲切……
屠格涅夫把灵感叫作“神的昵近”,叫作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显现。他恐惧地说到当一个作家开始把这种显现变为语言时所感到的无比的苦恼。
恐怕是托尔斯泰关于灵感说得最简单:“灵感是忽然出现了你能够做到的事情。灵感越鲜明,就越须细心地工作来完成它。”
但不管我们怎样来给灵感下定义,我们都知道它是有益的,它不应该白白地消失,而不给人以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