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几,一作郎凡,字康伯,河東(今山西永濟西南)人。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保平軍節度判官,歷陝州節度推官,入爲衛尉寺丞。事見《臨川集》卷五《奉舉人前陝州節推郎凡衛尉寺丞制》及華山涼軒題名石刻。
徐億,仁宗嘉祐六年(一○六一),以職方員外郎知台州(《嘉定赤城志》卷九)。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以屯田郎中刺陝西諸州軍(《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神宗熙寧間爲江南西路轉運使(同上書卷二三○)。後爲福建路轉運使(《宋會要輯稿》方域八之四)。元豐六年(一○八三)以職方郎中致仕(《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
單鍔(一○三一~一一一○),字季隱,宜興(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嘗乘小舟遍曆蘇、常、湖州水道,考其形勢,著《吳中水利書》。蘇軾錄進於朝,不果用,遂隱不仕。徽宗大觀四年卒,年八十。事見《摘文堂集》卷一五《單季隱墓誌銘》、清嘉慶《增修宜興縣舊志》卷八。
呂嘉問,字望之,壽州(今安徽鳳台)人。以蔭補官。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權戶部判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二七),依附王安石。七年,出知常州。八年,安石復相,入爲檢正中書戶房公事。十年,安石罷,出知江寧府。元豐元年(一○七八)被劾營繕越法,徙潤州。三年,降知臨江軍(同上書卷三○二)。久之,入爲吏部郎中、光祿卿。哲宗元祐元年二○八六),黜知淮陽軍(同上書卷三六四)。後歷知州府。徽宗大觀元年(一一○七),坐知成都府不能律身奉法,貶安化軍節度副使,郢州安置(《宋會要輯稿》職官六八之一五)。卒,年七十七。《宋史》卷三五五有傳。
楊武仲,字子臧,蜀人。興楊咸章、楊損之、任傑爲四老會(《成都文類》卷)一四)。今錄詩二首。
任傑,字漢公,蜀人。爲承議郎。與楊損之、楊咸章、楊武仲爲四老會(《成都文類》卷一四)、今錄詩二首。
楊損之,字益之,蜀人。成章宗兄。官奉議郎。與楊咸章、任傑、楊武仲爲四老會(《成都文類》卷一四)。今錄詩二首。
楊咸章,字晦之,蜀人。曾以承議郎知遂州,與任傑、楊損之、楊武仲爲四老會。事見《成都文類》卷一四。今錄詩二首。
范純禮(一○三一~一一○六),字彝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第三子。以父蔭爲秘書省正字。歷知遂州、京西轉運副使、江淮荆浙等路發運使。哲宗元祐中,召爲光祿卿,進給事中。後改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出知亳州。徽宗立,以龍圖合直學士知開封府,擢尚書右丞,罷知潁昌府。崇寧中,貶靜江軍節度副使,徐州安置,移單州。五年,提舉鴻慶宮,卒,年七十六。謐恭獻。《東都事略》卷五九、《宋史》卷三一四有傳。今錄詩二首。
蔣之奇(一○三一~一一○四),字穎叔,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英宗初,擢監察御史。神宗立,轉殿中侍御史。因劾歐陽修傾側反覆,貶監道州酒稅。熙寧中,歷江西、河北、陝西、江、淮、荆、浙發運副使。哲宗元祐初,進天章閣待制、知潭州,改廣、瀛、熙州。紹聖中,召爲中書舍人、知開封府,進翰林學士兼侍讀。元符末,責守汝、慶州。徽宗崇寧元年(一一○二),同知樞密院事,以觀文殿學士出知杭州,以疾告歸。三年卒,年七十四。有文集雜著百餘卷,已佚。今《兩宋名賢小集》中存有《三徑集》一卷,清光緒盛宣懷《春卿遺稿》中有輯本一卷。《咸淳毗陵志》卷一七、《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蔣之奇詩,以《春卿遺稿》輯本爲第一卷,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本(其中已見《春卿遺稿》者刪省)及新輯得散見各書之詩篇,合編爲第二卷。
蔣之翰,宜興(今屬江蘇)人。之奇兄。哲宗元祐中知蘇州。事見《吳郡志》卷四九。今錄詩二首。
鄭雍(一○三一~一○九八),字公肅,襄邑(今河南睢縣)人。仁宗嘉祐二年(一○五七)進士(《北海集》卷三四《鄭公行狀》)。除開封府判官。神宗熙寧間知池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七七)。改諸王府記室參軍。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擢起居郎、中書舍人,六年,爲左諫議大夫,遷御史中丞(同上書卷四五六、四六四)。紹聖二年(一○九五),以資政殿學士知陳州,徙北京留守。坐元祐黨,奪職知鄭州,改成都府。元符元年提舉崇福宮,卒,年六十八。《宋史》卷三四二有傳。
家氏客,姓名不詳。仁宗時人。事見《淨德集》卷二三《家府君墓誌銘》。
家定國(一○三一~一○九四),字退翁,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皇佑進士。調澧州司理,知嘉州洪雅縣,僉書蜀州判官,通判瀘州。歷知渠州、懷安軍、嘉州。哲宗紹聖元年卒,年六十四。有集四十卷,已佚。事見《淨德集》卷二三《塚府君墓誌銘》。
韓晉卿(?~一○九一),字伯修,密州安丘(今屬山東)人。以《五經》中第,歷肥鄉、嘉興主簿,安肅軍司法參軍、平城令、大理詳斷,審刑詳議官,通判應天府,知同州、壽州。哲宗元祐初知明州。二年(一○八七),以兩浙轉運副使、朝請大夫知滁州(《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七)。官至右朝議大夫、試大理卿,六年,卒於官(同上書卷四六六)。《宋史》卷四二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