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生:家的演变是必然

2018-03-29 09:26 编辑:云彩间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作者:周广生

  为什么要谈论家的演变这样的话题,一是当前社会发展之所需,二是对于人类社会今后的健康发展有着特殊地重要意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有了人类社会之后,并没有家之说的概念,是从什么时代开始有了家的呢?至今没有看到过确切地文字资料介绍。譬如,在母系社会的时候,就没有家,大伙儿过的都是群婚的生活。由于性生活比较乱,势必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模糊,不可能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父亲,谁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同样当父亲的也不知道谁是自己真正的子女。那么,看起来有家的日子和时代,就只能是男人摆脱了群婚的生活,有了相对的伴侣(其初是不能够叫做夫妻的)之后的事。尔后来,奴隶制社会形成之后,产生了私有化,人们逐渐过起了小团体的家族式生活,明晰了自己的妻子与丈夫、父母和子女,才慢慢形成了真正属于自己亲情和血缘关系的家。就这样经过几千年的社会演变,有了文字,有了姓氏,有了名子,并且培育成了各自传宗接代的思想,人们对家的概念才越来越根深蒂固。从这点上看,不可否认家是私有制的产物。家虽然是私有制的产物,但是,它对于人们养育健康地子女,抚育爱情和亲情,充分享受生活,保持生活和情绪安定,稳定社会,积极推动社会的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又由于先有小家,尔后才有了国家,这对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地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家的演变过程,正是反映和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演变过程。因此,对于家,我们是不能轻易进行否定的。家,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缩影。

  这里之所以要谈论家,不只是说家的演变过程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到此就不再演变和发展了。也绝不是说,家的含义就是仅仅完全停留在只有父母亲和子女的亲情关系之上,现在看来,随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特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家的实质内容也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家的演变,决不会止步的。因此,仅为自己的家庭而着想和奋斗的思想观念,仅为自己的子女而着想和奋斗的思想观念,自然就会发生渐进地改变。

  或许对于笔者提出的这样一种家的新的思想观念,不少人还难以认可,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理论上还都不能够接受。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才提出了家的演变是必然的命题,是很有必要的。

  先不说别的国家怎么样,就以中国的国情为例,家的演变就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不是在久远的将来,而是眼下正在悄悄地发生在我们很多人的身边。有些虽然尚没有轮到自己的头上,但是,也是时常发生在我们每天都能够亲眼目赌的事情。为什么要这样的讲呢,事出有因。这是我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所带来的结果。计划生育加快了家的演变进程。

  说直白一点,就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学家早已经开始关注的空巢老龄的问题。其实讲空巢老龄,是说一些家庭空巢中还有一个或两个老龄者,可是,有的现在只有个空巢而没有老龄者存在了。就是有些空巢有老龄者存在的,有的也已经失能、失独(独生子女)或失偶,有的在这样的空巢家庭里也无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了。因此,他们已经失去了家的真正含义。那些最早响应计划生育国策的人们,如今已经步入了老龄年代。有些一旦“失独”,就会成为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的空巢家庭。还有属于“丁克”的家庭,没有生育能力的家庭,等等。当然,造成空巢家庭的原因,更多地还有子女不在身边工作和生活,或在同城但未住同房所致。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空巢”家庭子女外出原因中,75%是外出务工,13%是经商,2%是求学,10%是在外居住。

  那么,当前我国空巢的家庭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了呢?据2013年1月11日《光明日报》源自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调查统计,我国的城市“空巢老人”已经达到了49.7%,农村“空巢老人”已经达到了38.3%,并且农村的增长速度更快。目前我国有失能半失能老年人3300多万。据预测,到2050年,失能老年人将近1亿,同时还将有7900多万临终无子女的老年人,他们将面临突出的护理问题。有报道说,空巢老人中觉得经济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0%,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5%。这就是摆在我们国家面前的关于家的现状。

  由于空巢的家庭不断增多,不少空巢家庭的老人患“空巢综合征”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尽管一些有文化素养的人虽然能够做到不断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比如有的能够经常地看书学习,有的能够拿出积蓄到海边购买房子,或经常外出旅游,尽管有些单位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可以使年老者散心,放松一时的情绪,但是,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老人时常感到的孤独、焦虑、无助,进而心情郁闷、食欲减低、睡眠失调,甚至愁容不展、悲天悯人的生活状态。认真分析其根本原因,还是这些人在思想和心理上感到,自己虽然有家,但是不象个家,家无子女,生活单调,思想和情绪上怎么也快乐不起来。尤其是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心理上也就越来越脆弱。此时,空虚已经成为了他们最大的敌人。正像有的老年人形容的那样:“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虽然活在世,思想不放松。”这也是大多数空巢家庭老人真实的生活写照。这说明,许多空巢家庭老人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他们普遍地存在着黄昏心理、自卑心理、心境凄凉、精神空虚、无所事事、郁郁寡欢、行为退缩,甚至不少人对自己的存在价值表示怀疑,经常陷入无趣、无欲、无望、无助的状态。有调查表明,15.3%的空巢老人存在抑郁症状,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占每年自杀人群的36%。调查还发现,空巢家庭老人中,27.5%存在焦虑症状,24.6%有孤独感,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

  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和咨询工作,大力普及空巢家庭老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防病治病措施,倡导和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以为仅从这些方面抓还是很不够的,从社会层面上讲,更应当重视抓好家的演变是必然的思想宣传教育工作,让大家对“家”有新的认识,而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为建立新的“家”做出积极的努力。用新“家”解决空巢家庭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效。

  所谓“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用新“家”解决空巢家庭老人心理健康的问题,就是要事实在在的为更多地老人建立新“家”,关注新“家”,发展新“家”,让这些新“家”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地绽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国家有计划的出资为更多地老人建新“家”。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国家为了照顾和安排好老年人的生活,为了让老年人减少后顾之忧,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效的工作。比如,在许多地方都成立了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建设了许多为老年人服务的场所,并且配备了专门的人员,为老年人做了不少好事实事,为保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做到延年益寿,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这样为老年人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以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场所,配备的人员,与我国实际老年人的状况相比,相差甚远,根本满足不了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要让那些更多地空巢家庭的老人走出来,一日三餐的都能够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细心照顾的温暖,更是没有达到。所以,要想使那些更多地空巢家庭的老人走出来,充分享受到国家和社会照顾的温暖,就得为他们建设新的“家”。当然,这新“家”,决不再是现有的一个个死守着子女的小家庭,而是一个个若大的新家庭,譬如就如同现在的敬老院,但又不同于实际意义上的敬老院。因为,现在的许多敬老院,是以收费为主,以收养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的老人为主,实际上这些都是为给老人送终的。笔者建议提倡的为老年人建新“家”,既不是以收费为主,也不是以收养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的老年人为主,又不是为了给这些老人送终的,而是要建设类似于许多单位比如教师、公务人员公寓形式的家。外国有的叫做“老年村庄”, 比如世界发达的国家象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都有,他们所收的对象就是到了退休年龄的人,只要退了休就可以到老年村定居。这些“老年村庄”,可以建在大中城市,也可以建在风景优美、环境漂亮、气候适宜老年人居住的地方。大家知道,这几年国家为改善棚户区的居住条件,建设了大量的社会保障房,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现在看来,的确有必要借鉴西方社会国家的经验,为退休老人建设“老年村庄”。退了休,家里人少者,哪怕老两口都是退休老人,只要愿意,就可以到“老年村”大家庭定居。我们相信,这一定要比敬老院更受欢迎。[NextPage]

  有钱的富人捐助善款为更多地老人建新“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好转,有钱的富人越来越多。这些有钱的富人,近些年来已经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许多地贡献,譬如不少人都向国家的慈善机构捐助了大量的善款,有的还捐助建设了一些希望学校。那么,现在想想看,有钱的富人向慈善机构捐助善款,更应该提倡他们能够为更多地老人捐助善款建新“家”,更是一个壮举。为了使大家能够铭记住这些为老人捐助善款建新“家”的有钱的富人们,这些新“家”可以以富人的名字命名。而且允许这些为老人捐助善款建新“家”的有钱的富人们,以自己的愿望选择建设新“家”的地址和规模,比如可以在当地建设,也可以允许他们到外地选择地址为老年人建设新“家”。国家和有关地方政府应当为他们提供便利和优惠的条件。甚至新“家”建成后,那些为老人捐助善款建新“家”的富人有权要求选择人员入住,比如获得过某些称号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某些行业的专家、享受国家津贴的有功之臣等。只要他们愿意,国家就应当给予大力支持。

  手中有结余钱的老人以自助的形式建新“家”。这主要是根据不同退休老人个人的意愿,找要好的同事或朋友,或由有关部门与组织牵线搭桥,几家或十几家,或几十家联合起来,以自助的形式由个人自愿出资凑份子建新“家”。 新“家”财产,为出资人共同所有。说白了,就是拿钱重新组建新的家庭,从而改变一个或两个老人孤独沉闷地生活。至于一旦老人过世了之后,财产如何继承的问题,依照国家的法律规定,仍然可以由自己的子女或亲友继承,也可以允许个人自愿向社会捐助,形式不限。我们相信,既然大家愿意凑到一起来,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后生更愉快,避免和防止“空巢综合征”的发生,益寿延年。晚年能够活得快乐,活得充实,活得健康,活得有意义,这才是最重要的选择。

  希望效益好或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为更多地老人创造条件建新“家”。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一下解决这么多退休老人建新“家”的问题有不少困难,那么,建议国家应当允许效益好或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为更多地老人创造条件建新“家”,为国家分忧,为更多地老年人减轻负担,为社会积极做贡献。在为退休老人建新“家”的问题上,只要他们不违反国家的政策,不减少国家税收的前提下,应该为他们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可以任由他们在国内选择建新“家”地址,可以在当地建设,可以在企业附近建设,可以跨省市到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如南方建设,也可以选择到国外气候条件比较好的国家建设。就是说,既允许效益好或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为更多地老人创造条件在国外建新“家”,也可以让一些老人跟着到国外建的新“家”享受余生,让他们退休了之后出国与洋人一起过生活。只要国籍不变,那些退休了之后手里有些余钱的人,根据个人的意愿,国家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提倡空巢家庭的老人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互助建成新“家”。就是要不断地探索积极的养老新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旧的家庭生活方式。近些年来的实践证明,积极的养老胜过消极的养老,作为老年人晚年精神生活的需要,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笔者提倡的空巢家庭老人改变现有的生存方式互助建成新“家”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就是一种积极的养老方式。譬如一些老人创造的“抱团取暖养老”就是其中一种新的模式。几个平时比较要好的朋友,轮流在各家聚会小住,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或一个月的时间,尔后再轮到其他人的家里。这样大家居住在一起,说笑聊天,自然就没有了寂寞。那么,或许有朋友问:这样大家在一起生活,所需要的费用怎么出呢?可以实行“自愿的AA制”,大家平均分摊;也可以商量着来,谁钱多就多出一点,钱少就少出一点,甚至没钱也可以不出。既然大家住在了一起,就应当把钱集中起来,做为公共生活费。这是说的几家轮流居住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可以选择大家凑钱一起到外地集体居住生活的方式。就是每人平均分摊费用,选择到国内或国外气候比较好的地方租房居住,一住就是三五个月,或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或更长一些时间。又象集体旅游,又不完全是旅游,反正大家相互住在一起,就是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就没有了沉默和孤独感,自然心情就一定会舒畅得多。

  总之,以上不管何种形式的新“家”,大家退休了之后自愿选择住在一起,生活在一起,这样的家庭成员,就不在仅是自己的妻子或丈夫,更不在仅是自己的子女,不在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亲情和血缘关系的家了。所以,家的概念也与过去不同了。这就是我要讲的家的演变的内容。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只要解决好了空巢家庭老人的问题,只要能够减少空巢家庭老人的数量,大家居住得和谐了,老年人的后顾之忧减少了,肯定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都有利,就应当承认这是个好事情。

  查看更多>>
上一篇:周广生:从错误中吸取营养 下一篇:周广生:莫被物左右自己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