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川,呂惠卿叔(《陶朱新錄》)。今錄詩二首。
呂惠卿(一○三二~一一一一),字吉甫,晉江(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調真州推官。神宗熙寧初,歷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集賢校理。熙寧七年(一○七四),爲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王安石復相,出知陳州。十年,知延州。元豐五年(一○八二),知太原府。哲宗元祐初知揚州,尋貶光祿卿,分司南京,再貶建寧軍節度副使,建州安置。紹聖初,起知大名、延安府。以破夏有功,拜保寧、武勝兩軍節度使。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提舉杭州洞霄宮(《乾道臨安志》卷三)。崇寧初,以武昌軍節度使知大名。五年(一一○六)知杭州。大觀元年(一一○七),責授祁州團練副使,宣州安置,再移廬州。四年,以觀文殿學士爲醴泉觀使致仕。政和元年卒,年八十。有《東平集》一百卷,已佚。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四《呂參政惠卿傳》,《東都事略》卷八三、《宋史》卷四七一有傳。今錄詩四首。
葛書思(一○三二~一一○四),字進叔,晚號虛遊子,江陰(今屬江蘇)人。神宗熙寧六年(一○七三)進士。調睦州建德縣主簿,以侍親未赴。後調開封府封丘縣主簿,移和州防御推官、楚州連山縣丞。官至朝奉郎。徽宗崇寧三年卒,年七十三。有《安遇集》十卷,已佚。事見《摛文堂集》卷一五《葛公墓誌銘》、《宋史》卷三三三《葛密傳》。今錄詩三首。
釋淨端(一○三二~一一○三),俗姓邱,字表明,歸安(今浙江吳興)人。肄業吳山解空講院,頓契心法,乃從仁岳法師受公《楞嚴》要旨。參寶覺齊岳禪師得悟。見弄獅子者,叢林號爲端師子,自號安閑和尚。徽宗崇寧二年趺坐而化,年七十二。有《吳山集》,已佚。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九、《羅湖野錄》卷一、清光緒《歸安縣志》卷四三、《吳興詩存》卷一四。今錄詩四十二首。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爲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尚書左丞。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爲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王兢(一○三二~一○九五),字彥履,鄧州穰縣(今河南鄧縣)人。仁宗嘉祐中進士。調峽州戶參軍、膚施縣令。遷簽書節度判官,知宿州。入爲倉部郎中。哲宗元祐初,出提點荆湖南路刑獄,改京西南路。召爲祠郎、金部郎中,遷將作監。以左朝請大夫致仕。紹聖二年卒,年六十四。有文集十卷,已佚。事見《西臺集》卷一三《左朝請大夫致仕王公墓誌銘》。
杜純(一○三二~一○九五),字孝錫,濮州鄄城(今山東鄄城北)人。以蔭爲泉州司法參車。神宗熙寧初王安石薦爲制置三司條例司審刑詳議官。韓絳爲相,充檢詳三司會計。安石再相,出監池州酒,久之爲大理正。哲宗元祐初除河北轉運判官。召爲刑部員外郎、大理少卿,擢侍御史,改右司郎中。尋知相州、徐州,徙陝西轉運使。還,拜鴻臚、光祿卿,權兵部侍郎。謝病,以集賢院學士提舉崇福宮,改修撰。紹聖二年卒,年六十四。有詩文奏議二十卷,已佚。事見《鷄肋集》卷六二《杜公行狀》,《宋史》卷三三○有傳。
盧秉(?~一○九二),字仲甫,湖州德清(今屬浙江)人。革子。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三)。調吉州推官、青州掌書記、開封府倉曹參軍。神宗時,累官提點兩浙、淮東刑獄,進制置發運副使。加集賢殿修撰、知渭州,在邊多年。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知荆南(《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後被論在兩浙、淮東時鹽法虐民,落職提舉洞霄宮。七年,卒(同上書卷四七九)。《宋史》卷三三一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劉恕(一○三二~一○七八),字道原,一作道源(宋薛季宣《浪語集》卷三○《敘十國紀年》),筠州高安(今屬江西)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釋褐钜鹿主簿、和川令。英宗朝,與司馬光同修《資治通鑒》,以親老乞歸,監南康酒稅。神宗元豐元年卒,年四十七。事見《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五《劉道原十國紀年序》,《宋史》卷四四四有傳。
沈遼(一○三二~一○八五),字叡達,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遘弟。初以兄任監壽州酒稅,遷監內藏庫。神宗熙寧初,爲審官西院主簿,出監明州市舶司,遷太常寺奉禮郎,改監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事。曾爲人書裙带,轉輾爲神宗所見,以爲失去士大夫顧藉,御史遂劾以他事,削職爲民,流放永州(《按麈餘話》卷一)。後遇赦徙池州,遂築室秋浦齊山,名曰雲巢。元豐八年卒,年五十四(《沈氏三先生文集》卷八《沈叡達墓誌銘》)。與從叔沈括、兄遘,合稱沈氏三先生。所著有《雲巢編》二十卷(今本十卷)。《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沈遼詩,現有六卷,共四百七十一首,另有四首有題無詩,頗多散佚。本詩集,以浙江省圖書館藏明覆宋本《沈氏三先生集·雲巢編》(即前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三編影印本,簡稱宋本)爲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康熙戊戌吳允嘉校刻、光緒丙申浙江書局重刊本(簡稱浙局本)及《宋文鑑》、《永樂大典》、《宋詩紀事》等。另從《寶真齋法書贊》輯得異文甚多的《昭君操》一首,附於卷末。
四善同,字信遠,自號純古,新城(今江西新建北)人。與程顥友善,嘗有書信往來(清同治《上高縣志》卷八)。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歷鄠縣、上元主簿,澤州晉城令。神宗熙寧二年(一○六九)以呂公著薦,授太子中允權監察御史裏行。三年,因與新法不合,懇求外任,除權發遣京西路提點刑獄,固辭,改差簽書鎮寧軍節度判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一○)。七年,監西京洛河抽稅竹木務。元蚟元年(一○七八)知扶溝縣。三年,罷歸居洛講學。六年,監汝州酒稅。八年,哲宗立,召爲宗正寺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爲理學奠基人,早年從周敦頤學,世並稱二程。著有《明道先生文集》,由門人整理其日常講錄、經說等,後人與程頤著作同編入《二程全書》。《宋史》卷四二七、《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有傳。 程顥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八年陳宣刻本(簡稱弘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明萬曆二十年蔣春芳刻本(簡稱萬曆本,藏北京圖書館)、清同治十年涂宗瀛六安求我齋刻本(簡稱涂本),並從《後村千家詩》等書輯得集外詩三首,合編爲一卷。
釋義青(一○三二~一○八三),俗姓李,齊地人。青原下十世。七歲去妙相寺出家,十五試《法華經》,得度爲大僧。入洛聽《華嚴》五年,棄去。遊至浮山,從圓鑑遠禪師悟旨,得續太陽正脈。初住白雲山海會寺,後移住投子山。神宗元豐六年卒,年五十二。有《空谷集》。事見《禪林僧寶傳》卷一七。 釋義青詩,據日本弘教書院刊《大藏經》所收《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爲底,原書爲六卷。另輯得《五位頌》一首,附於卷末。
王令(一○三二~一○五九),字逢原,初字鍾美,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因幼年喪父,育於遊宦廣陵之叔父王乙,遂占籍廣陵(今江蘇揚州)。少時尚意氣,後折節力學。不求仕進,以教授生徒爲生,往來於瓜州、天長、高郵、潤州、江陰等地。仁宗至和元年(一○五四),王安石奉召晉京,途經高郵,令投贈詩文,獲安石賞識,結爲知己,遂公文學知名。卒於嘉祐四年,年二十八。有《廣陵先生文集》,長期以抄本流傳,分卷多寡不一。事見王安石《王逢原墓誌銘》及門人劉發《廣陵先生傳》(見《廣陵集》附錄)。 王令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廣陵集》三十卷(其中詩十八卷)爲底本。校以明抄本(簡稱明本,藏北京圖書館)、一九二二年吳興劉氏嘉業堂刊本(簡稱嘉業堂本),並采用沈文綽點校本《王令集》校記(簡稱沈校)。明抄本有拾遺一卷,據以補入,編爲第十九卷。
劉庭式,字得之,齊州(今山東濟南)人。舉進士。通判密州。神宗元豐間爲朝請郎。後監太平觀,老於廬山,以高壽終。事見《蘇軾文集》卷六六《書劉庭式事》,《宋史》卷四五九有傳。今錄詩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