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大全(上)之 2

2019-07-13 09:33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一应俱全】一切都具备。 

【一臂之力】指给予帮助的力量。常与“助”连用,表示从旁帮忙。 

【一鞭先著】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 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一箪一瓢】《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原为孔子赞美颜回安贫乐道之语。后用以比喻生活清苦。

【一双两好】谓一对正相匹配的夫妻。 

【一觞一讠永】指饮酒赋诗。 

【一泻千里】①形容江河水势奔腾直下。②形容发展迅速。③比喻文章气势 奔放。

【一泻百里】见“一泻千里”。 

【一泻万里】见“一泻千里”。 

【一窍不通】《吕氏春秋·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適也。孔子闻之 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於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后以“一窍不通”喻一点也不懂。

【一曝十寒】见“一暴十寒”。 

【一蹶不振】比喻一经挫折,就不能再行振作。 

【一蹶不兴】见“一蹶不振”。 

【一蹴可几】同“一蹴而就”。几,近,及。 

【一蹴而成】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得】见“一蹴而就”。 

【一蹴而就】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 之域。”后以“一蹴而就”谓迈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就能完成。

【一嚬一笑】谓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辞同轨】犹众口一词。 

【一雕双兔】唐李林甫、张九龄、裴耀卿并为相,李抑扬张、裴自得,张裴 二人罄折卑逊,时人窃言“一雕挟两兔”。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卷下及《新唐书·李林甫传》。后因以“一雕双兔”谓三人并列显位,一人势盛而两人受其挟制。

【一瓣心香】谓心中虔诚敬礼,如燃香供佛。 

【一献三售】见“一献三酬”。 

【一献三酬】《周礼·考工记·梓人》:“梓人为饮器,勺一升,爵一升, 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一献而三酬。”后因以“一献三酬”谓人臣过蒙宠幸。亦作“一献三售”。

【一筹莫展】《宋史·蔡幼学传》:“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后以“一筹 莫展”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一馈十起】《淮南子·氾论训》:“当此之时,扞禹呴一馈而十起,一沐 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意谓一饭之顷亦多次起立。后因以“一馈十起”形容事务繁劳。

【一触即发】①本指箭在弦上,张弓待发。比喻事态发展已极紧张,一经触 动即可爆发。②泛指极易发生。

【一触即溃】一经接触就溃败。形容很容易被打垮。 

【一览无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 若使阡陌条申昜,则一览而尽,故纡馀委曲,若不可测。”后以“一览无馀”谓一眼即可全见。

【一夔一契】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一夔一契”喻良辅。 

【一顾倾城】《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延年侍上起舞,歌曰: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后遂以“一顾倾城”形容美女的眼波,亦以喻女子的美貌。

【一鳞一爪】谓龙在云中,时露一鳞一爪,难于见其全貌。清王士禛主张 作诗贵含蓄,忌浅露,以此为喻。赵执信驳其说,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首尾完好,故宛然在也。”见赵所著《谈龙录》。后用以喻事物的零星片段。

【一鳞片爪】见“一鳞一爪”。 

【一鳞片甲】见“一鳞半甲”。 

【一鳞半爪】见“一鳞一爪”。 

【一鳞半甲】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上·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 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於讽刺,亦有陈拾遗(陈子昂)一鳞半甲”此系以龙为喻,意谓略有相似之处。后用以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段。亦作“一鳞片甲”。

【一揽包收】谓总揽一切。 

【一颦一笑】见“一嚬一笑”。 

【二三君子】犹二三子。 

【二分明月】唐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后因以表示美好的风光。

【二心两意】谓不专一,不坚定。 

【二缶锺惑】谓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二惠竞爽】《左传·昭公三年》:“齐公孙灶(子雅)卒。司马灶见晏子, 曰:‘又丧子雅矣。’晏子曰:‘惜也……二惠竞爽犹可,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杜预注:“子雅子尾皆齐惠公之孙也。竞,彊也。爽,明也。”后因以“二惠竞爽”为对人兄弟的称颂之辞。

【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 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二满三平】同“三平二满”。 

【丁一卯二】①确实;实在。②谓认真;仔细。 

【丁一确二】明白;确实。 

【丁公凿井】春秋时,宋人丁某家中无井,常派一人出外汲水,后来家中挖 了井,不须外出挑水,节省一人力,于是对人说:“吾穿井得一人。”听者误传成从井中挖得一人。见《吕氏春秋·察传》。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於井中。夫人生於人,非生於土也。”后用以喻语言之辗转传误。

【七七八八】①犹言差不多。②犹言零零碎碎,各式各样。 

【七了八当】形容十分妥帖。 

【七大八小】①大小不一。②零落貌。③谓妻妾众多。 

【七上八下】①形容无所适从或心神不定。②形容零落不齐或纷乱不齐。 ③七之上,八之下。犹言中等,还过得去。

【七上八落】形容心神不定或慌乱不安。 

【七口八嘴】同“七嘴八舌”。 

【七子八婿】唐郭子仪有子八人,婿七人,皆朝廷重官。见《旧唐书·郭子 仪传》。后因以“七子八婿“形容子、婿众多。

【七支八搭】①随意瞎扯。②谓不团结。 

【七手八脚】①动作忙乱貌。②众人一起动手貌。③形容头绪、支节很多。 ④形容手和脚多。

【七孔生烟】同“七窍生烟”。 

【七生七死】见“七死七生”。 

【七老八十】形容年纪很大。 

【七老八倒】形容年老体衰。 

【七死七生】亦作“七生七死”。佛数谓小乘初果者,尚须往返天上人间, 受七度生死,才能证得阿罗汉果。

【七死八活】形容痛苦不堪或濒临死境。 

【七舌八嘴】同“七嘴八舌”。 

【七行俱下】形容读书极快,聪敏异常。 

【七折八扣】形容不按十足计算,折扣很大。 

【七步八叉】相传曹植七步成诗,温庭筠凡八叉手而赋成八韵,后因以“七 步八叉”形容才思敏捷。

【七步之才】有七步成诗的才能。称人才思敏捷。 

【七步成章】同“七步成诗”。 

【七步成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 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后以“七步成诗”称人才思敏捷。

【七足八手】见“七脚八手”。 

【七男八婿】同“七子八婿”。 

【七返还丹】见“七返丹”。 

【七言八语】形容人多语杂。 

【七青八黄】泛指钱财。 

【七长八短】①长短高低不齐貌。②零落不全貌。③谓说长道短,唠叨不绝。 ④犹言是非好歹。

【七拉八扯】①谓漫无边际地闲谈。②谓乱拉来一大堆人。 

【七拱八翘】形容关系不和谐或心情不舒暢。 

【七拼八凑】把零碎的东西勉强拼凑起来。亦指胡乱凑合。 

【七相五公】语出《文选·班固〈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吕向注:“七相:谓车千秋、黄霸、王商、王嘉、韦贤、平当、魏相。五公:张汤、萧望之、冯奉世、史丹、张安世。公侯、御史大夫、将军,通称为公。”所举皆汉代公卿,后泛指众多的文武大臣。

【七歪八扭】形容歪斜不正。 

【七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七首八脚】形容慌张乱闯。 

【七穿八洞】形容破旧不堪。 

【七穿八烂】形容破烂不堪。 

【七破八补】形容衣物非常破旧。 

【七高八低】形容凹凸不平。 

【七病八倒】形容体弱多病。 

【七病八痛】①泛指各种各样的病痛。②指体弱多病。 

【七推八阻】以各种借口推托。 

【七情六欲】泛指人的各种感情和欲望。 

【七张八嘴】同“七嘴八张”。 

【七搭八扯】同“七搭八搭”。 

【七搭八搭】①形容说话漫无边际,没有中心。②纠缠;乱搭腔。 

【七慌八乱】形容非常慌张混乱。 

【七开八得】形容反反复复,十分周备。 

【七损八益】谓女子月事宜以时下,男子精气宜于充盈。中医述人生长发育 过程,女子以七为纪,男子以八为纪,故七指女,八指男。

【七损八伤】形容损伤惨重。 

【七零八落】①散乱;不整齐貌。②破败、破残貌。③稀少的样子。 

【七零八碎】①形容残破不堪。②零星琐碎。③指零星的物品。 

【七郤八手】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动作忙乱,许多人一齐动手。 

【七窝八代】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七满八平】形容没有空馀的地方。 

【七擒七纵】同“七纵七禽”。 

【七捞八攘】到处捞摸扰攘。形容思绪纷乱不宁。 

【七横八竖】形容纵横杂乱。 

【七疮八孔】窟窿多。比喻经济上负债累累。 

【七担八挪】一再耽搁拖延。 

【七嘴八舌】①形容人多语杂。②形容饶舌,多嘴。 

【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 

【七纵七禽】亦作“七纵七擒”。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曾七次生擒 酋长孟获,又七次释放,终于使孟获心悦诚服。《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至南中,所在战捷。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观於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对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陈,若秖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后比喻善于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七纵七擒】见“七纵七禽”。 

【七纵八横】形容奔放自如。 

【七窍生烟】形容气愤或焦急至极点。 

【七窍玲珑】形容聪明灵巧。相传心有七窍,故称。 

【七窍冒火】同“七窍生烟”。 

【七断八续】①形容散乱,不相照应。②断接之处甚多。形容十分破烂。 

【七颠八倒】①形容纷乱不堪。②谓失去常态。③犹言颠三倒四。④犹言懵 头转向。

【七弯八拐】见“七湾八拐”。 

【七湾八扭】同“七湾八拐”。 

【七湾八拐】亦作“七弯八拐”。①多处弯曲,不断转变方向。②形容做事 不直截了当。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以 “三十而立”谓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战国策·魏策二》: “庞葱与太子质於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於市,而议臣者过於三人矣。原王察之矣。’”又《秦策三》:“闻‘三人成虎,十夫揉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亦作“三人成市虎”。《淮南子·说山训》:“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三人为众】《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三人为众,虽难尽继,宜 从尤功。”颜师古注引孟康曰:“言人三为众,虽难尽继,取其功尤高者一人继之,於名为众矣。”后多作“三人成众”。谓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三三五五】三个五个聚集在一起。 

【三三四四】犹言三三两两。 

【三三两两】三个两个聚集在一起。形容数目不多。 

【三山五岳】①泛指名山。②泛指群山。③泛指各地。 

【三尸五鬼】比喻奸佞之臣。 

【三天两头】犹言经常。 

【三夫之言】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昔者 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三夫之对】见“三夫之言”。 

【三五成群】三个一帮,五个一伙。 

【三不拗六】谓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 

【三瓦两舍】宋代对妓院、茶楼、酒肆及其它游乐场所的总称。 

【三瓦两巷】见“三瓦两舍”。 

【三日新妇】旧时过门三日之新妇,举止不得自专。因以喻行动备受拘束者。

【三毛七孔】《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唐张守节正义:“心重十二两,中有 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因以“三毛七孔”指心思,心机。

【三反四覆】反复无常。 

【三分鼎足】谓一分为三,如鼎足之并立。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 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三六九等】许多等级,种种差别。 

【三户亡秦】谓楚虽仅存三户,终于灭亡秦国。 

【三心二意】谓意志不坚定,犹豫不决。 

【三心两意】见“三心二意”。 

【三平二满】①谓平平稳稳,日子过得去。②平淡,平庸。 

【三占从二】犹言少数服从多数。语本《书·洪范》:“三人占,则从二人 之言。”孔颖达疏:“从二人之言者,二人为善既钧,故从众也。”

【三生有幸】极言幸运之深。 

【三令五申】再三命令与告诫。 

【三冬二夏】犹言三两年。 

【三台八座】泛指高官重臣。 

【三老四少】①老少众人。②方言。称参加青帮的人。犹言老少爷们或兄弟 爷们。

【三百甕齑】指长期以咸菜度日,生活清贫。齑,咸菜。三百甕,极言其多, 一时吃不完。

【三吐三握】《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 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

【三回九转】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三回五次】多次。 

【三年五载】几年。“三”、“五”表示大概数量。 

【三年化碧】《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玄英疏:“苌弘遭谮,被放归蜀,自恨忠而遭谮,遂刳肠而死。蜀人感之,以匮盛其血,三年而化为碧玉,乃精诚之至也。”后以“三年化碧”谓忠心不泯。

【三江七泽】泛指江河湖泽。 

【三江五湖】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 称。

【三好二怯】同“三好两歹”。 

【三好两歹】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三好两歉】同“三好两歹”。 

【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三更半夜】一夜分五更,半夜正值三更,为夜深之时。语出《宋史·赵昌 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后多以喻文字的讹误。

【三步两脚】快速行走貌。 

【三足鼎立】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三告投杼】《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 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数传能使人信而转疑。

【三位一体】①基督教宣称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圣灵(圣神) 三个位格。三者虽各有特定位份,却完全同具一个本体,同为一个独一真神。②谓三者结合成一整体。

【三言两句】见“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亦作“三言两句”。指简短的言辞。 

【三言讹虎】犹三人成虎。 

【三灾八难】①犹言多灾多难。②意外灾难。 

【三灾六难】见“三灾八难”。 

【三长四短】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 

【三长两短】①指意外的事故、灾祸。②特指人的死亡。 

【三妻四妾】谓妻妾众多。 

【三朋四友】谓若干朋友。有时含有贬义。 

【三姑六婆】三姑指尼姑、道姑、卦姑;六婆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 药婆、稳婆。见明陶宗仪《辍耕录·三姑六婆》。

【三茶六饭】谓茶饭周全。 

【三茶六礼】犹言明媒正娶。我国旧时习俗,娶妻多用茶为聘礼,所以女子 受聘称为受茶。六礼,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种仪式。参阅明陈耀文《天中记》卷四四、《仪礼·士昏礼》。

【三贞九烈】旧时形容妇女重视贞节,宁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极言 其甚。

【三贞五烈】见“三贞九烈”。 

【三牲五鼎】①指盛馔佳肴。②指丰厚的祭品。 

【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三风十愆】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 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怨成府】言与三人结怨则仇恨集身,难以免祸。 

【三差两错】指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三首六臂】同“三头六臂”。 

【三宫六院】泛指帝王妃嫔。 

【三班六房】旧时州县衙门中吏役的总称。指分掌缉捕罪犯、看守牢狱、站 堂行刑等职务的快、皁、壮三班和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的书办、胥吏。

【三般两样】①多个。②耍手段,弄花样。 

【三病四痛】谓病痛很多。 

【三拳二脚】形容不多几下拳打脚踢。 

【三纸无驴】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问一言辄酬之数百,责其 指归,或无要会。郲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后因以“三纸无驴”谓文辞繁冗,连篇累牍而不得要领。

【三推六问】谓反复审讯。 

【三教九流】①三教:儒、佛、道。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 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后以“三教九流”泛指宗教和学术的各种流派。②泛指各色人物或各种行当。

【三徙成都】相传舜三度迁移,百姓慕德而从,所至处自成都邑。形容圣人 到处都受到百姓的拥戴。

【三徙成国】见“三徙成都”。 

【三从四德】泛指束缚妇女的封建礼教。 

【三脚两步】①形容走得快。②谓走不多远。 

【三清四白】谓非常清白。 

【三婆两嫂】犹言三妻四妾。 

【三阳交泰】见“三阳开泰”。 

【三阳开泰】《易》十月为坤卦(ⅱⅱ),纯阴之象。十一月为复卦(ⅱⅲ), 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ⅱⅷ),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ⅱⅰ),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故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

【三期贤佞】汉王尊任京兆尹,凡三岁,除恶安良,治绩显著,后为御史大 夫所诬,免官。湖县三老上书为之辩白:“一尊之身,三期之间,乍贤乍佞,岂不甚哉!”见《汉书·王尊传》。后以“三期贤佞”为不辨是非黑白的典实。

【三朝元老】指历事三位君主的重臣。语出《後汉书·章帝纪》:“行太尉 事节乡侯熹三世在位,为国元老。”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四:“海宁陈文简公予告在家,来游西湖,人知三朝元老,观者如堵。”后用以泛指老资格。

【三朝五日】三、五天。 

【三荤五厌】泛指荤腥食物。 

【三智五猜】谓用尽心思,反复猜测。 

【三等九格】犹三六九等。 

【三等九般】同“三等九格”。 

【三街六市】同“三街两市”。 

【三街六巷】犹三街两市。 

【三街两市】泛称各街市。 

【三番五次】屡次,多次。 

【三番两次】屡次,多次。 

【三汤五割】见“三汤两割”。 

【三汤两割】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三媒六证】泛指旧时婚姻中的介绍人。三媒六证,言婚约之郑重。 

【三魂七魄】道家对魂魄的总称。认为人的魂有三,魄有七。见《云笈七签》 卷五四。

【三魂出窍】形容害怕得不知所措。 

【三槐九棘】《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 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後;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後;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後。”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於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棘”为三公九卿之代称。

【三跪九叩】下跪三次,每次三叩首,旧为最重礼仪。 

【三节两寿】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 日,均各加送束脩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三窝两塊】①谓有多房妻妾。②指众多的子女。 

【三榜定案】三次张榜,广求意见,再作最后决定。极言行事慎重。 

【三对六面】谓会同当事双方及中间人或见证人。 

【三邻四舍】泛指邻居。 

【三纲五常】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所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坟五典】传说中的古书名。 

【三写成乌】同“三写易字”。 

【三写易字】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 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三缄其口】封口三重。缄,封。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之周,观 於太庙,右陛之侧,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后因指言语谨慎,少说或不说话。

【三头八臂】见“三头六臂”。 

【三头六面】谓当着众人或有关各方之面。 

【三头六臂】亦作“三头八臂”。神道的形状。《法苑珠林》卷九:“(修 罗道者)体貌粗鄙,每怀瞋毒,稜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景德传灯录·善昭禅师》:“三头六臂擎天地,忿怒那吒扑帝锺。”后以喻神通广大,本领出众。

【三头六证】众多的人证。 

【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三头两面】喻奉承拍马,玩弄两面手法。 

【三头两绪】谓头绪多端,繁杂不一。 

【三谏之义】《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 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故君子以为得君臣之义也。”何休注引孔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之谓也。”后以“三谏之义”指事君之正道。

【三亲六故】亲戚故旧的总称。 

【三亲六眷】同“三亲六故”。 

【三亲四眷】见“三亲六眷”。 

【三环五扣】形容捆绑结实。 

【三翻四复】①多次重复。②犹言反复无常。 

【三翻四覆】多次重复。 

【三兽渡河】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 道之高下。《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恆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恆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后泛指修行。

【三饥两饱】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三顾茅庐】见“三顾草庐”。 

【三顾草庐】《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往, 乃见。后诸葛亮上後主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以“三顾草庐”比喻对贤才的诚心邀请。

【三叠阳关】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 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别之曲。

【三臡八菹】泛指精美的肴馔。亦借喻精美的诗文。 

【三沐三薰】亦作“三沐三熏”。再三沐浴熏香。表示郑重或虔敬。 

【三思而行】反复思考,然后行动。语出《论语·公冶长》。 

【三复白圭】《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后因以“三复白圭”谓慎于言行。

【三薰三沐】①同“三釁三浴”。②表示虔敬。③比喻栽培,提携。 

【三釁三浴】①再三薰香、沐浴。表示待以优礼,对人尊重。浴,或作 “沐”。②表示郑重其事。

【于今为烈】谓所谈之事古已有之,不过如今更为厉害。 

【上下一心】上级与下级思想愿望完全一致。 

【上下同心】上下一心。 

【上下同欲】上下有共同的愿望,谓众心齐一。 

【上方宝剑】见“上方剑”。 

【上行下效】在上者怎样做,在下者就跟着学。语出汉班固《白虎通·三教》: “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上好下甚】在上者爱好什么,在下者必爱好得更厉害。 

【上和下睦】谓长幼之间或上下级之间相处得很好。 

【上根大器】佛家语。具上等根器者。亦泛指天资、才能极高的人。 

【上陵下替】同“下陵上替”。 

【上替下陵】同“下陵上替”。 

【上援下推】谓相互济助,共同前进。语出《礼记·儒行》:“適弗逢世, 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上蒸下报】泛指乱伦的性行为。 

【上溢下漏】谓上富下贫。 

【上慢下暴】谓君上骄慢,下民强暴。 

【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 

【上嫚下暴】同“上慢下暴”。 

【上窜下跳】形容四处奔走,多方串连,策划活动。 

【上下其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攻郑,穿封戌虏郑将皇颉,公 子围与之争功,请伯州犁裁处。伯州犁曰:“请问於囚。”囚出作证,伯州犁有意偏袒公子围,故意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焉。”后因谓玩弄手法,通同作弊曰“上下其手”。

【上天入地】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 的而四处奔走。

【上南落北】漫言各处去向,犹言走南闯北。 

【上竿掇梯】犹上树拔梯。 

【上当学乖】谓因受骗吃亏而增长了见识。 

【上楼去梯】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刘琦)每欲与亮谋自安 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置。琦乃将亮游观後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於吾耳,可以言未?’”后因称秘密的谈话为“去梯言”。②比喻怂恿人上当。

【上篇上论】谓说话引经据典,有根据。 

【上树拔梯】比喻诱使别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才子佳人】称有才貌的青年男女。 

【才高七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 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因以“才高七步”形容才思敏捷。

【才高八斗】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文章多谓之八斗之才,谢 灵运尝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因以“才高八斗”形容富于文才。

【才高行洁】才能超群,品行高洁。 

【才高气清】谓才能高超而气质清峻。 

【才疏志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伯仁为人志大而才短, 名重而识暗。”后以“才疏志大”谓志向大而才能小。

【才疏意广】抱负远大而才能不高。 

【才疏学浅】才识不广,学问浅薄。多用作自谦词。 

【才讠夸八斗】夸耀才华出众。 

【才貌双全】才能外貌俱佳。 

【才墨之薮】谓文人聚集的地方。 

【下不为例】以后不能以此为例。表示只能通融这一次。 

【下回分解】章回小说于每回之末所用的套语。现多用以喻事件发展的结果。

【下里巴人】①古代民间通俗歌曲。下里,乡里;巴,古国名,地在今川东、 鄂西一带。②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

【下陵上替】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 坠。陵,通“凌”。

【下情上达】谓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语出《管子·明法》:“ 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下学上达】谓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 

【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下车之始】同“下车伊始”。 

【下车伊始】①指官吏刚到任所。②现多比喻刚到工作的地方。 

【下车泣罪】汉刘向《说苑·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 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后以喻为政宽仁。

【下马冯妇】《孟子·尽心上》:“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 之野,有众逐虎,虎负禺,莫之敢攖;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后称重操旧业的人为“下马冯妇”。

【下气怡色】同“下气怡声”。 

【下气怡声】谓和悦声气,态度恭顺。 

【下乔入幽】《孟子·滕文公上》:“吾闻出於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 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冬季鸟躲在深山穷谷,到春天出来飞鸣于乔木,用来比喻人舍弃黑暗而接近光明,或者从劣境而进入良好的处境。相反则叫“下乔入幽”。

【下乔迁谷】同“下乔入幽”。 

【下笔成章】形容文思敏捷。 

【下笔成篇】同“下笔成章”。 

【井井有方】形容有条理有办法。 

【井井有序】亦作“井井有绪”。有条理,有秩序。 

【井井有法】有条理、有法度。 

【井井有条】语本《荀子·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形容条理分明,整 齐不乱。

【井井有绪】见“井井有序”。 

【井底之蛙】犹井蛙。 

【井底鸣蛙】犹井蛙。 

【井底虾蟆】即井蛙。 

【井然有序】谓整齐不乱,次序分明。 

【井然有条】犹言井井有条。 

【井渫不食】亦作“井渫莫食”。谓井虽浚治,洁净清澈,但不被饮用。比 喻洁身自持,而不为人所知。语出《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王弼注:“渫,不停污之谓也。”孔颖达疏:“井渫而不见食,犹人脩已全洁而不见用。”

【井渫莫食】见“井渫不食”。 

【井管拘墟】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 

【五大三粗】形容膀阔腰圆,身材魁梧,力气大。 

【五子登科】①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兒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 事见《宋史·窦仪传》。后用为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参见“五桂”。②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到收复地区先抢金子、银子、房子、车子、女子,被人讽刺为“五子登科”。

【五日京兆】汉京兆尹张敞,因杨恽案受牵连,贼捕掾絮舜以为敞即将免官, 不肯为敞办案,曰“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敞收舜下狱,告舜曰:“五日京兆竟何如?”遂将舜处死。见《汉书·张敞传》。后因以比喻任职时间不会长,或凡事不作久长打算。

【五方杂厝】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五方杂处】见“五方杂厝”。 

【五尺之童】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兒童。古尺短,故称。 

【五尺之僮】见“五尺之童”。 

【五尺童子】同“五尺之童”。 

【五尺竖子】同“五尺之童”。 

【五世其昌】①到了第五代就昌盛。②谓子孙昌盛。亦用为祝颂新婚之词。 

【五石六鹢】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 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後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後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五申三令】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五冬六夏】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五光十色】形容色彩鲜艳、花样繁多。语出南朝梁江淹《丽色赋》:“五 光徘徊,十色陆离。”

【五行八作】泛指各行各业。 

【五行并下】见“五行俱下”。 

【五行俱下】谓读书敏捷神速。 

【五色无主】神色不定。形容仓皇失措。 

【五色缤纷】形容色彩纷繁艳丽。 

【五花八门】本指战术变化很多的五行阵和八门阵,后用以比喻事物花样繁 多,变幻多端。

【五花大绑】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五花杀马】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五车腹笥】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五步成诗】唐史青能五步成诗。后用以比喻才思敏捷。清沈炳震《唐诗金 粉·敏悟》:“青上书自荐能诗,云:‘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诏。’明皇试以除夕、上元、竹火笼等诗,应口而出。上称赏,授以官。”今存《应诏赋得除夜》一首,见《全唐诗》卷一一五。

【五男二女】《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 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五角六张】比喻遇事不顺遂。角、张,星宿名。 

【五典三坟】犹言三坟五典。泛指古代典籍。 

【五侯七贵】泛指达官显贵。 

【五侯蜡烛】语出唐韩翃《寒食》诗:“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 家。”旧俗寒食节禁火,而宫中传烛分火于五侯之家,贵宠可见。后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五风十雨】语出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塊,五日一 风,十日一雨。”谓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后用以形容风调雨顺。

【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 

【五马分尸】古代一种酷刑,即车裂。亦谓处以极刑。 

【五脊六兽】①一种屋顶建筑样式,其上有脊五条,四角各有瓷制六兽踞蹲。 多用于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②比喻心烦意乱,忐忑不安。

【五陵年少】指京都富豪子弟。 

【五陵英少】同“五陵年少”。 

【五陵豪气】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五彩缤纷】同“五色缤纷”。 

【五鼎万钟】指高官厚禄。 

【五短身材】指人的四肢和躯干都短小。 

【五劳七伤】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五湖四海】古人泛称分布于我国广大地区的几个大湖为“五湖”,又以为 我国四面为海环绕。因以“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五抢六夺】竞相抢夺。 

【五零二落】犹言七零八落。 

【五零四散】零落分散。 

【五谷不分】语出《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穀不分,孰为夫子?” 硃熹集注:“五谷不分,犹言不辨菽麦尔,责其不事农业。”后多形容脱离生产实践,缺乏常识。

【五谷丰登】亦作“五谷丰熟”。各种农作物丰收。 

【五谷丰熟】见“五谷丰登”。 

【五积六受】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五亲六眷】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五藏六府】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 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繁多;各种各样。 

【五脏六腑】见“五藏六府”。 

【五体投地】①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 式,佛教沿用。②泛称跪拜。③比喻佩服到极点。

【五体投诚】同“五体投地”。 

【不一而足】亦作“不壹而足”。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 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

【不二法门】佛家语。谓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 “如我意者,於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南朝梁沈约《佛记序》:“廓不二之法门,广一乘之长陌。”唐裴漼《少林寺碑》:“空心、元粹、惠性、淹远,传不二法门,有甚深道业。”宋沈作喆《寓简》卷七:“三十一菩萨各说不二法门,至文殊独曰:‘无言说’。”后用以指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

【不入时宜】见“不合时宜”。 

【不了了之】把未了的事情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不了不当】犹言拖泥带水,没有了结。 

【不了而了】犹不了了之。 

【不三不四】①不伦不类。②指行为不端,不正派。 

【不上不下】①亦作“不上不落”。形容事情无着落,处境为难。②不好不 坏。

【不上不落】见“不上不下”。 

【不分玉石】谓无有区别,同归于尽。 

【不分皁白】《诗·大雅·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汉郑玄笺:“胡 之言何也,贤者见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别皁白言之於王也。”后以“不分皁白”谓不分黑白,不辨是非。

【不分青白】见“不分皁白”。 

【不分轩轾】车子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轾。谓不分高低上下。 

【不亢不卑】亦作“不抗不卑”。不高傲,也不自卑。形容对人的态度或言 语得体。

【不以为奇】不感到奇怪。 

【不以为耻】不以此作为耻辱。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正确的。多用于表示不同意。 

【不以为意】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不刊之说】见“不刊之论”。 

【不刊之论】亦作“不刊之说”。不可改易之论,确论。 

【不打自招】①不用拷问,自己就招认了罪行。②比喻无意中暴露了自己的 意图。

【不可一世】①谓自视甚高,对天下人极少赞许推重。可,称是。②骄横自 大。

【不可向迩】见“不可乡迩”。 

【不可乡迩】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可名状】无法用言辞形容。 

【不可多得】稀少,难得。 

【不可收拾】①谓无法整顿。②形容事情坏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不可告人】无法或不能告诉别人。多指难言之隐。有时含贬义。 

【不可言状】同“不可名状”。 

【不可言喻】无法用言辞表达。 

【不可枚举】无法一个个列举。形容数量之多。 

【不可奈何】犹无可奈何。表示没有办法。 

【不可思议】①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道教也借用 此语。②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

【不可捉摸】亦作“不可摸捉”。形容难以猜测或估量。 

【不可理喻】无法跟他讲道理。形容态度蛮横。 

【不可救疗】见“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没有药可以医治,比喻事态已严重到无法挽救。 

【不可终日】一天也过不下去。形容局势危急或心中惶恐。语出《礼记·表 记》:“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

【不可胜言】犹不可胜道。形容数量多。 

【不可胜计】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纪】亦作“不可胜记”。不能逐一记述。极言其多。 

【不可胜记】见“不可胜纪”。 

【不可胜道】无法尽说。极言其多。 

【不可胜算】见“不可胜数”。 

【不可胜数】不计其数。极言其多。 

【不可胜举】无法一一枚举,极言其多。 

【不可开交】形容无法解脱。 

【不可摸捉】见“不可捉摸”。 

【不可磨灭】无法使之消失。 

【不可乡迩】亦作“不可向迩”。不可接近。 

【不平则鸣】谓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语出唐韩愈《送 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不由分说】不容分辩。 

【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作主,谓无法控制自己。 

【不失黍絫】犹言丝毫不差。絫、黍,微小的重量。 

【不白之冤】得不到辩白、昭雪的冤屈。 

【不主故常】不拘守旧套常规。 

【不立文字】佛教禅宗主顿悟,以心传心,不涉文字语言,谓之不立文字。 

【不共戴天】谓不共存于人世间。喻仇恨极深。语出《礼记·曲礼上》:“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不在话下】①小说戏曲中套语,表示此处不用详细叙说。②指事物轻微, 不值得提,或不成问题。

【不存不济】支持不住,受不住。 

【不死不活】形容事物无生气的状态。 

【不成体统】形容办事没有一定的体制、规矩,不成样子。 

【不劣方头】倔强不驯。不劣,不驯顺;方头,指为人不圆通。 

【不吐不茹】《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 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后以“不吐不茹”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

【不同凡响】不正常,杰出。凡响,平凡的音乐。 

【不同戴天】同“不共戴天”。 

【不因人热】《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独坐止,不与人同食。比 舍先炊已,呼鸿及热釜炊。鸿曰:‘童子鸿,不因人热者也。’灭灶更燃火。”后因称不仰仗别人为“不因人热”。

【不因不由】犹言无意之中。 

【不伏烧埋】①不服罪;不认错。②不听劝解。 

【不自满假】不自满,不自大。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势和趋尚。 

【不名一文】见“不名一钱”。 

【不名一格】同“不拘一格”。 

【不名一钱】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贫困。名,占有。 

【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谓不也是 很快乐的吗!后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已达到极度,兼有淋漓尽致之意。

【不忙不暴】犹不忙不急。 

【不安於室】《诗·邶风·凯风序》:“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 不能安其室。”郑玄笺:“不安其室,欲去嫁也。”后因以“不安於室”为已婚妇女思涉外遇或寡妇意欲再嫁的婉辞。

【不好意思】①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②害羞;难为情。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行溃败。多指情节或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 

【不折不扣】①不打折扣。原为商业用语,商品照标价减去若干成数出售, 叫做打折扣。②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不抗不卑】见“不亢不卑”。 

【不求甚解】晋陶潜《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 会意,欣然忘食。”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不步人脚】不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喻不因循守旧。 

【不见天日】①看不到天空和太阳。②常用以比喻政治黑暗,看不到光明。 

【不见经传】①经传上没有记载。②比喻没有来历或没有名气。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语出《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 何足置齿牙间哉?”

【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 

【不足为法】不值得学习、效法。 

【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遵循的准则。 

【不足为意】不值得介意。 

【不足为据】不能作为凭据。 

【不足为凭】不足为据。 

【不足轻重】犹言无关紧要。 

【不足齿数】不足以相提并论,同等看待。 

【不近人情】不合乎人之常情。 

【不近道理】不近人情,不讲道理。 

【不言而喻】亦作“不言而谕”。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不言而谕】见“不言而喻”。 

【不忮不求】不嫉妒,不贪求。 

【不即不离】①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②形容既不亲近,也 不疏远。

【不拔一毛】同“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啬。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个规格、标准。 查看更多>>
上一篇:成语大全(1) 下一篇:成语大全(上)之 3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