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自然,本名王九,繁昌(今屬安徽)人。年十三,爲道士。太宗嘗召赴闕,爲改名。遣還,住青華觀。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九)復召至闕下,以母老得還。《宋史》卷四六一有傳。
俞獻可,字昌言,歙縣(今屬安徽)人。獻卿兄。太宗端拱初進士。爲歸州軍事推官、權領州事。真宗景德四年(一○○七)拜監察御史(《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一)。歷任提點廣西刑獄、轉運使。仁宗時權吏部流內銓。《新安志》卷六有傳,事見《宋史》卷三○○《俞獻卿傳》。
程宿,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進士(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二三)。淳化二年(九九一),爲殿中丞、直集賢院(《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二)。
馮拯(九五八~一○二三),字道濟,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隆平集》卷四本傳)。歷知數州。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樞密直學士遷右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德二年(一○○五)拜參知政事(《宋宰輔編年錄》卷三)。以疾罷。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知河南府(《隆平集》卷四)。七年,除御史中丞,又以疾出知陳州。天禧四年(一○二○)拜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充樞密使,進左僕射。仁宗天聖元年罷相,出判河南府(同上書),卒,年六十六。謚文懿。《宋史》卷二八五有傳。
趙安仁(九五八~一○一八),字樂道,河南洛陽(今屬河南)人。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進士。歷大理評事、光祿寺丞,以著作佐郎直集賢院,遷太常丞。真宗咸平三年(一○○○),知制誥。景德三年(一○○六),以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罷(《宋宰輔編年錄》卷三)。天禧二年卒,年六十一。謚文定。有集五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八七有傳。
高輔堯,陝州峽石(今河南陝縣)人。五代南平王保融侄。伯父保勗、父保寅,均入宋任官。輔堯爲保寅第三子,曾進士及第。事見《宋史》卷四八三《高保寅傳》。
蘇易簡(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簡,綿州鹽泉(今四川綿陽)人(《永樂大典》卷二四○一引《潼川志》。《宋史》作梓州銅山人)。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九八○)進士。解褐將作監丞。八年,以右拾遺知制誥。雍熙三年(九八六),充翰林學士。淳化二年(九九一),遷中書舍人,充承旨。四年,除參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罷(《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七),出知鄧州。移陳州。明年十二月卒(同上書卷四○),年三十九。謚文憲。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卷二六六有傳。今錄詩五首。
羅處約(九五八~九九○),字思純,益州華陽(今四川成都)人。太宗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進士(《宋史》卷二九三《王禹偁傳》),爲臨渙主簿,遷知吳縣。端拱元年(九八八),授著作郎、直史館(《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九)。曾受命巡撫荆湖路。淳化元年卒(《小畜集》卷一九《東觀集序》。《宋史》本傳作淳化三年),年三十三。有《東觀集》十卷、詩一卷(《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四四○有傳。今錄詩三首。
周繕,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惟簡子。太祖開寶九年(九七六),惟簡致仕,以廕爲京兆府鄠縣主簿。後舉進士。真宗大中祥符中知賀州(《輿地紀勝》卷五六)。官至都官員外郎。事見《宋史》卷四七八《周惟簡傳》。
李虛己,字公受,建安(今福建建甌)人。太宗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進士(明嘉靖《建寧府志》卷一五)。累遷殿中丞,知遂州。入爲龍圖閣待制,歷判大理寺,遷右諫議大夫、出知河中府。召權御史中丞,後進給事中。真宗天禧五年(一○二一),知洪州(《北宋經撫年表》卷四)。又知池州,求分司南京,卒,年六十九。有《雅正集》十卷,已佚。《宋史》卷三○○有傳。今錄詩八首。
王渙,應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仁宗時官至禮部侍郎(《樂全集》卷三○《請應天府致仕官王渙朱貫給俸劄子》),以太子賓客致仕。慶曆末曾參與杜衍等人之睢陽五老會(事詳杜衍詩錢明逸序),時年九十。今錄詩二首。
趙復,與晏殊同時。
焦宗古,太宗雍熙間士人(《宋朝事實類苑》卷三七)。
丘雍,官殿中丞(《宋會要輯稿》儀制八之三)。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直集賢院(同上書選舉三之二六)。天禧中,除荆湖南路轉運使(《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七○)。
王旭,字仲明,大名莘縣(今屬山東)人。以蔭補太祝,知緱氏、雍丘縣。真宗即位,三遷至殿中丞。自兄旦居宰輔,以嫌不任職。大中祥符間,由兵部郎中出知應天府。卒,年六十八。《宋史》卷二六九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