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凈元(?~一一三五),錢塘楊村法輪寺僧。高宗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爲修復錢塘海堤,曾舍身熱海,公獲救。五年卒。事見《春渚紀聞》卷四。今錄偈三首。
釋法燈(一○七五~一一二七),號傳炤,俗姓王(此據塔銘,《嘉泰普燈錄》、《五燈會元》作劉氏),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二十三歲剃落於承天院,受其足戒。嘗師事圓明、寶梵。後下荆江、歷淮山,北抵漢沔,徧謁諸老。徽宗政和七年(一一一七)西歸,詔住襄陽鹿門政和禪寺。爲青原下十二世,爲芙蓉道楷禪師法嗣。欽宗靖康二年卒,年五十三。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二九《鹿門燈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五、《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林靈素(一○七五~一一一九),字通叟,溫州(今屬浙江)人。爲道士,善妖幻,以方術得幸徽宗,賜號通真達靈先生,加號元妙先生、金門羽客。惑眾僭妄,眾皆怨之。在京四年,恣橫不悛,斥還故里。宣和元年卒,年四十五(《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五三)。《宋史》卷四六二有傳。今錄詩五首。
謝薖(一○七四~一一一六),字幼槃,號竹友,臨川(今屬江西)人。曾舉進士不第,家居不仕(清《江西通志》卷一五一)。詩文與從兄謝逸齊名,時稱二謝。其名亦列入呂本中《江西詩社宗派圖》。徽宗政和六年卒(呂本中《謝幼槃文集跋》),年四十三(明弘治《撫州府志》卷二一)。著有《竹友集》十卷,其中詩七卷。 謝薖詩,以《續古逸叢書》所收影宋本(藏江西省圖書館。爲底本。校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小萬卷樓叢書》本(簡稱萬卷樓本)。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崇寧名賢,名未詳。嘗因黨事於徽宗崇寧初貶昭州(《輿地紀勝》卷一○七)。
汴京輕薄子,名未詳,徽宗崇寧中人(《雞肋編》卷上)。
楊灝,彭山(今屬四川)人。椿父。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三《楊文安公椿墓誌銘》。今錄詩三首。
張洵,字仁仲,浚儀(今河南開封)人。徽宗宣和間官廣南西路提點刑獄。臨桂屏風山、冷水巖、棲霞洞有宣和六年(一一二四)八月題名。事見清嘉慶《廣西通志》卷二二○。
殊勝院僧,失其名。徽宗崇寧間住吳江殊勝院,日誦百遍《金光明經》(《吳郡志》卷三六)。
王叡,號靈轂子,徽宗崇寧間人(《侯鯖錄》卷二)。
張毣,字文叔,南京(今河南商丘)人。徽宗崇寧進士(《宋詩紀事補遺》卷三三)。宣和五年(一一二三),通判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一○)。高宗建炎初知邵武軍,金人遣使脅降,毣斬其使,人皆壯之(《明一統志》卷七八)。今錄詩二首。
孫竢,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田陝西路轉運副使改知秦州(《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三之二九)。七年,在成都與周燾作詩唱和。宣和元年(一一一九),知福州。二年,移洪州。六年,知廣州(以上《北宋經撫年表》卷五、《南宋制撫年表》卷下)。今錄詩四首。
曹元振,徽宗崇寧間官長樂縣丞(《宋詩紀事補遺》卷三三,清同治《長樂縣志》卷一○作仁宗皇祐間)。
張伯昌,徽宗崇寧間知福清縣(《淳熙三山志》卷三六、清光緒《福清縣志》卷八)。
黄永思,生平不詳。其《天柱巖》詩系步楊虔誠之韻,當與楊爲同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