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
2018-11-06 20:38 编辑:云彩间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想得多做得多活得久 一 18世纪的德意志天空里,无数思想和艺术的明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这些光芒照亮了全世界。
200多年前的每天午后3点半,总会有一个身高不足1.6米的男子在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条栽种着菩提树的小道上徘徊。他从不说话,有时还闭目思考,他只用鼻子呼吸,因为他认为在路上张开嘴不卫生。有人说他“心胸狭窄”,因为他胸部凹陷,胸腔狭小,但他却拥有无限宽广的精神世界。
他每天像闹钟一样准时出现,人们在敬佩他的同时也给自己校正时间。在数十年间,唯有一次,他没有准时出现,邻居们都因为没有在固定的时间看到他而为他担心。当时他沉浸在卢梭的《爱弥尔》里,以至于忘了时间,忘了自己。 这位理性得近乎刻板的人就是康德。海涅对此评价说:“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
伊曼纽·康德(1724-1804)被许多人认为是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当然也是最不易理解的哲学家之一。 康德的一生是现代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模板。他出生在普鲁士的格尼斯堡,父亲是一个马鞍匠。他是新教的虔诚派,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里受教育,16岁的时候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然后在这所大学里教书,直到73岁。
他一生没出过远门,到过的最远的地方距离这座城市不超过40英里。 他每天早晨5点准时起床,然后两个小时学习,两个小时授课,接着写作到下午1点。下午3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余下的时间,就备课、写作、读书,晚上九十点钟准时睡觉。康德的生活很有规律,所以他和朋友从来都是在固定的时间相聚,来找他的时候,必定会遇到很多。
他一共有11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四。母亲对他格外严厉,兄弟姐妹都不愿意读书而做了工匠,只有他在母亲的监督下上了书院,继续读书。13岁那年,母亲去世,为了不辜负母亲的期望,他更加努力学习,但穷困的生活还是让他这个16岁进入大学的少年,因为裤子破了没有替换的而出不了宿舍门。四年后,父亲去世,把三个妹妹和一个弟弟留给了尚未毕业的康德。 苦难练就坚强,他毅然辍学,在柯城郊区的贵族家庭当起了家庭教师,而且不止一个,是三个家庭。
转眼间11年过去了,弟弟妹妹长大成人,当年的同窗都成了高官富豪,而他虽到而立之年却还在贫困线上挣扎。 不服、愤怒让这个当年的神童再次回到格尼斯堡大学。在那里,他如鱼得水,把自己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先以《论火》获硕士,三个月后,再以《对形而上学知识基本原理的新解释》通过答辩,成为格尼斯堡大学的无讲席讲师。
二 每一位高校的执教者一生的愿望也许就是成为一名教授,康德也不例外。1770年,康德以一如既往的执著,在46岁时获得教授讲席,就职论文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形式和原则》。从此,一个伟大的教授和上帝的掘墓人在新教书院的严酷教育下诞生了。 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法兰西帝国轰然倒塌,17世纪和18世纪这两个世纪是欧洲的世纪,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革命意义的事件都离不开欧洲,也离不开康德的哲学。
以1770年为界,康德的一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开始研究哲学,从1781年开始的九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在哲学界有革命性意义的著作,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 这是自有人类以来,人们一直在苦苦思索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了回答。
康德之前,主要是“主观唯心主义”,通常认为人类认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在认识过程中,人本身比客观事物更重要。而康德认为,经验在成为认识之前必须经过人类大脑的加工,我们根本不可能认识客观事物,只能认识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最说明问题的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看事物的角度不同,结论自然不同。对当时的哲学界来说,这个说法如同哥白尼打破基督教会统治欧洲思想界一千年的“地心说”一样让当时的哲学界震惊。这就是哲学史上著名的“哥白尼转向”。
康德得出的结论与哥白尼一样:如果,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人是决定性的,那么,人类眼中的“客观世界”,它的创造者就不是上帝,而是人自己,这样上帝还有什么用呢?康德认为人类所有问题的最终答案不在经验,也不在上帝,而在纯粹理性。 三 1787年,成名六年后的康德终于为自己置下了房产,结束了自己飘零的生活。
德国人传统的生活理想是:买一栋楼,种几棵树,养一只狗,结一次婚,生一堆孩子。这些在格尼斯堡大学康校长的生活中只实现了一点:他买了一栋楼。 小楼位于城市偏僻的后街,一楼一边是能容纳80人的教室,另一边是厨娘睡房,常卧一猫一狗;二楼一边是饭厅、图书室和卧室,另一边是客厅和书房。书房里有两张书桌,一只三脚半圈椅。看上去,这幢用尽他毕生积蓄买的楼房并不豪华,唯一入眼的是楼房附近的花园,虽然百花争艳,但住在楼内的人根本看不见,他也没有所有权。最让人闹心的是,美景不能尽收眼底也就罢了,开窗看见的却是柯尼希斯伯格城监狱。
哲学需静思,康德也喜欢安静,他把所有音乐都看成是噪音。哪知当时监狱改造思想的方法是让犯人每天高唱三遍圣歌,唱得最卖力者可评为“先进”缩短刑期。因此,犯人们唱起歌来都是情真意切,声音洪亮,很远就可以听见。康德每次听到歌声都会烦躁不安,盛夏也不开窗。他的后两部大批判之作,就是在犯人们的颂歌声中完成的。
1804年2月12日,康德病逝,他终生没有离开过格尼斯堡。 在世俗人看来,康德的一生也许是不成功的,因为他一生没有娱乐、没有婚姻、没有孩子,有的只是躲在书斋里读书。但在他看来,为了实现一个伟大抱负去按部就班、勇往直前地工作,结果就充实了时间(工作延长生命),这是使自己生活快乐但又满足于生活的唯一可靠的手段。人生要过得充实,过得愉快,那就让自己时刻处于紧张的劳动状态中。“想得越多,做得越多,你就活得越长久。”劳动是享受生命最好的方式,无聊则是人生最可怕的负担。这些都是康德留给后人的醒世良言。
查看更多>>上一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下一篇:罗素丨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