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为何怀念作家路遥

2018-03-26 13:36 编辑:盖冬云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这是习近平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要求。


  作家路遥热爱家乡的黄土地。其作品中那些黄土地上的人物及其命运,已远远超越了文学的范畴。他去世20多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谈论他的作品。


  习近平当年下乡插队的梁家河与路遥的旧居郭家沟只隔着几十里地,同属延川县。习近平在首发于2002年第12期《全国新书目》的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专门写到延川的本地知青路遥。文章说,“在这一批知青中,出了不少人才”,如路遥,“他是延川的本地知青,写了《人生》”。


  可以说,脚踩坚实的黄土地,是路遥创作成功的基础。由此,也赢得了“黄土地的儿子”习近平的关注和怀念。


  记得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铜川市邀请路遥等作家在文化宫进行文学讲座。那时,我作为一名热爱文学的青年,一大早起来,赶了几十公里山路。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作家路遥。


  路遥到陈家山煤矿创作,是1985年秋的一天。路遥来到了陈家山矿区,被安置到矿医院的一间房子。在这里,开始了他漫长的笔耕。


  路遥中等个儿,胖胖的,戴一副眼镜。小说《人生》《惊心动魄的一幕》《在困难的日子里》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后,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这部百万长篇巨制,他早早就开始了生活的实践和体验。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贾平凹好像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路遥是一个很有气势的人!”


  1982年,路遥的弟弟王天乐由陕北清涧县招工到铜川矿务局下属的鸭口煤矿,当了采煤工人。路遥因此也常来铜川,并深切关注煤矿工人的生活,也为以后的创作种下了煤矿基因。


  在鸭口煤矿期间,路遥在弟弟王天乐的协助下,深入职工群众中调研访问,又多次和矿上的同志一起下到千米井下现场,深刻体验煤矿生活,搜集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随后,1985年秋天,路遥就住进陈家山煤矿医院,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于当年岁末写完了作品的第一部。


  1987年秋,当《平凡的世界》写到第三部,也就是大量涉及煤矿章节时,路遥又来到鸭口煤矿采煤五区体验生活。在他《平凡的世界》中,从“大牙湾煤矿”到矿工“孙少平”等情景和人物中,到处留下了鸭口煤矿的影踪。这让铜川人特别是鸭口和陈家山人感到分外亲切。


  路遥第一次下井到工作面升井后,把安全帽从头上拿下来,往地上一放,坐在井口就走不动了。他对矿上陪同的人说,凡是下过井的人,生活在太阳底下就应该知足了。在陈家山矿医院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日子里,他的早晨都是从中午开始的。他写作起来非常要劲,而且是一根接着一根吸烟。


  那里的生活“过分简单”,“早晨我不吃饭,中午只有馒头米汤咸菜,晚上有时吃点面条,有时和中午一模一样”,“写作紧张时,常常会忘记吃饭,一天有一顿就凑合了”,“我一天通常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这种伙食无法弥补体力的消耗”……这些,都是路遥在他的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对自己的矿山生活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在每个周日下午的沮水河边,陈家山矿的人们几乎都会看到路遥一个人低头漫步的影子。他一个人,抽着烟,沿着河边那条小路徘徊着。认识路遥的人看见他,会绕道而去。他们知道,路遥那不是在散步,他是在思考他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


  1991年,从首都北京传来消息,路遥创作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百里矿区再一次掀起庆贺的热潮。


  1992年11月17日早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消化道出血医治无效,撒手西去,年仅42岁。距他43岁的生日只有16天。


  军台岭耸立在铜川东区,大香山蜿蜒在铜川北区。一岭一山和百里煤海见证了路遥过去在矿山体验生活的影子。


  铜川矿业公司一位领导深情地这样讲:“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忠实记录、生动再现了火热的矿山生活,充分体现了他对煤矿工人的关怀,对矿山生活的关注,对劳动者的真情礼赞。陕西铜川矿区作为《平凡的世界》诞生地,是煤矿工人的荣耀,也是我们铜川矿务局的荣耀。”


  一位网友这样留言:我来自路遥笔下的大牙湾煤矿采煤五区,感谢路遥把铜川煤矿鸭口介绍给那些不相识的朋友,那片坟墓,那个医院,那个照相馆(好像不在了),那个火车站,那个二级平台,那个黑水河……一闭上眼都会在我的眼前。煤矿作家、原《铜川矿工报》副刊编辑杨治华在与我聊天时动情地讲:路遥的小说获奖之后,他做了短暂的休整,在1991年冬到1992年初春创作了《平凡的世界》写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随笔一完稿就交由《铜川矿工报·漆水》副刊首发。当时,铜川百里矿区一时刮起“洛阳纸贵”的旋风,可见报纸刊载的路遥的随笔深受矿工和家属的喜爱。


  作家黄卫平在铜川的一次作协会议上说:“路遥体验生活,不像当记者的,带个采访本。他什么都不带的,也不记。他逮住老工人或者跟矿上的干部,一块儿聊情况说事的时候,从来不记录。后来我就问他了。他就说,我要感受生活。给我说一件事情,它要能感动我,我就不用记,我会记到心里。”


  一次,我和路遥的弟弟王天乐在下石节矿招待所就餐。他对我讲:为了《平凡的世界》,路遥用命作了抵押。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部百万巨制的长篇小说的准备工程太庞杂了。就是说,他一边写着,还要一边准备,比如说农村的,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他必须弄清楚。弄不清楚写出来的东西就违背了现实,成了冷笑话。所以,就有了他在鸭口煤矿、在陈家山煤矿,一遍一遍的下井,而且要下到很幽深、很潮湿的地方去体验生活。有时,他会堵住几个刚刚升井的矿工,为他们递上烟,点燃火,一起坐在阳光下闲聊。他必须熟悉煤矿井下井上的情况,矿工生活的习惯,以及矿工经常用的一些语言。他写的人物,百分之九十都是有原型的——他笔下安锁子的原型就在鸭口煤矿。


  路遥去了。一眨眼的工夫,20多年了。这期间,铜川矿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看不到了,可矿区的矿工会常常想到他,想到他的作品,他的《平凡的世界》。我也常常想起路遥,特写下这篇小文以示纪念。


  查看更多>>
上一篇:席慕容散文《母亲的希望》 下一篇:喜马拉雅组曲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