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律,西安(今浙江衢縣)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知衡州(《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志》)。事見清康熙《衢州府志》卷一八。今錄詩二首。
馬先覺,字少伊,號得閑居士,崑山(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調海門主簿,改常州教授,遷兵部架閣。出爲浙西常平幹官,主管台州崇道觀。事見清同治《蘇州府志》卷九一。有《慚筆集》(《宋詩紀事》卷五三),已佚。今錄詩八首。
葉延壽,建安(今福建建甌)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爲安溪簿(明嘉靖《安溪縣志》卷三)。
祖世英,字穎仲,浦城(今屬福建)人。年十七領鄉薦。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調貴池縣主簿,歷衡州教授。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南昌縣(清道光《南昌縣志》卷四),遷融州通判。事見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清光緒《浦城縣志》卷二○。
尤懋,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知平江府沈揆修復石井泉,并有詩,尤有和作(《虎丘山志》卷二)。今錄詩三首。
沈揆,字虞卿,嘉興(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孝宗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知台州。九年,除秘書少監,累遷秘閣修撰,出爲江東轉運副使(《南宋館閣續錄》卷七)。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知平江府(清乾隆《蘇州府志》卷三二)。四年,遷司農卿,權吏部侍郎。官終禮部侍郎(《嘉定赤城志》卷九)。有《野堂集》,已佚。清光緒《嘉興府志》卷五○有傳。今錄詩四首。
吳時顯,字元明,涇縣(今屬安徽)人。偉子。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爲江陰尉(明嘉靖《江陰縣志》卷一二)。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由太常博士放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二四)。嘉泰二年(一二○二)爲廣南東路轉運判官(同上書職官七四之一二)。以朝議大夫致仕。事見清嘉慶《涇縣志》卷一七《吳偉傳》。今錄詩二首。
吳宗旦,宜興(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清嘉慶《宜興縣志》卷七)。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除大理評事(《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二一)。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知開州(同上書選舉二二之一)。八年,入爲刑部員外郎(同上書選舉二二之四)。十年,遷大理少卿(同上書職官二四之三六)。光宗紹熙中出爲廣西提刑、江西提刑(同上書職官七三之七、食貨二八之三○)。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召爲中書舍人兼侍講(同上書職官六之七一)。三年,以刑部侍郎兼直學士院(《宋中興學士院題名錄》卷二八)。今錄詩三首。
周登,號月窗。寧宗嘉定二年(一二○九)以閣門舍人充賀金國登位副使(《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三之四三)。今錄詩二首。
虞詔,號可齋。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今錄詩二首。
耿秉,字直之,江陰(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南宋館閣續錄》卷七)。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知新城縣(《宋會要輯稿》食貨一○之二二)。淳熙元年(一一七四)爲魏王府記事參軍(同上書職官六一之二八)。八年,知廣德軍(同上書六二之二三)。九年,左遷兩浙運判兼權平江府事(《正德姑蘇志》卷三)。十年,知鎮江府。十三年,知明州(《嘉定鎮江志》卷一五)。十六年,爲兩浙轉運副使(《宋會要輯稿》食貨四一之一九)。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除秘書監。二年,兼權兵部侍郎(《南宋館閣續錄》卷七)。終知太平州(《攻媿集》卷四一《兵部侍郎耿秉煥章閣待制知太平州》)。
張伯垓,字德象,嘉興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南宋館閣錄》卷九)。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任幹辦審計司(《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一之二)。十一年,主管官告院(同上書選舉二二之六)。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知徽州(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寧宗慶元三年(一一九七)知紹興府(《嘉泰會稽志》卷二)。五年,以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南宋館閣錄》卷九)。官至吏部尚書(清光緒《嘉興府志》卷四四)。今錄詩三首。
錢聞禮,嘉興(今屬浙江)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五)。歷知賀州。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以贓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四之四)。
高文虎,字炳如,四明(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調吳興縣主簿。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以國子正兼國史院編修官。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擢將作監兼實錄院檢討官、玉牒所檢討官。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遷軍器少監。二年,爲國子司業,遷祭酒。三年,以中書舍人兼實錄院同修撰。五年,拜翰林院學士兼侍讀。出知建寧府,以事奪職,卒。事見《南宋館閣續錄》卷九,《宋史》卷三九四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莫若晦,字子明,崇德(今浙江桐鄉西南)人。琮次子。高宗紹興三十年(一一六○)進士。歷知袁州、徽州(清雍正《江西通志》卷一六五)。寧宗嘉泰元年(一二○一),知嚴州。三年,遷湖南提舉(《淳熙嚴州圖經》卷一)。事見《至元嘉禾志》卷一三、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