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定,字公權,浦城(今屬福建)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調和州烏江尉,遷福州司法參軍。神宗元豐中爲南劍州軍事推官,充三司檢詳會計司文字。哲宗紹聖初通判信州。久之召爲將作監丞,除湖南轉運判官。徽宗崇寧間提點本路刑獄,移廣南路。官至朝議大夫。有《青丘集》二十卷,已佚。事見清光緒《浦城縣志》卷二一。
傅概,字平叔,鉛山(今江西鉛山東南)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嘗爲縣令。事見《鉛書》卷三、卷四。
張綬,字文結,德興(今屬江西)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神宗熙寧中權將作監丞。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權提點荆湖南路刑獄(《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二九)。歷兩浙轉運副使。徽宗崇寧五年(一一○六),除太府少卿(《宋會要輯稿》食貨五三之一五)。忤蔡京,以朝散大夫出知洪州。有《梅堂詩集》(《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已佚。事見清道光《德興縣志》卷七。今錄詩四首。
郭附,字明仲,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知洪州新建縣。後以朝奉大夫致仕,幅巾策杖,窮山林詩酒之適十八年,東南高士多從之遊。卒年八十四。事見《吳郡志》卷二六。
王振,字敏中。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知安溪縣(明嘉靖《安溪縣志》卷三)。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由刑部郎中除大理少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八六)。
沈希顔,字幾聖,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仁宗嘉祐中知雩都縣(清同治《雩都縣志》卷七,《宋詩紀事補遺》卷一六作八年)。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爲比部員外郎、權開封府判官。六年,提點倉場(《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元豐二年(一○七九),權江淮等路發運使(同上書卷三○○)。七年,爲京西轉運判官(同上書卷三四三)。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以朝散大夫知滁州(明萬曆《滁陽志》卷一○)。今錄詩二首。
張頌,仁宗嘉祐末爲登州防御判官(清光緒《費縣志》卷一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劍州(《全蜀藝文志》卷三九《劍州重陽亭記》)。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爲太常少卿,分司南京(《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二九)。
關詠,字永言(據《全宋詞》小傳)。曾官屯田郎中(《文恭集》卷一六《關詠可屯田郎中制》)。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以太常少卿知泉州,改光祿卿、秘書監(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九)。今錄詩二首。
徐守信(一○三三~一一○八),海陵(今江蘇泰州)人。年十九入天慶觀爲道士,發運使蔣之奇以神翁呼之。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賜號虛靜沖和先生。大觀二年卒,年七十六,賜大中大夫。事見宋苗希頤《徐神公語錄》。今錄詩五首。
豐稷(一○三三~一一○八),字相之,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借著作佐郎爲奉使高麗書狀官。三年,知開封府封丘縣,擢利州路提點刑獄。哲宗即位,移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元祐六年(一○九一)累官權刑部侍郎。紹聖間,歷京東西路、真定路、京西北路安撫使,歷知潁、廣等六州。元符二年(一○九九),知杭州(《乾道臨安志》卷三)。徽宗即位,歷御史中丞、工部尚書兼侍讀、禮部尚書,以樞密直學士知蘇州。崇寧元年(一一○二),改越州,入元祐黨籍,貶道州別駕,台州安置,除名徙建州,移婺州居住。敘復朝請郎,提舉亳州太清官。大觀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卒,年七十五。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追復樞密直學士,賜謚清敏。遺著散佚,近人張壽鏞輯有《豐清敏公詩文輯存》一卷。事見《豐清敏公遺書》附《豐清敏公遺事》、《宋禮部尚書敘復朝請郎提舉亳州太清宮豐公墓誌》,《寶慶四明志》卷八、《宋史》卷三二一有傳。今錄詩十三首。
程節(一○三三~一一○四),字叔信,浮梁(今江西景德鎮北)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授臨江車司法參軍。神宗熙寧間知邵州武岡縣,監信州都作院。哲宗元祐初,除荆湖北路轉運判官,改江淮,京東路提刑。紹聖元年(一○九四),召爲戶部員外郎,越月,除廣南西路計度轉運副使。三年,知桂州,兼經略安撫使。徽宗崇寧三年卒,年七十二。有《竹溪集》(《廣西通志》卷二一九),已佚。事見程遵彥《寶文閣待制程節墓誌》(見《文史》第二十八輯》)。
盛陶(一○三三~一○九九),字仲叔,新鄭(今屬河南)人(《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三八)。舉進士。神宗熙寧五年(一○七二),爲監察御史裏行,簽書隨州判官。哲宗元祐二年(一○八七),爲秘書少監、右司郎中(同上書卷三九五、四○七)。三年,拜侍御史(同上書卷四○九)。四年,知汝州(同土書卷四二七)。五年,徙晉州(同上書卷四四五)。紹聖元年(一○九四),權禮部侍郎、中書舍人(《宋會要輯稿》禮三之二一、二五)。三年,出知虢州(同上書職官六七之一三)。遷知潁昌府(《續資治通鑒長編》卷四九九)。元符元年(一○九八),徙瀛州。二年,知和州,卒(同上書卷五一四、五一五),年六十七。《宋史》卷三四七有傳。今錄詩二首。
趙彥若,字元考,青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師民子。以蔭入仕,爲秘閣校勘,遷集賢校理,通判淄州。神宗元豐二年(一○七九),除國史編修官(《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修起居注。五年,召試中書舍人(同上書卷三二五)。六年,改右諫議大夫(同上書卷三四○)。七年,降秘書監(同上書卷三四二)。八年,出知亳州(同上書卷三五七),移陳州。召還,提舉萬壽觀。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遷兵部侍郎(同上書卷三七○)。五年,權禮部尚書兼刑部侍郎(同上書卷四四五)。六年,拜翰林學士(同上書卷四五五)。紹聖初以元祐黨人貶安遠軍節度副使、澧州安置。卒,年六十三。事見《東都事略》卷六○《趟師民傳》。今錄詩二首。
程頤(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學者稱伊川先生,河南(今河南洛陽)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廷試報罷,遂不復試,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奉詔赴闕,授通直郎、崇政殿說書。次年出管勾西京國子監。紹聖四年(一○九七),入元祐黨籍,削籍,遣涪州編管。徽宗立,遇赦還洛,尋復通直郎權判西京國子監。崇寧元年(一一○二),再追所復官。五年,復通直郎致仕(《道命錄》卷二)。大觀元年卒,年七十五(《名臣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二一《程侍講頤傳》)。頤與其兄顥並稱二程,一生主要從事學術、教育活動。著有《伊川易傳》,《伊川文集》等,後人與程顥著作同編爲《二程全書》。事見《朱文公文集》卷九八《伊川先生年譜》,《東都事略》卷一一四。《宋史》卷四二七有傳。 程頤詩見於《伊川文集》者三首,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爲底本,校以明弘治刊康紹宗重編本(簡稱弘治本)、明徐必達校正本(簡稱徐本)。又從《古今事文類聚》等書輯得詩三首。
劉季孫(一○三三~一○九二),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平子。仁宗嘉祐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詩話》)卷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庫副使爲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季孫詩,據宋王十朋《東坡詩集注》等書所錄,編爲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