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大楼百岁了

2019-05-14 16:10 编辑:薛怀蝶

丛飞网,丛飞,从飞,散文精选,古诗文,古诗词,诗人的故事

1918年 10月 10日,在上海市中心三马路上,一幢富有现代感的新式大楼的落成仪式吸引了众多名流和市民。大门门楣上“申报馆”三个字耀眼夺目。

在相当长时间里,望平街(今山东路)街面房舍大多是低矮简陋的两层小屋。唯有位于望平街与汉口路拐角的这幢申报大楼横空而立,独树高标,傲然屹立在中国最早的报业大街上,成为一座丰碑,到昨天它已傲立了整整一百年。

这里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新闻人,有与保皇党决裂、革新报界的先驱报业家,有出卖灵魂、屈膝变节的“报奸”,更有以热血、生命殉报的新闻烈士。这里的报人们为自己是望平街上一员感到无比自豪骄傲。

1949年5月27日,上海正式宣布解放。经营了77年的《申报》宣布停刊,申报馆转为解放日报社使用。5月28日,在上海解放第二天,散发着油墨清香的 《解放日报》的创刊号就出现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媒体人在这幢申报大楼继续书写新中国的新闻史,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的市民提供民生信息和精神食粮。明年,诞生于此的《解放日报》也将迎来70周年生日。

望平街——中国报馆街

上海的山东路在19世纪中叶是一片农田。1840年后,来上海淘金的欧美人尤其英国人络绎不绝。1850年前后,英国传教士麦都司在此陆续开设墨海书馆、基督教堂和仁济医院,并在医院前面修了条马路,名庙街。1865年,由英租界工部局定名,街南段名“麦家圈”,北段称“望平街”。这条长不过200米、宽约10米、短小又狭窄的碎石铺就的小街,显得寂寞冷落。其右边有块地成了“外国坟山”,即“洋人公墓”(今黄浦体育馆所在地)。望平街自大马路(南京路)起,四马路(福州路)止。中间横穿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便利网。

1945年,望平街易名为山东中路至今。虽然它的大名戛然而止,但这条街的历史就是独特的中国近现代报业史。它是我国报纸蹒跚学步的根据地。这里演绎过缠绵悱恻的风花雪月、鸳鸯蝴蝶和文风犀利、刀光剑影的往事。这里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新闻人,有与保皇党决裂、革新报界的先驱报业家,有出卖灵魂、屈膝变节的“报奸”,更有以热血、生命殉报的新闻烈士。这里的报人们为自己是望平街上一员感到无比自豪骄傲。

开启这条报街的第一人,当数来沪的英国商人安纳斯脱·美查。

1872年,他与其兄腓尔特力克·美查在沪经营茶叶、丝绸,亏了本。见沪上仅有的一家《上海新报》行情不错,决意改行开报馆。他们选择了地价合宜的山东路197号 (早已不存)小屋作馆址,报名《申报》。由于美查办报方针本着中西结合理念——“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着想”,创刊后深受华人欢迎,当年就打败比它早创刊10年的 《上海新报》,独步上海滩整整20年。随着1893年位于望平街汉口路的 《新闻报》、1904年位于望平街福州路的《时报》创刊,与《申报》形成报业三足鼎立势态。之后大小不等的报馆接踵而来:《神州日报》《时事新报》《民国日报》《晶报》“外报”“晚报”……走马灯般此起彼伏的党派报、革命报、娱乐报、消闲报、白话报、女报等,各类报纸如雨后春笋,蔚为大观。望平街遂成了中国报纸发祥地,自然有了“报馆街”的名声。那些开设在周边的由北方南下的报馆,挤占不到这里的寸金地,也兀自标榜是望平街的。这条毫不起眼的小街,竟然成了万众瞩目的新闻消息吞吐站,报纸、报商、报贩集散地,创造了我国报业鼎盛的首个黄金时代。它的地位在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百年史上举足轻重。申报大楼宛如皇冠上的明珠照亮了这条报街。

气象万千的申报大楼

世事沧桑变幻,汉口路报街上曾有过的报馆或闭封、或撤退消失了半个多世纪,唯独申报大楼历经风雨不动,不离不弃,孤寂地守望在原地。

1918年10月10日,申报馆举行隆重盛大的新大楼乔迁落成典礼。鞭炮响彻云霄,锣鼓齐鸣,大楼张灯结彩。在和煦秋风吹拂下,盛装打扮的玉宇琼楼,惊艳了上海滩。前来庆贺的各界嘉宾名流、慕名观看的读者、市民,南来北往的人流无不驻足仰视、赞不绝口。望平街因这幢气派的崭新大楼,几乎被包围得水泄不通。

申报馆于喜庆中印发了 《申报馆纪念册》和两大张套红的“增刊”,特别报道这次中国报业史上的盛况,刊登了各方的赞颂之词与祝贺信。

申报大楼是由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首幢近代新型报业大楼。它占地736平方米,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檐口下部、壁柱上都有花纹,东北两面墙上整齐地在每层开有10扇长方形大窗,计有100多个房间。它的造型仿佛一艘待搏击惊涛骇浪的战舰,两条马路拐角交集的尖角头部被削平了,成为方形船头。船头墙面虽不开阔,却是大楼迎接八方来客的华贵大气的正大门。在大门门楣上横挑着优质、坚硬的花岗岩。申报馆三个大字凿镂其中。

从大门或汉口路309号边门进入大楼,一阵阵沁人心扉的菊花清香直扑人面。每级楼梯都置放着大小不同的盆花,气派的营业大厅拱弧形厅顶宛如倒置的盆景盘。营业厅的望平街墙面装有宽大的钢栏栅取报窗;309号边门内的右墙开了一扇门,作通往隔壁电梯和楼梯间的进出通道,方便业务人员和宾客进出。

二层“总经理室”门墙齐腰高的墙面两边嵌有可插旗杆的钢圈。正前阳台约半人高的石墙包揽的独立外挑空间,仿佛舰长的露天演讲台。身后门内便是总经理史量才的办公室,犹如这艘战舰的领航指挥室。左右两边长长的外挑阳台基底下均有装饰图案,阳台栏杆也很美观。每逢节假日张灯结彩,盛装打扮,当华灯齐放,大楼若置身水晶世界。二楼是大楼中枢神经区,总经理办公室的东边紧贴编辑部,北边汉口路则是稽核室、总主笔室、翻译室。后面大面积是活版室和浇字室等。

三层较窄的窗沿,宛如一条美丽腰带扎在大楼腰际。四楼外墙干净利落。这两层分别有适用不同业务的众多室、间、房,三楼还设有招待各方来宾的大餐间。

五楼略矮,窗户也小。大会议室套着小办公室——史量才用于处理他任日报公会会长相关事宜的办公室,连着无窗小间,作储藏抑或挂衣帽用。五楼最重要的地方是《申报》保存收藏专室。史量才倾毕生心血特别珍藏的一部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就珍藏于此。他曾花9年时间,多达117次刊登“征收全份旧申报”广告,并与经理张竹平前后屡次登门拜访藏家,不断加价,高价求征,仍不得全份旧《申报》。最后,他向收藏人张仲照(字笙香)坦言:收藏旧申报是为了给社会立一个较有权威的言论机关,为后人修史取材之便服务,这才感动张笙香老人,后者终于将收藏40年的1万多号旧《申报》无偿捐赠给申报大楼。史量才为此欣喜若狂,捧着亲自题写的“申报之友”坐了花轿到张府,设宴答谢,与张老合影留念。这些得之不易的旧报被安放进特辟的申报收藏专室,并在室内两面墙上分别悬挂申报创刊人美查与捐赠旧《申报》的老人张笙香的照片,供中外来宾参观。

六层则是布满争奇斗艳的各种花卉的“屋顶花园”。宾客们拾级登上屋顶,顿觉心旷神怡,似可目及百里。

大楼底层皆为生产场地,包括报纸杂志的印刷间、机器设备房集中的工场。其新馆的机器安装工程师是史量才特聘的江宁同乡周仁院士,他的安装完成得坚固牢靠、安全快速。仅1918年、1919年、1921年,申报馆先后就添购4部美国最新式印报机。10万份报纸,用两小时就能印毕,推动报纸销量成倍增长。

新大楼新气派新设备,连同生活设施(理发室、沐浴室、有抽水马桶的厕所等)都是当时最超前、最先进的。一切都为《申报》朝着现代企业的光明大道迅跑。整幢楼耗资超过70万两银子。随着业务日益发展,人员与日俱增,办公场地又觉狭小。1929年7月,在屋南添建新屋,与旧屋合成一口字形大楼。

浴火重生,艰难缔造

1908年起,史量才在兼任《时报》主笔的4年中,发现办报是庄严神圣的社会公共事业,是记录国家时代的史记官大业,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佳选择。

1912年,恰逢《申报》在激烈竞争中一败涂地,将要被抛售,而它正是史量才心仪已久、求之不得的载体。他于1912年9月23日签下合约,与张謇、应德闳、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 《申报》。1912年10月20日正式接手《申报》移交事宜,又约请张謇、赵竹君、应季中等名流以期票方式参加报纸经营,自任总经理。他选聘了能人张竹平任经理、《时报》编辑陈景韩为总主笔。“三驾马车”合力向前,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报人生涯。

申报馆经大刀阔斧、除旧布新的改革,出现一派蒸蒸日上的兴旺景象。留聘的原馆主席子佩经理因经营无方而被辞退。他将史量才告到会审公堂,一场官司导致史量才被罚赔24.5万两银子,而且必须将报馆作抵押。申报馆被逼无奈只得搬到天津路,每天黎明将印刷好的《申报》用车送到望平街销售,大费周折。面对不公的判决,史量才不服,击鼓申诉。最后,只扳回了数万两银子。雪上加霜的是,此时参股者要抽走资金,全部退出。生死存亡时刻,他沮丧得几乎弃之不干,而全馆同人劝慰、激励,愿上下一心,卧薪尝胆,共渡难关,给了他强大支撑力量。望平街上热心人士也给予同情,出于义愤、不平,他们愿两肋插刀,出手相助。最后,史量才得以最低廉最优惠的价格,建造了一幢世界一流的中西式办报大楼。1916年,望平街汉口路拐角,申报大楼工地的第一根桩打下,两年后,一幢五层大楼拔地而起。

现代化又企业化的报馆大楼,为《申报》拉开大踏步前进和开门开窗向世界的序幕。史量才邀请国内外同行领袖、专家学者来新馆大楼参观聚会、互相切磋,请进来,走出去,让《申报》在与国内外交流沟通中走向强大。

1921年,做了大半辈子新闻记者的美国总统哈定发来贺电:“《申报》乃中国报纸之最新新闻学进行者”,“能发扬共和之光明于全国”。同年11月21日,申报馆迎来世界报业泰斗、英国《每日邮报》创办人、《泰晤士报》主人北岩勋爵,他参观了全馆每层各部室,看到整幢大楼布置安排得井然有序,除了各部门工作室,便是拥有一流设备的照相铜锌版部、排字房、浇字房,还有藏书室、会议室、会客室、大餐厅、弹子房、浴室、修容室、卧室等,上下楼除了楼梯、电梯,还有直达地下室的运载货物的升降机,可谓工作、学习、休息、娱乐、食宿一应俱全。北岩勋爵给予高度评价,这使《申报》顿时成为与当时的世界第一报《泰晤士报》并驾齐驱的国际名牌大报。此后,史量才被推为“世界报业大会副会长”。申报大楼将《申报》与它的主人推上了世界报业的耀眼地位。在这幢大楼里,《申报》的发行量从7000份跃升到其主人遇难时的15万份,出版了百科全书式的《最近之五十年》和大型刊物《申报年鉴》《申报月刊》《申报丛书》《申报地图》《申报文库》《上海名人辞典》等众多文化史册,还创办了“申报三校一馆”文化教育机构等。《申报》与其文化事业由此站上了巅峰。

从某些方面来说,申报大楼的确给历史、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可信的 “中国近现代史大书”。

查看更多>>
上一篇:项星耀的“名气” 下一篇:李白的《将进酒》并非一挥...
分享到:
微信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