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昭寺门前的默想
2017-08-10 00:08 编辑:云彩间
作者:李萍
有人说,到了拉萨,如果你没有在大昭寺的门前晒过太阳,那么就不算到过拉萨。因此,坐在大昭寺门前晒太阳,已经成为很多藏漂的必选题。他们晒着温暖的阳光,目送着一个个虔诚的信徒从身边走过,总会说时间在慢慢静止……
当我真切地站在大昭寺门前时,我被自己的所见吃惊。大昭寺是西藏最辉煌时期的一座建筑,殿宇雄伟,庄严绚丽,每日被转经的人流簇拥着。大昭寺又名“祖拉康”,藏语意思是经堂。“大昭”,藏语为“觉康”,意思是释迦牟尼,就是说有释迦牟尼像的佛堂。?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的深深印痕。
一千多年的历史,一千多年的香火,延续了一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故事。
大昭寺正门前方,有一座3米多 高的石碑,上面用汉藏两种文字书写着“唐蕃会盟碑”,它已经在那里立了1400多年了,经受了几个世纪的风霜,默默地融入历史的进程。公元九世纪,唐朝与 吐蕃王朝达成和好,当时的赞普赤德祖赞为表示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之诚心,立碑于大昭寺前,碑文朴实无华,言辞恳切,千年的岁月使碑身已有风化,但大多数碑文 仍清晰可辨。碑后面枝干挺拔的柳树,被称为唐柳,据说是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虽经浩劫,但隐显着坚韧。???
在大昭寺里,我揣想多年前的情景。一个荒草丛生的沼泽,沼泽地中心的“吉雪印卧堂”湖泊,被文成公主观天相后,认定卧堂湖乃罗刹女的心脏,此相极不利于藏 王立业,于是建议以白山羊背土填湖,建庙以镇之。大昭寺的来历的传说,不管如何,如今寺内供奉的最珍贵的一尊佛像,便是当年文成公主由大唐带入西藏的释迦 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这尊佛像与大昭寺门前的唐蕃会盟碑成为汉藏友谊的历史见证。
古朴的大昭寺历经千年岁月,香 火长盛,游人络绎不绝。寺内的转经回廊,对应寺外的大转经圈而称为内转经道。制作精巧的铜制玛尼轮一个挨一个,让众多信徒的手摩挲得铮铮发亮。沿回廊两侧 的墙壁上,都绘有壁画,被称作“千佛廊”,描绘的都是佛教传说,吐蕃历史。有“文成公主进藏图”、“填湖建寺图”,笔法细腻,色彩艳丽。“填湖建寺图”生 动形象地绘出了布达拉宫早期的样子及当年填湖建大昭寺的情景。
大昭寺的建筑风格也比内地的寺 庙独特,不仅融进了藏式和中原的风格,还带有尼泊尔的风格。以藏族的鎏金工艺制作的金瓦、法轮、摩羯鱼,也有仿效中原的彩绘,梁、柱、枋、框和唐代风格的 造像,以及外域的伏兽、狮身人面像等,兼收并蓄,显示出多种文化的和谐统一,不仅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营造出了典雅富丽和庄严肃穆的氛围。
大昭寺门前永远是一片信徒们顶 礼膜拜的海洋,善男信女们长伏长叩的大礼此起彼伏。那些信徒都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全副武装”:手上套着平时穿在脚上的木屐,膝盖上带着护 膝,身上穿着围裙,有的还在地上铺着毡毯。在他们的眼里,似乎只有大昭寺才是最圣洁的拜佛之地,才是洗礼灵魂的圣地。
我一步一步地登上金项的露台,正午的阳光把一切照得白灿灿地,那艳丽彩绘的檐廊壁垣,把我内心的念想悉数引出来。
金顶上安静极了,偶尔风铃摇过一声脆响,被阳光烤得炙热的空气在耳边轰响,檐边的幡帘被风吹得翻滚着,辩经的喇嘛们依然激烈地辩论着。我抬头望天,突然觉得前世的某一天,我就是在这里被金色的光芒带离。
我没有藏人的信仰,亦没有向佛的慧心,我只是喜欢这个散发着柔和金光的大昭寺,她就像是一位披着华美的彩衣妇人,唇边带着如同蒙娜丽莎的微笑,沉静安详地坐在我的对面含笑不语。
天幕下的神鹿金轮弥散着彩晕,五色的帘幕经幡在风中螺旋着翻滚着,仿佛带着前尘往事,一波一波地把现实赶出心房。那些虔诚的藏民依旧执着的叩拜,起伏的身影投在磨得发亮的石板地上,低诵的经文在耳膜中不断地被放大,绵长而决然地敲打着周遭。
我想,不论是一个睿智的人,还是愚钝的人,当他听着自己的心在地上磨擦出的声音,抚摸被身体磨得发亮的石板,就会被一股宏大的幸福包围,温暖,直至平和。
在拉萨的日子里,我在大昭寺门前这样默想着,安静地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