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江月静若玉
2017-08-09 22:07 编辑:云彩间
作者:查干
有一年的晚秋季节,在澜沧江畔的虎跳峡一侧,我曾一动不动地凝视一轮江月,至夜半。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时间凝固,生命也凝固。心中的雾霾与阴影,也都随江流远去。人声、轮声、伐木声,顷刻间也消音不再。天静地亦静,仿佛静即是一切了。
山野里,风些许寒,星些许远,江浪安详地睡着。树木的呼吸声时近时远,细微如飘动的发丝。偶有山鸟的梦呓传来,仿佛在提醒:夜已深,此处不宜久留。可是,此时的我好似置身于红尘之外,身心轻盈若翼,杂念全无,像是没有思维的一棵树。
江月浮动,若有若无。映入江中的那些星子,斑斑驳驳地闪烁着,像是一位丹青手,散淡地描摹几笔、又描摹几笔。明月在江心,像一块沉缅的玉,与水相依,发着一身冷冽的青光,仿佛在等待她粗心的主人。看得出她是寂寥的,因而陷入了沉思状。对,江月在沉思,沉思得如此忘我,又如此地心无旁顾。
面对此情此景,不知为什么,我猛然想起一些古代诗人的名字来,如:李白,王安石,苏轼,王维和王昌龄们。并揣想他们,面对一轮古时明月时所发出的倾诉或者慨叹之状。有关他们对古时明月的文字,我有一点牢记不忘,那就是千秋明月,对红尘中人的眷顾和抚慰,岁岁年年,从未间断过。
譬如,当你身处逆境之时,她就会来陪伴你,以她柔和的光,照耀你的心灵。她会来装饰你寂寞的窗棂,也会来聚拢你散淡无序的梦境。而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境下,她给人的感悟和遐思,又是启蒙式的,千姿百态的。以下诗句就是证明——
王昌龄写:“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白写:“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维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以上这些名句,传诵千年,代代相传,因了都与明月有关。他们借用明月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喟和衷肠时的表述方式,虽各有不同,但都明白如话,一读即懂。其中的意境之高远和苍阔,总让人回味不尽,难以释怀。
“澜沧江月静若玉,不须风儿掀漪澜。”此时此刻,我真有些担心,江面会起风。假若此刻起风,会使水中明月被折叠甚或被搅得零乱无形,这不能不让人起忧。因为,这般幽然之境,在人的一生中不可多得。
何况,这般明月夜,这般原生态的一江碧水,会使我们的灵魂,变得清澈变得空旷起来。也因为这样的时候,现实中的那一些醉生梦死的生活场景,就会从我们杂乱无序的心幕上悄然退去;那些娱乐至死的生活追求,也会变得滑稽可笑而一文不值。这样的时候,江声和晚钟声,会荡涤我们浮夸零乱的心灵迷境。这样的时候,马嘶和犬吠,会让我们感到生活的真实,会使我们回到人生的原点。这样的时候,千秋明月,就会像一丸发光的安神丸,让我们的灵魂澄明起来。
人,为什么喜欢玉呢?因为它圣洁无瑕,因为它优雅可人。此夜的澜沧江月,使我联想到一块无瑕之玉,或许就是这种心理暗示的结果吧?
四野谧静而万籁俱寂,夜渐渐深了。而这澜沧江月,又不时地激起我心灵的涟漪,一圈又一圈地扩展开来。遽然,有一声柔柔的马嘶,从背后传来。回头,见是一位藏族少女,牵着一匹白色龙驹,正朝江边走。那龙驹也洁白如玉,披一身玲珑的月光,像一则童话。面对江月,少女用藏语轻声唱起《青藏高原》来。她的歌声,没有李娜那般高亢昂扬,却显得些许沉郁,但不缺乏激情和高度: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这两句极具天问意味的歌词,用藏语唱起来,不知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像是在诵经,也像是在祈祷。不过,这般歌声,并没有打破这一山的宁静,反而使它显得更加肃穆庄严起来。
月光下,那匹白色龙驹在低首饮江,像是啜饮着母乳。那般地深情脉脉。它的影子,与江月形成一个美妙的蒙太奇画面:那就是,玉对玉,遥相辉映的一幅极具诗意的剪影。而那位少女水中的倒影,则与斑斓山木融合在一起,虽有些朦胧,但轮廓却清晰可辨。我疑心:她,不就是那一位遗失玉佩的仙子吗?现在正牵着她的白色龙驹,趁夜深人静,寻找她的宝贝来了。
提耳犹闻,山野的絮叨声,啊,是起风了。江水开始波动起来,细微的浪花一朵又一朵,从上游簇拥而下。那江月,也因此由圆变得细长,飘逸如上升中的一件玉披。看来,这一轮多情江月,不得不就此飘逸升空了。
其实,这一轮明月,一直都是普照着整个山野的,不仅仅限于这一条江水。只是我在凝视中,忽略了这一存在。眼前,玉石般的江月,正被浪花簇拥着远去。而我,陪伴澜沧江月,静坐了大半个夜晚。魂,似乎离我而去,像一片银杏叶,漂泊不知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