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禮(一○三四~一○九五),字和甫,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安石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清同治《臨川縣志》卷三六)。從河東唐介辟。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爲著作佐郎、崇文院校書(《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三○)。八年,遷直集賢院(同上書卷二六○),出知潤州、湖州,召爲開封府判官,直舍人院,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元豐四年(一○八一),爲翰林學士(同上書卷三一一),知開封府。七年,以端明殿學士知江寧府(同上書卷三四七),出知揚、青、蔡三州。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知舒州(同上書卷四五四)。七年,知宣州(同上書卷四七八)。紹聖初知永興軍。二年,知太原府。卒,年六十二。有文集二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爲《王魏公集》七卷,其中詩一卷。《宋史》卷三二七、《東都事略》卷七九有傳。 王安禮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胡志敬《豫章叢書》所輯本(簡稱叢書本),編爲一卷。
馮堯民,字希元,生平不詳,與馮山同時。
馮山(?~一○九四),字允南,初名獻能,安岳(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兩宋名賢小集》卷七五《安岳吟稿》序)。神宗熙寧中爲秘書丞、通判梓州。九年(一○七六),鄧綰薦爲臺官,不就(《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七三)。哲宗元祐間,范祖禹薦于朝。紹聖元年卒(《安岳集》劉光祖序),官終祠部郎中,追贈太師。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詩十二卷。事見《宋史》卷三七一《馮澥傳》。 馮山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安岳集》爲底本,校以一九一五年南城李氏宜秋館刊《宋人集》乙編《馮安岳集》(簡稱宜秋館本)、清汪文柏跋清鈔本《安岳馮公太師文集》(簡稱清鈔本,藏北京圖書館)及《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安岳吟稿》(簡稱小集)。另從《永樂大典》輯得集外詩二首,附於卷末。
韋驤(一○三三~一一○五),原名讓,字子駿,世居衢州,父徙錢塘(今浙江杭州)。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睦州壽縣尉,以母喪不赴。服闋後官興國軍司理參軍,歷知婺州武義縣、袁州萍鄉縣、通州海門縣,通判滁州、楚州。入爲少府監主簿。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擢利州路轉運判官,移福建路。元祐七年,召爲主客郎中(《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四七七)。久之,出爲夔州路提點刑獄,知明州。晚年提舉杭州洞霄宮。徽宗崇寧四年卒,年七十三。有文集二十卷,賦二十卷,今存《錢塘集》有缺佚。《咸淳臨安志》卷六六有傳。 韋驤詩,以清丁丙嘉惠堂刊瓶花齋吳氏影寫宋乾道本《錢塘韋先生文集》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另從《永樂大典》中輯得集外詩四首,附于卷末。
黄廉(一○三四~一○九二),字夷仲,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庶弟。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進士,授宣州司理參軍,移虔州會昌令。神宗熙寧初爲司農寺勾當公事,除太子中允、利州路轉運判官。十年(一○七七),爲監察御史裏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八三)。元豐元年(一○七八),改集賢校理、權判尚書刑郎(同上書卷二九五)。三年,權發遣河東提點刑獄。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拜戶部郎中(同上書卷三六四)。又除直秘閣,權發遣都大提舉成都府、利州、陝西等路茶事。五年,權中書舍人,遷集賢殿修撰、充陝西路都轉運使。六年,爲給事中。七年,卒,年五十九。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山谷別集》卷八《叔父給事行狀》,《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八首。
顔復(一○三四~一○九○),字長道,彭城(今江蘇銅山)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試中書第一,賜進士(《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知永寧縣。神宗熙寧中爲國子直講。哲宗元祐初爲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兼崇政殿說書。元祐四年(一○八九),拜中書舍人。五年,改天章閣待制、國子祭酒(同上書卷四二九),未拜而卒,年五十七。《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事又見卷四四二《顔太初傳》。今錄詩三首。
楊處厚(一○三四~一○七一),字純甫,其先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徙居江都(今江蘇揚州)。仁宗寶元初以恩補郊社齋郎,後爲婺州浦江尉,楚州淮陰主簿,終永康軍錄事參軍。神宗熙寧四年卒,年三十八。事見《道鄉集》卷三四《楊都曹墓誌銘》。今錄詩二首。
蕭竑,字立之(《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尤溪(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特奏名進士。神宗熙寧中知長樂縣。事見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二九、三三。
周衮,字彥弼,金溪(今屬江西)人。少與王安石友善。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新法行,與安石議不合,出知藤州。秩滿,即致仕歸。清道光《金溪縣志》卷一一有傳。今錄詩二首。
陳軒,字元輿,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平江軍節度推官。神宗元豐六年(一○八三),知汀州,與通判郭祥正酬唱百餘篇(《永樂大典》卷七八九四引《臨江志》)。哲宗元祐中爲禮部郎中、徐王府翊善。六年,爲秘閣校理,遷中書舍人(《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五六、四六八)。八年,以龍圖閣待制知廬州(同土書卷四八三)。紹聖元年(一○九四),徒杭州。三年,移江寧府(《乾道臨安志》卷三)。徽宗立,召爲兵部侍郎兼侍讀。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以龍圖閣直學士再知杭州。崇寧元年(一一○二),徒知福州(同上書)。卒,年八十四。《宋史》卷三四六有傳。今綠詩二十二首。
曹輔,字子方,號靜常,海陵(今江蘇泰州)人(《東坡詩集注》卷一六《送曹輔赴閩漕》題注)。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英宗治平間爲杭州司法參軍。神宗元豐八年(一○八五),爲鄜延路經略司勾當公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三八)。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遷職方員外郎(同上書卷四六一)。嘗知虢州(《淮海集》卷三九《曹虢州詩序》)。後提點廣西刑獄。官至朝奉郎、守司勳郎中。事見《龍學文集》卷一一《曹司勳詩呈恩府龍學》題注,《宋元學案補遺》卷九九有傳。今錄詩二十七首。
黄顔,字擇中(《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吳郡志》卷二八)。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由著作佐郎、司農寺主簿遷太子中允兼監察御史裏行(《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六)。三年,知諫院兼管勾國子監(同上書卷三○三),罷知太常禮院、國史院編修官(《宋會要輯稿》職官三之五四)。
龔原,字深之,一作深父,時稱括蒼先生(《道鄉集》卷二八《括蒼先生易傳序》),處州遂昌(今屬浙江)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宋元學案》卷九八)。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爲國子直講(《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八)。哲宗即位,爲國子丞,太常博士,加秘閣校理,充徐王府記室。元祐八年(一○九三),出爲兩浙轉運判官(同上書卷四八四)。元符元年(一○九八),權工部侍郎兼侍講,出知潤州(同上書卷五○一)。徽宗即位,入爲秘書監,進給事中。黜知南康軍,改知壽州。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元年(一一○二),知揚州(《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七之三六)。召爲工部侍郎,移兵部,除寶文閣待制、知廬州。奪職居和州,起知亳州,命下而卒,年六十七。有文集七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三五三有傳。
袁默,字思正,無錫(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官京兆府教授(《梁溪詩鈔》卷一)。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由秀州司戶參軍遷司農寺勾當事(《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四八)。元豐二年(一○七九),爲國子監直講(同上書卷三○一),歷太學博士,遷湖北轉運判官(《梁溪詩鈔》卷一)。事見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七。今錄詩九首。
李鎮,武進(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清康熙《常州府志》卷一七)。官奉議郎。有《天潛集》,已佚(同上書卷二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