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貺,字益謙,當塗(今屬安徽)人。高宗建炎間以蔭補將仕郎,爲新安尉,知上元縣,監左藏庫。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爲軍器監主簿,十四年,由司農寺正遷金部員外郎。十八年,權戶部侍郎,兼權樞密都承旨。十九年,知臨安府。二十四年,知建康府,改知平江府。二十六年,責授果州團練使,梅州安置(《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四一、一五一、一五七、一六○、一六六、一六七、一七五)。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知鎮江府,逾年致仕(《嘉定鎮江志》卷一五)。卒年七十九。事見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一○。
許端夫,高宗建炎初通判汀州。有《齋安集》十二卷(《宋史》卷二○九),已佚。事見《永樂大典》卷七八九五。
曹勛(一○九八?~一一七四),字公顯,一作功顯,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以恩補承信郎,徽宗宣和五年(一一二三)賜同進士出身(《嘉定赤城志》卷三四),仍爲武官。靖康之變從徽宗北遷,至燕山,受密旨間行詣康王。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至南京,以建言忤執政,出於外。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副劉光遠使金,中途還,又充館伴副使。未幾,爲報謝副使使金,十二年至金,得請還梓宮及太后。十三年,兼樞密副都承旨。十五年奉祠。二十五年,起知閤門事兼幹辦皇城司。二十九年,再爲稱謝副使使金。三十年,提舉萬壽觀(《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一四一、一四二、一四四、一五○、一五三、一七○、一八五)。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起提舉皇城司(《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七之八二)。淳熙元年卒,年七十餘。遺著由子耜輯爲《松隠集》,《宋史·藝文志》著錄爲四十卷。事見《攻媿集》卷五二《曹忠靖公松隠集序》,《宋史》卷三七九有傳。 曹勛詩,以《嘉業堂叢書》據舊刻本所刊《松隠文集》爲底本,校以舊鈔本(藏上海圖書館)、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四庫本多殘,且佚原書第十四卷(實佚大部分,卷中幾首詩併入第十三卷),而舊抄本第十四卷亦與底本全異。因彼此都不明所自,茲將舊鈔本第十四卷詩編爲第二十四卷。新輯集外詩附於卷末。
劉錡(一○九八~一一六二),字信叔,德順(今寧夏隆德)人。與岳飛等并稱中興四將。徽宗大觀間補三班借職。高宗建炎初知岷州,改知渭州。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爲宣撫司統制。六年,充浙西淮東制置使。九年,除龍衛四廂都指揮使。十年,充東京副留守,以順昌戰功拜鼎州觀察使。尋除樞密都承旨。爲秦檜所惡,出知荆南府。歷知潭州、荆州。三十一年,除鎮江都統制、京東河東招討使。病重召還,三十二年卒,年六十五。有《清溪詩集》(《巽齋文集》卷八《清溪劉武忠詩集序》),已佚。事見《宋名臣言行錄》別集下卷一○,《宋史》卷三六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釋證悟(?~一一五八),台州(今浙江臨海)人,俗姓林。住臨安府上天竺,稱圓智證悟法師。曾依白蓮僊法師。高宗紹興二十八年卒。《釋門正統》卷七、《五燈會元》卷六有傳。今錄詩二首。
李顒,福建龍溪(今福建漳州)人。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特奏名。以子均貴,贈朝議大夫(明嘉靖《龍溪縣志》卷七)。
趙令衿(?~一一五八),字表之(《雞肋編》卷下),號超然居士(《攻媿集》卷五六《清芬堂記》),太祖五世孫。中徽宗大觀二年(一一○八)舍選。欽宗靖康初爲軍器少監,言事忤旨罷。高宗紹興中除通判德安府,遷知泉州。歸寓三衢,因觀秦檜家廟記口誦“君子之澤五世而斬”之句,爲檜構陷下獄。檜死復爵。二十八年卒。《宋史》卷二四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宋翔(?~一一五八),字子飛,號梅谷居士,崇安(今屬福建)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歷國子監簿,湖南安撫司參議官。以朝散大夫致仕。有《梅谷集》,已佚。事見《南軒集》卷一二《仰止堂記》、卷四四《祭宋子飛參議》、清嘉慶《崇安縣志》卷六、卷七。今錄詩二首。
范宗尹(一○九八~一一三六)字覺民,鄧城(今湖北襄樊西北)人。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上舍登第,累遷侍御史、右諫議大夫,罷歸。張邦昌僭位,復其職,遣詣康王勸進。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出知舒州,又以受僞命事責置鄂州。後召爲中書舍人,遷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四年,守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營使(《建炎以來繫年要錄》卷三三)。紹興初爲秦檜所擠,落職知溫州。六年,退居天台,卒,年三十七。《宋史》卷三六二、《嘉定赤城志》卷三四有傳。今錄詩六首。
東都故老,南渡後客臨安。事見《清波別志》卷二。
鄱陽婦人,高宗建炎初流落湖南。夫死洞庭湖,子幼,飄泊無依。事見《景定建康志》卷五○。
呂氏,祖謙祖姑,封清源君(《宋詩紀事》卷八七)。
芮毓,字子發。靖康之變,携家居溧水唐昌鄉。高宗時官樞密院判(《金陵詩徵》卷七)。
釋智朋,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黄。居衡州華藥寺,建康清凉寺。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住婺州天寧寺(《羅湖野錄》卷四),後退居明州瑞巖。爲青原下十三世,寶峯照禪師法嗣。事見《五燈會元》卷一四。
《靖康小雅》作者,南渡初人,身經喪亂。著有《靖康小雅》,已佚,《三朝北盟會編》中多有引錄。其書多記北宋末宋金之戰死事及被虜諸臣事,先敘某人生平事迹,後繫四言詩作贊,模仿《詩經》,因稱“小雅”。今錄詩十四首。