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四~一一七○),字似之,潼川郪縣(今四川三台)人。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以父蔭爲雒縣、永川縣尉。二十一年第進士,調灃州、開州教授。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遷夔州路轉運司主管文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知恭州。六年,卒,年五十七。著有《仙雲集》二十卷、《任氏春秋》十五卷等,已佚。事見《周文忠公集》卷三四《恭州太守任君續墓誌銘》。今錄詩二首。
釋法全(一一一四~一一六九),號無庵,俗姓陳,姑蘇(今江蘇蘇州)人。先從道川出家,後依佛智。初說法於宜黄之臺山,移白楊西華。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居虎巖寺,後主湖州道場。乾道五年卒,年五十六。爲南嶽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元至正《崑山郡志》卷五有傳。今錄詩二十首。
惠迪(一一一四~一一六七),字楙吉,宜興(今屬江蘇)人。高宗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賜同進士出身,授高郵縣主簿,未赴,薦爲臨安府教授。累遷大理司直、國子博士。孝宗乾道三年卒,年五十四。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九《宋故國子博士惠公墓誌》。今錄詩二首。
孫文昭(一一一四~一一四五)(《宋詩紀事》卷五一作孫皜),字子尚,開封(今屬河南)人,南渡後僑居會稽。與王十朋多有唱和。高宗紹興十五年卒,年三十二。事見《梅溪前集》卷一八《祭孫子尚文昭》。
李益能,字舉之(《天台續集別編》卷二),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南渡後僑寓臨海(今屬浙江)。擢子,益謙弟。累官大宗正丞。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李擢傳》。
李益謙,字相之(《天台續集別編》卷二),奉符(今山東泰安東南)人。南渡後僑寓臨海(今屬浙江)。擢子。孝宗乾道初爲戶部員外郎(《盤洲文集》卷一九《李益謙戶部員外郎制》)。官至吏部侍郎。事見《嘉定赤城志》卷三四《李擢傳》。今錄詩四首。
楊筠,高宗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知仙居縣(《嘉定赤城志》卷一一)。今錄詩二首。
郭知虔,字孟始。高宗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授迪功郎(《宋詩拾遺》卷一五)。
曹績,高宗紹興十三年(一一四三)知寧德縣(清乾隆《寧德縣志》卷三)。
詹羽,字翔父,寧德(今屬福建)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見明嘉靖《寧德縣志》卷三。
劉天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
徐珩,字公飾(《前賢小集拾遺》卷一)。生平不詳。《宋詩紀事補遺》以爲即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四所載寧化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曾官知上饒的徐衍,姑從之編次。今錄詩五首。
陳俊卿(一一一三~一一八六),字應求,莆田(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授泉州觀察推官。二十六年,召爲祕書省校書郎(《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七五),累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三十一年,權兵部侍郎。孝宗即位,遷中書舍人,充江、淮宣撫判官兼權建康府事。隆興元年(一一六三),建都督府,除禮部侍郎參贊軍事,爲湯思退忌,出知泉州。乾道元年(一一六五)復召,又爲錢端禮所忌,出知漳州,改建寧府。三年,召爲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四年,拜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與虞允文不協,出知福州,兼福建路安撫使。領祠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再命知福州。力求去,提舉臨安府洞霄宮。五年,起判建康府、江南東路安撫使兼行宮留守。九年,致仕,十三年卒,年七十四。謚正獻。有遺文二十卷、奏議二十卷,均佚。事見《晦庵集》卷九六《正獻陳公行狀》、《誠齋集》卷一二三《正獻陳公墓誌銘》,《宋史》卷三八三有傳。今錄詩九首。
釋行機(一一一三~一一八○),號簡堂,俗姓楊,台州仙居(今屬浙江)人。年二十五棄妻孥往顯慶寺圓顱受具,依國清光禪師。晚契證於此庵景元禪師。歷住莞山、江州圓通寺、太平州隱靜寺、天台萬年寺。後住台州國清寺。孝宗淳熙七年卒,年六十八。爲南嶽下十六世,護國此庵景元禪師法嗣。《嘉泰普燈錄》卷二○、《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九首。
熊應亨,約與王十朋同時(見本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