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字文卿(《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吳郡志》卷二八)。
章澥,字仲濟(《八瓊室金石補正》卷一一六),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祖籍浦城(今福建浦城)。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吳郡志》卷二八)。
唐子壽,字致遠,崑山(今屬江蘇)人。煇子。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官朝議大夫(元《至正崑山郡志》卷三)。
周承勛,字晞稷,廣德(今屬安徽)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進士。歷瑞州新昌尉(清乾隆《新昌縣志》卷九),知崑山縣(明嘉靖《崑山縣志》卷五)。淳熙七年(一一八○)除國子錄,旋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六)。有《清閟集》,已佚。事見明萬曆《廣德縣志》卷五。今錄詩八首。
劉大辯,樂清(今屬浙江)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主管刑部架閣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五)。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爲宗正寺主簿(同上書選舉二○之一八)。淳熙六年(一一七九),由知安豐軍放罷(同上書職官七二之二五)。
趙不敵,宋宗室。孝宗隆興間通判漳州(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四)。乾道間爲福建轉運司判官(同上書卷二一)。四年(一一六八),爲度支郎中(《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一之四六)。九年,以左朝奉大夫知宗正司事(《淳熙三山志》卷二五)。淳熙三年(一一七六),除直秘閣(《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二之二○)。有《清漳集》(《宋史·藝文志》),已佚。
王曉,字浚明,華陽(今四川成都)人。珪孫(《揮麈錄·後錄》卷七)。孝宗隆興間通判潭州。乾道六年(一一七○),爲行在雜買場提轄。八年,知撫州(《宋中興百官題名·中興行在雜買務雜賣場提轄官題名》)。淳熙九年(一一八二),爲太府少卿(《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二之七)。
陶去泰,字茂安,黄州(今湖北黄岡)人,移居興國(今湖北新陽)。曾官建康府教授(《景定建康志》卷二八)。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爲司農寺主簿(《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五)。乾道元年(一一六五)知永州。五年,知衡州(《永樂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圖經》)。事見《梅溪後集》卷一○《贈陶永州》。
宋恭甫,號逸齋,瑞安(今屬浙江)人(《東甌詩存》卷九)。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爲仙遊尉(清乾隆《仙遊縣志》卷二七)。官終京西安撫司參議(《宋詩拾遺》卷二二)。
婁機(一一三三~一二一一),字彥發,嘉興(今屬浙江)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進士,授鹽官尉。歷含山主簿,江南東路、淮南東路提舉司幹辦。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知衢州西安縣。光宗紹熙二年(一一九一),通判饒州。寧宗慶元六年(一二○○),遷宗正寺主簿,累遷太常少卿,兼權中書舍人。開禧二年(一二○六),以事罷。三年,復吏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嘉定元年(一二○八)擢同知樞密院事,兼太子賓客,進參知政事。三年,以資政殿大學士致仕。四年卒,年七十九。事見《攻媿集》卷九七《資政殿大學士致仕贈特進婁公神道碑》,《宋史》卷四一○有傳。
王正功(一一三三~一二○三),字承甫,原名慎思,字有之,避孝宗諱改,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勳子。以蔭補將仕郎。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爲宜黄主簿,尋改青田。孝宗隆興初,調筠州司理參軍。乾道四年(一一六八)爲荆湖南路轉運司主管帳司。七年,知莆田縣。淳熙七年(一一八○)通判潮州。九年,簽書武安軍節度判官,十一年,改淮南。十四年,主管荆湖北路安撫司機宜文字。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知澧州。寧宗慶元四年(一一九八)知蘄州。六年,爲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約齋荆澧集》(《攻媿集》卷一○○《王君墓誌銘》),已佚。今錄詩三首。
任詔(?~一一九三),字子嚴,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明隆慶《臨江府志》卷一○)。高宗紹興中知進賢縣(清同治《進賢縣志》卷一三)。二十一年(一一五一),知梧州(清同治《梧州府志》卷一二)。官至轉運使,致仕後退居清江。光宗紹熙四年卒。事見《周文忠集》卷八《任漕子嚴詔挽詞》卷一八《跋臨江軍任詔盤園高風堂記》。
釋可封,號復庵,俗姓林,福州(今屬福建)人。住常州宜興保安寺。孝宗淳熙末卒,年五十七(《叢林盛事》下)。爲南嶽下十六世,大溈月庵善果禪師法嗣。有《復庵封禪師語》,收入《續古尊宿語要》卷三。今錄詩六首。
陳造(一一三三~一二○三),字唐卿,高郵(今屬江蘇)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調太平州繁昌尉。歷平江府教授,知明州定海縣,通判房州并權知州事。房州秩滿,爲浙西路安撫司參議,改淮南西路安撫司參議。自以轉輾州縣幕僚,無補於世,置江湖乃宜,遂自號江湖長翁。寧宗嘉泰三年卒,年七十一。有《江湖長翁文集》四十卷,由子師文刊刻行世,陸游爲之序,已佚。明神宗萬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仁和李之藻獲抄本,與秦觀集同刊于高郵。事見本集卷首自序及元申屠駉《宋故淮南夫子陳公墓志銘》。 陳造詩,以明李之藻刊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詩集外的作品另編一卷。
張栻(一一三三~一一八○),字敬夫(《誠齋集》卷九八《張欽夫畫像贊》作欽夫),號南軒(同上書卷七三《怡齋記》作樂齋),祖籍綿竹(今屬四川),寓居長沙(今屬湖南)。浚子。從胡宏學,與朱熹、呂祖謙爲友。以蔭入仕。高宗紹興三十二年(一一六二),浚爲江淮東西路宣撫使,辟爲書寫機宜文字(《宋會要輯稿》選舉三四之一二)。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湯思退用事,主和議,隨父罷。乾道初,主講嶽麓書院。五年(一一六七),起知撫州,改嚴州。六年,召爲吏部員外郎兼權起居郎侍立官,尋兼侍講,遷左司員外郎。明年,出知袁州,以事退職家居累年。淳熙元年(一一七四)起知靜江府,廣南西路安撫經略使。五年,除荆湖北路轉運副使,改知江陵府、荆湖北路安撫使。七年卒,年四十八。有《論語解》、《孟子詳說》、《南軒先生文集》等。事見《晦庵集》卷八九《右文殿修撰張公神道碑》、《誠齋集》卷一一六《張左司傳》,《宋史》卷四二九有傳。 張栻詩,以明嘉靖元年劉氏慎思齋刻《南軒先生文集》(四十四卷,其中詩七卷)爲底本。校以明嘉靖繆輔之刻本(簡稱繆刻本)、清康熙錫山華氏刻本(簡稱康熙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爲第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