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多在柳梢头

2017-08-09 23:02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作者:江凤鸣

吴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朵奇葩,是吴地土著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近代以来世界先进文化不断交融的结晶体。千百年来,她不断与时俱进,有着巨大的内在生命力,她是推动吴地文明包括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之一,在历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唐宋以来,吴地经济发展,长期领先全国,近代以来率先成为现代工业的发祥地,这固然与她优越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相关,但不可否认的是,吴文化在道德观念、人文思想、价值取向、乡风民俗等方面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三十年。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繁荣,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作用。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必须有现代化文化来相伴相随。吴地经济和吴文化的发展演变,如今已经进入现代化阶段。

  无锡是我国经济最为现代化的地区之一。虽然市区人口密度达到2116人/km2,在国内可谓首屈一指。但2010年,无锡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依然达到13780美元,超过国内大部分的省区。虽然她的富裕与其达江临海、地处沪宁交通枢纽的地理优势有关,但不可忽视的是,与她经久传承的吴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1981年在宜兴的灵谷洞发现了人类一万年前的化石。在无锡地区还先后发现了鸿山彭祖墩、市郊仙蠡桥、江阴祁头山、石庄高城墩等30多处7000—3200年前的先民遗址。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吴文化的开创源自“泰伯奔吴”。泰伯与其弟仲雍在太湖之滨建立起勾吴国,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中原的农耕技术和手工业技术,使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相融合。无锡自汉高祖五年建县,到如今2213年。无锡城一直在这块太湖之滨,大运河两岸的土地上不曾迁移。千百年来,无锡一直处在吴文化的核心区。经过漫长的历史年代的不断演进,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与精神。可以说,这座江南古城之所以能在国内率先达标“小康”,率先步入现代化,吴文化对无锡城市文化的熏染,是其重要的秘密。

  1、吴文化对无锡城市文化的熏染之一:尚德向善,诚实守信

  泰伯奔吴,三让王位。体现的是顾全大局,和谐礼让。孔子十分赞赏泰伯的高尚品德:“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泰伯开创了吴地“尚德”的良好社会风尚。到他的后裔季札再次三让王位,展现出隐忍谦逊的品格。司马迁称赞道:“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泰伯、季札的让国,体现出了至德至让的高风亮节,成为吴地千古传唱的主题。晋朝大学者左思说:“吴之开国也,造自泰伯,宣于延陵。盖端委之所彰,高杰之所兴……由克让以立风俗。”千百年来,泰伯、季札的礼让品德,经过历史的传承,“至德化浇漓为纯朴,息争夺为廉让。”成就了无锡城市文化的根基。使这座历史古城,涵养出仁心、谦卑、诚实、守信和坚韧的“至德”精神。历史上的无锡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每逢北方战乱都有大量的军民涌入小城,但本地居民总能与外来人口和睦相处,礼敬如宾。历史上的无锡城也很少有大的动乱发生。历史上的无锡人不论经商、做官,只要事业有成,总是富贵不忘做人,乐于造福乡梓,泽被后人。修路架桥、兴办公益,造福一方。比如荣氏家族,参与修造的桥梁就多达一百多座。

  无锡自古就是一个重商的城市,但人们总是在商言商,诚实守信,做到品牌诚信、价格诚信、经营诚信,童叟无欺,取信于人。“人以信为本”是无锡人“尚德”的又一表现。正是这种诚实守信的品德,成就了无锡成为“布码头”、“米码头”,成为大运河上的商贸重镇。

  “尚德”的吴文化核心价值观,千百年来不断影响着无锡乡风民俗的演进,以德化民,以德治域,“尚德”促进了人们情感的交流,洗涤人们的灵魂。礼让谦虚、仁爱友善、关心他人,这些善良的人文情怀,影响了一代代的无锡人。改革开放初,无锡人凭借“尚德”情怀,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四千四万”精神走出去,在工商业再次崛起后,又以“尚德”的情怀,张开双臂,迎接200多万外乡人。不管是带来地域文化特征的外乡人,还是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外籍人,无锡人都能在共同实现小康与现代化的理想旗帜下,与他们和睦相处、和谐共进。“尚德”的核心价值观,在今天依然是无锡人建设和谐城市,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大精神动力。

  2、吴文化对无锡城市文化的熏染之二:崇尚文化,重视教育

  无锡地方千百年来,都以农桑文化为主。东晋南朝起,大批北方士人南下,吴地实现了由尚武到崇文的华丽转身。以后唐五代、北宋末年都有大批避乱的北方世族大家随皇家贵族南下,给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造就了吴地物宝天华、人文荟萃的局面。形成了吴地人民崇文重教的风气,逐渐积累起大批的书香门第。男耕、女织、子读,成为乡中风俗、家庭理念。“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诗书不可一日失。”成为吴人共识。锡山李氏世谱载:明代文定公李春芳“一门五尚书四代九进士”。无锡民间传说乾隆年间,有一年京考,一榜九进士,六科三解元,全被无锡包了。近代以来,无锡人更是把重教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国学大师无锡人钱穆曾说“凡属无锡人,在上海设厂,经营获利,必在本乡设立一所私立学校,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唐末无锡地方即开始兴办书院,著名的有北宋正和元年(1111年)兴办的东林书院。近代以来,出现前所未有的办学兴教盛况。光绪二十三年无锡举人杨模绢资办竢实学堂、俞复等人创立三等学堂,开江苏新学之先,到抗战前无锡已有公私学校454所。

  得“崇文重教”之助,无锡近现代以来无锡名人辈出:薛福、徐寿、华蘅芳、荣敬宗、荣德生、唐文治、秦邦宪、钱钟书、徐悲鸿、钱伟长、陈翰笙、孙冶方、薛暮桥、陆定一等等,这些不仅在吴地,就是在全国也是响当当的人物。当代仅无锡籍两院院士就有70余人。自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无锡地方考入名校与出国留学的人数,也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正是基于崇尚文化,重视教育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使无锡不仅为国家输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也支撑了无锡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与高速发展。今天小小无锡城能够成为国家最大的太阳能生产基地,物联网技术中心,跟大量尖端人才的支持有着重要关系。

  3、吴文化对无锡城市文化的熏染之三:重商务实、经世致用

  经济是一切政治、文化、军事的基础。早在春秋时期,吴王阖闾问伍子胥治国之道,伍子胥答曰:“立城郭,设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实仓廪就是要发展农耕经济,治兵器,首要就要发展冶金、造船等手工业。无锡自明代东林党开办东林书院,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效的处世理念,加之长期以来只是一个远离政治中心的小县,因而处世理念比较务实,价值取向与周边的苏州、常州府城相比也更讲求实效、实用。

  与传统的儒家文化传统不同,无锡人自古以来就信仰陶朱公范蠡,发展经济,发家致富是无锡人内心的一大人生追求。明代的荣氏宗谱中即有《家训》:“他日不必做秀才,做官,就是为农、为商、为工、为贾,亦不失为纯谨君子”。具有近代民本思想的薛福成,目睹帝国主义的侵略,深感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提出“无商不足以利民”、“非工不足以开商之源”。的主张,要求“以工商为先”、“导民生财”、“藏富于民”。以杨、荣、薛、唐等家族为代表的无锡实业家们,高举“实业救国”的旗帜,他们脱下长袍马褂,放下世家大族的架子,大力兴办近代工商实业,使一个千年以来默默无闻的小小无锡县,一跃而为近代中国工商业发祥地之一,成为远近闻名的近代工业重镇。据统计:1885年至1934年,无锡拥有192家工商企业,资本总额达到1800多万银元。抗战前,已跻身中国六大工业都市之列。其工业产值,紧跟上海,全国第二。今天,只有两个属县的无锡,GDP依然位列全国城市前十。可以说:无锡人善于经营、无锡人的“精明”,都是因为无锡近代以来工商业的高度发达而扬名的。经世致用、关注民生、工商皆本成为近代以来的无锡城市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乡镇企业的崛起,无锡工业经济的再度振兴,都是与无锡历史上重商务实、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熏陶、与有在这种历史氛围里成长起来的一大批企业家分不开的。

  4、吴文化对无锡城市文化的熏染之四:开拓创新,敢为人先

  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勾吴古国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要以刚强坚韧的性格,开辟事业,改变现状、求取生存,不断进取。在春秋时期,北有强齐、西有大楚、南有越国世敌。迫使吴人不敢懈怠,不得不发奋进取。加之长期生存在江河湖海之间的生存环境,养成了吴地人民冷静、机智、敢于冒险的精神,造就了兼容并蓄、求变求新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特征,使吴国在春秋时代,“西破强楚,南服越人,北威齐晋”,成为一代霸主。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最能体现创新求变的吴文化对无锡城市文明的浸润。20世纪80年代,无锡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牢笼,利用江南农村地少人多,劳动力闲置,市场商品短缺的机遇,率先发展乡镇经济,拉开了农村工业化的序幕。90年代中期,又冲破姓“公”姓“私”的束缚,率先发展股份制经济,推动国企改革。90年代后期以来,无锡人又放眼全球,冲破“姓”社姓“资”。大力吸引外资,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的推动产业结构的集中化、国际化,成为装备制造业基地。无锡以320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以5000多亿主营业务收入,占到江苏省的四分之一,位列全省第一。超过全国20多个省区一,与北方重镇天津并驾齐驱。

  正是吴文化中这种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使得无锡这个千百年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县城,自清末以来,大力发展工商,形成了经世致用的独特工商文化,昂然崛起于古吴旧地,成为近代工商重镇,成为当代引领潮流的现代化城市。

查看更多>>
上一篇:吹着口哨回家 下一篇:春是才子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